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二
唐代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茶始成书,茶始销世,茶始征税。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中唐时期,茶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饮茶风尚及品饮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广泛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饮茶史上,唐代的饮茶方法已由粗放进入到精致的阶段,煮茶注重技艺,饮茶重在情趣。与之前相比,更加讲究。

一、唐代煎茶法

唐代早期的饮茶方法为煮茶法,先将茶饼碾碎成末,锅里水烧开后投入茶末,边煮边加入盐、葱、姜、橘皮等调料调味,再舀出,盛到各个碗里。因为加入了各种调料,就像“菜汤”一样。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将这种加调料羹煮的茶称之为“沟中弃水”,故不可取,提倡清茶的烹煮。陆羽在《茶经》中摒弃了煮茶法中加入各种调料的饮茶方式,只保留了盐来调味,更加追求茶的真香真味,称之为煎茶法。唐朝中晚时期,煎茶法十分盛行,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图1.10 《宫乐图》(局部) 唐

煎茶法是指将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于水烧至一沸时加盐,二沸时投茶末,并加以环搅,三沸时煎好的一种饮茶方法。

(一)唐代茶饼制作

根据《茶经》所述,唐代饮用的成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当时主流的茶叶是饼茶,因为饼茶相对于散茶而言,香气不易发散,便于储藏和运输,是唐宋茶叶的普遍制作方法。

关于茶饼的制法,陆羽在《茶经》里用了一句话高屋建瓴地进行了概括:“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共七步。具体的做法是:采取鲜叶,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焙干以后,用篾穿起来封存。

唐代采茶的季节通常在农历二月到四月之间,这个时间跟我们现在春茶的采摘时间差不多,主要采摘的是茶的新梢。对于生长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茶叶采摘方式是不一样的,长在沃土之上的茶叶,芽叶粗壮,待到新梢长到四五寸就可以采摘了,大致相当于如今一芽五六叶的成熟度。长在贫瘠土地上的茶树,芽叶瘦弱,则在几枝新梢中挑挺拔的那一枝采摘。唐代茶叶采摘的时间也有讲究,下雨不采,虽是晴天但有雨也不采。关于采茶时间这一点,经过1000多年的实践,现如今我们还在遵循。

唐代拍制茶饼使用的模具叫做“规承”。“规”一般为铁制,有方形、圆形和花的形状;“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

图1.11 茶饼

图1.12 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

唐代饼茶品质最高的就是为了满足皇室需求的贡茶。唐代贡茶绝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唐代的贡茶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官焙制度,即由官府直接设立御用焙茶作坊,如顾渚贡茶院,除朝廷指派京官管理外,当地的州官也有监督之责,共同管理;另一种是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产茶地,每年定额上贡。

唐代宗大历年间,朝廷在水陆交通便捷、茶叶品质上乘且产量集中的浙江长兴顾渚山,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官焙茶园——顾渚贡茶院,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顾渚紫笋茶因此而闻名天下。

拓展阅读

茶始征税

由于茶叶经济的发展,唐建中元年(780年)朝廷开始对茶叶征税。茶税开始时没有单独成税,只是列名于漆、竹、木等农产品一起征收,相当于现代的农业特产税,从价征收十分之一。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朝廷决定将茶税单独列为一个税种,当年收入40万贯,这是我国茶叶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被征税。此后,茶税渐增,到唐朝后期,茶税已发展成为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二)煎茶方法

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由于煎茶使用的是茶饼,这种茶含水量高,饮用时要先烤茶,否则很难将饼茶碾碎成末,品饮时很难保持茶的香味。

陆羽《茶经》中专门开辟了一章“五之煮”来论述煮茶的具体程序。总结的这套煮茶的技艺程序是:“炙茶、碾茶、筛茶、烧水、一沸加盐、二沸舀水、环击汤心、倒入茶末、三沸点水、分茶入碗、敬奉宾客。”整套煮茶程序相当完整,技术要求也很明确,因此,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开来。

