人类自直立行走后双手得到解放,手便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媒介,手工便是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手作为触觉感受的主要器官,与眼睛一起成为人类感知和探索外部自然世界的大门。约翰·内皮尔在《手》一书中不仅论述了手的生理特征,还对“手”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做了详尽的阐释。他说:“手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功能,就是情感交流功能,手不仅有语言还有情感和思想。” 所以,手在改造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塑造着人类自身。而手工艺术是基于手工这种生产方式的艺术形式。
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手工艺术”,一般有两种意义指向,一种是指手工劳动,一种是指手工艺术教学。前者的内涵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些需求,用手工的方式对物质生产资料进行改造与加工,使之成为能够使用的产品。后者所指的是教育中的手工艺术教学。这种手工不以结果为目的,重在过程的体验。其制作的主体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特定的工艺材料和工艺方法(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会使用替代材料或简化工艺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或培养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和技巧训练。手工艺术和手工教学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以生产为目的的手工艺术是生活和教学的基础,它为生活和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手工教学活动是手工艺术发展的前提,只有经过一定的手工教学训练,人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手工艺术才会后继有人,得到长足发展。因此,不能割裂地看待两者,教师在手工教学中不能脱离手工劳动而空谈艺术形式和造型表现,要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
最后,要纠正大家对手工艺的一个误区。当下不乏有人将工业生产与手工生产对立,站在工业文明的立场上轻视手工艺,认为手工艺是一种费时费力、该被淘汰的生产方式。其实不然,工业生产尽管在产能和效能上有其优势,但手工艺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文化以及艺术表达上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应当摒弃这种二元对立的立场,正确认识手工艺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手工艺术在历史上因其属于物质生产的一部分,同时从事者都是地位低下的工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受重视的,无法与绘画、书法等纯艺术相提并论。但这并没有遮蔽手工艺术的重要价值,也没有影响人们对手工艺术的喜爱。作为美术门类的手工艺术,与纯粹表达观念和抒发情感的纯艺术不同,手工艺术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紧密。一盏茶壶,一双虎头鞋,一把油纸伞……这些东西不仅具有实用性,满足着人们物质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表达着使用者的审美品位和情感。所以,手工艺术尽管不是纯粹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而创造,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那么,手工艺术与同样是物质生产一部分的现代设计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两者在文化背景和生产逻辑上就截然不同。现代设计诞生于工业革命时代,是机器化生产的产物。现代设计基于机器生产的形式语言,遵循现代文化和工业发展规律,具有理性冷漠、物美价廉、标准化和批量化等特质。比如瑞典家居品牌宜家的产品,通过设计来达到方便批量生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而手工艺术是基于手工生产方式,遵循传统文化和习俗,具有人情味、精工细作、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等特质。比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百衲衣,是母亲用一块块碎布头慢慢地拼接、缝制而成,每一件百衲衣都是不一样的。同时百衲衣总能唤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温暖情感。当然,手工艺术、纯艺术以及现代设计不是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的,三者也在相互融合和交流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工艺大师会借鉴纯艺术的表现语言和现代设计的生产方式,追求创作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现代设计语言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传统手工艺术的元素。手工艺术作为美术门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促进着整个美术领域的繁荣。
从近代开始,人们开始对手工艺术的教育作用和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论述道:“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 手工艺术因与手工劳动相关,多与天然材料打交道,并饱含人文审美因素,因而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首先,手工艺术是体验式的教育。与数学、物理等注重抽象逻辑思维的学科不同,手工艺术需要制作者手脑并用,按照一定的制作方法全身心地体验和投入某项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部分学者将这种学习方式和认知能力称为“具身认知”——一种依赖于身体的认知,需要感觉运动能力。 手工艺术的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思维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的发生是深刻的、具体的,这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在传统学校教育中,身体与学习环境是分离的,学生在缺乏具体情境的环境中抽象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考试结束后,知识便很快地被遗忘。反之,手工艺术教学是通过亲身体验,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将知识、技能、思维统一于环境中。
其次,手工艺术教育是快乐的教育。这种快乐不仅是孩童玩泥巴般单纯的快乐,更是创造的快乐和审美的快乐。手工艺术给予制作者充分探索材料的空间,让人在玩泥巴、编草结、折纸中体验不同材质肌理带来的愉悦,同时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制作者视觉、触觉和思维等多方面感知和感观的发展。此外,手工艺术容许制作者发挥想象和尝试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精神和个性的表达。
最后,手工艺术是有关劳动的生命教育。生命的成长需要很多条件,其中劳动对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健全人格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学者吕品田曾这样论述人与劳动的关系:“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必须劳动。人的生命存在的真实发生,人的文化性的造就和增进,人的生存内容的充实和丰满,或者说人的自由发展和完整实现,都取决于自食其力的劳动。” 而手工艺术中的劳动包含实践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制作者通过参与手工艺术,可以有效锻炼动手能力和严于计划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让人体会到劳动的意义,还能学会珍惜、懂得分享与合作,全面地促进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