图1.13 古代煎茶

1. 炙茶

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烘烤,然后趁热用纸囊将茶饼包起来,保持茶的香气不会散失。

2. 碾茶

等到茶饼冷却后,用碾槽将其碾成细末。

3. 筛茶

将碾碎的茶末放入罗盒中筛分,得到更加精细的茶粉。晚唐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中写道:“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他将碾后的茶末形容为黄金粉,可见是多么珍贵。

4. 煎茶

等水烧到冒起鱼眼般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有响声时,称为一沸,这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以使茶汤纯正。待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的时候,称为二沸,这时候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茶末。到水泡如“腾波鼓浪”,即水烧到三沸时,若继续煮,则水“老”不适饮用。此时,应加进二沸时舀出的一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这时候锅里的茶汤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泡沫,称为“汤华”。产生汤华后,茶汤就煮好了。

5. 酌茶

用勺将茶汤舀入茶碗,此时碗中的汤华有沫、饽、花(薄的称“沫”,厚的称“饽”,细轻的称“花”)。分酌时,必须注意沫与饽分配平均,最后,将茶具清理干净,放回原位。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还特别总结了要煮出一碗好的茶汤,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及早采制茶叶,二要注意鉴别茶叶品质的好坏,三要准备合适的茶具,四要注意火候,五要选择上等的泡茶用水,六要烘烤好茶饼,七要碾磨好茶末,八要认真煮好茶汤,九要细心品饮。其中,以煮茶这一环节最为重要。

二、唐代完备的茶具

汉魏以前,饮茶的器皿与食器或酒器通用,成套的专用茶具还没有诞生,至两晋、南北朝时,茶器随着饮茶的普及而逐渐分离出来。到了唐代,稳定的社会、安乐的生活使人们对茶的认识更为深刻,各种茶宴、茶会的相继出现,标志着饮茶已有了艺术的意味,专用茶具的出现已成为必然。中唐时期,茶圣陆羽撰写《茶经》,首次列出了一套从炙、碾、罗、煎到饮用、清洁、收藏一应俱全,形制丰富的专用茶具。标志着饮茶器具有了规范,茶器走向专用化。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记载了唐代煎茶所用到的二十四种烹茶、品饮的器皿,这是我国关于茶器首次系统、完整的记述。《茶经》里说:“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意思是: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由此可见,茶具对品饮茶有多么重要。

唐代煎茶用到的器具主要有:

(1)风炉:形状像一个古鼎,有三足两耳。主要用来烧火煮茶,类似现在的电炉。

(2)鍑:又名茶釜,大口的锅,用来煮水煎茶。

(3)茶碾:由碾槽、碾盖与碾轮三部分组成,用来碾碎茶饼。

(4)罗合:过滤器,过滤茶叶末。以罗筛茶,以合贮茶。

(5)火筴:也叫“火夹”“火箸”,用铁或熟铜制成,形如筷子,主要用来取炭。

(6)则:茶匙,用来舀茶末和测量茶末,有量、度、标准之意。

(7)鹾簋(音cuó guǐ):盐罐,用来储存盐的器具,唐代煎茶时需要放盐。

(8)碗:茶碗,用来盛茶、品鉴茶水。唐代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

拓展阅读

陆羽的茶器——风炉

陆羽设计的煮水风炉为“鼎”型,以铜或铁浇铸而成,有三足两耳。足上书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之言,还有三个格上分别标记有“坎”“巽”“离”的卦象和象征水虫的鱼、风兽的彪、火禽的翟,这正是陆羽通“五行八卦”之要义而悟出的饮茶煮水之道。按卦的含义:坎主水,巽主风,离主火,煎茶时将盛水的器皿放在上面,风从下面吹入,中间的火焰才会燃烧,上面的水才能煮沸,故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说法。风助火,火熟水,水煮茶,三者相生相助,达到和谐的一种平衡状态。

风炉巧妙地将儒家的鼎礼、道家的八卦、医家的五行巧妙融汇在一起,使之成为茶礼的标志性器物。而陆羽将日用茶器赋予“礼”的本质,从而使“藏礼于器”产生更具体的哲学意义,礼仪也使茶具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以“器”为载体,藏礼于器,体现了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东方民族独有的智慧,君子有礼有格,礼仪存于礼器,这种朴素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对于道器关系的哲思。

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秘藏地宫打开,从中出土了一套造型精美绝伦,艺术水准高超的唐代宫廷所用茶具,这是集合制、储、饮于一体的精美的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物账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套茶具印证了茶圣陆羽所写的《茶经》中的相关内容,用实物讲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源流和发展过程。更反映了唐代皇室对饮茶的重视和当时茶具生产技术的辉煌历史。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部分唐代精美茶具

图1.14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图1.15 金银丝结条笼子

图1.16 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图1.17 鎏金龟形银盒

图1.18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

图1.19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图1.20 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盏及茶托

三、陆羽与《茶经》

1. 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又号竟陵子、东冈子等,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趣味故事

陆羽鉴水

唐代宗年间,湖州刺史李季卿至维扬(今江苏扬州)时遇见了陆羽。李季卿久闻陆羽精通茶艺茶道,十分倾慕,这次能在扬州相逢,自然十分高兴。便下令停船,邀请陆羽一同品茗相谈。李季卿说:“素闻扬子江南零之水特别好,为天下一绝,再加上相逢名满四海的陆羽,可谓二妙相遇,实乃千载难逢。”遂命兵士驾船到江中去汲取南零水。并乘着取水间隙,将品茶用具一一布置妥当。

不久,南零水取到。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后说道:“这水倒是扬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像是临岸之水。”兵士急忙禀报:“这水是我亲自驾船到南零去汲取的,有很多人看见,我怎么敢撒谎呢?”陆羽并不作答,将所取之水倒去一半,再用杓在水面一扬后高兴的说:“这才是南零之水。”兵士听后大惊失色,忙伏地叩头说:“我从南零取水回来,不想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动,使得所取之水溢出一半,担心水不够用,便从岸边取水加满。没曾想先生如此明鉴!”

李季卿与数十位随从都惊叹于陆羽鉴水之神奇,李季卿便向陆羽讨教说:“那么先生所经历过的水,哪些好哪些不好呢?”陆羽回答说:“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季卿忙命手下用笔一一记录下来。陆羽对品茶用水的分类,使很多优质泉水被天下人所熟知,至今仍是当地老百姓的首选。

陆羽不仅精通茶道,而且也是一名文学家、书法家、地理学家,同时还精通音律,擅长戏曲,深谙儒家礼典。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的淡泊志趣和茶的品格融为了一体。

2. 《茶经》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茶经》全书共7000多字,三卷十节: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从茶为南方之嘉木始,凡茶的字源异名,茶的生长,选茶的工具、方法,煮茶、饮茶的二十四件茶器,茶的烧煮方法,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全列其中。

(1)“一之源”论茶的起源;

(2)“二之具”论茶的采制工具;

(3)“三之造”论茶的加工方法;

(4)“四之器”论茶的烹煮用具;

(5)“五之煮”论茶的烹煮方法和水的品第;

(6)“六之饮”论饮茶的风俗与饮茶方法;

(7)“七之事”论述古代有关茶事的记载;

(8)“八之出”论全国名茶的产地;

(9)“九之略”论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省略茶叶的采制和饮用工具;

(10)“十之图”则指出《茶经》要写在绢上挂在座前,指导茶叶制作和品饮。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一部关于唐中期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使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中国茶科学的形成。

老师的叮嘱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一系列工具、一整套程序,目的是引导饮者在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的境界,将精神注入茶中,使饮茶活动成为“精行俭德”、陶冶性情的手段,由此开创了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典范。 x9ujE+3G7KWLAYW4WIRVYKSpuohEbA8l9dpmJQW/flaHRPzv6OKrRR8WEVsPNF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