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二
茶叶分类及品鉴

中国茶种类繁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同种茶类中也有数不胜数的茶叶品名,茶业界有句行话:“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说的就是这些琳琅满目的茶叶品名。

绿茶是中国茶种历史最久、产地最广、产量最高、品种最多的茶类。中国产茶省(区)均产绿茶,产量较多者为浙江、安微、四川、湖南、江西、江苏、湖北、贵州等省。中国绿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绿茶消费量占到茶叶总消费量的70%以上,是主要的出口茶类。

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每年出口数万吨,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2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比较集中,主要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亚洲和非洲地区占总销量的80%。摩洛哥为我国绿茶出口第一大市场。

一、认识茶类

我国茶区辽阔,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不断革新和演变,产生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种,品质也各有差异。为了更好地区分和了解其特性,我们往往会对茶叶进行分门别类,合理排列,以便于在混杂中能建立有条理的系统,更好地识别其品质和差异。

茶叶分类方法

中国茶从古至今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唐代陆羽把茶大致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元代分为芽茶和叶茶。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无完全统一的茶叶分类,下面我们列举几个生活中被人们常用到的分类方法。

1. 按产地分类

我国有20个省、区产茶,可将不同省、区所产茶叶分为浙茶、闽茶、川茶、滇茶、徽茶、台茶等。

2. 按照采制季节分类

按季节不同可将茶叶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

(1)春茶采制时节为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去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别是芽叶内含物质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扑鼻,更富保健作用。

(2)夏茶采制时节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及全氮量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3)秋茶采制时节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采摘,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4)冬茶采制时节为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冬茶在我国东南茶区甚少采制,仅云南、台湾因气候较为温暖,尚有采制。秋茶采完气候逐渐转凉,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堆积,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3. 按质量等级分类

茶叶不同,品质等级也不尽相同,通常各茶叶生产企业会根据所制茶叶品质差异而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一般级别会印在相应产品外包装上,方便消费者辨别。

4. 按照茶叶外形分类

茶叶外形差别较明显,有单芽形茶,如蒙顶黄芽;针形茶,如安化松针;扁形茶,如西湖龙井;卷曲条形茶,如洞庭碧螺春;片形茶,如六安瓜片;兰花形茶,如舒城兰花;尖形茶,如太平猴魁;珠形茶,如涌溪火青等。

图2.12 按外型分类的茶叶

5. 按照销路分类

一般分为内销茶、外销茶、边销茶和侨销茶。

6. 按加工工艺分类

在茶学界认可度最高的就是把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还有的将非茶茶类也归为一类。

图2.13 基本茶类

(1)基本茶类包括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其基本制法是分别在杀青、萎凋、揉捻、“发酵”或做青、渥闷和干燥等六道工序中,选取几道工序组成,工序组合不同,形成的茶类也不同。虽然工序类同,但由于某道工序的技术措施不同,做出的产品品质也有差异。

杀青,是制茶技术的关键工序之一。青指鲜叶,杀青的含义是破坏鲜叶的组织。杀青过程即采取高温措施,彻底破坏酶的活化,不影响叶绿素的显性,并且使叶绿素从叶绿体中解放出来,便于开水冲泡后溶解于茶汤中,保持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同时除去鲜叶的青草气,散发良好香味,并让叶片失去一部分水分,从硬变软,便于揉捻造型。

萎凋,是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将鲜叶薄薄摊开,叶片水分丧失,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变为暗绿,香味也相应地改变。

揉捻,就是作用于叶片使之变形。揉捻质量首先决定于揉捻叶的物理性能。要求揉捻叶柔软性好,受力容易变形;韧性好,受力变形而不折断;可塑性好,受力变形后不容易恢复原来形状。

“发酵”,为什么要把“发酵”这个词作引号呢?1890年日本古在油泽首先提出制茶的绿变红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业发酵相同,所以定名为“发酵”,但这种学说后来为许多科学实验所否定。红茶“发酵”的实质是鲜叶细胞组织损伤,引起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的鲜叶内含物质的氧化、聚合、缩合,形成有色物质,如茶黄素、茶红素等,还有具有特殊香味的物质。既不是微生物发酵,也不是单纯的氧化过程。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红茶制法后,叶色由绿变红的过程,其实称为渥红。但因“发酵”这个词长久以来替代了渥红,广为流传,所以后来人们对其加引号以区别与工业发酵的不同。而演变到如今普遍则以“发酵”作为变色工艺的称号。因此,现在还可以根据发酵程度分类,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黄茶、白茶;半发酵茶,如青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黑茶。

做青,是青茶变色的主要工序。从传统上讲,做青是指摇青、晾青的过程。主要目的是使叶片边缘与其他叶片互碰,破坏叶缘细胞,多酚类化合物因酶促作用氧化或自动氧化,叶缘出现红褐色,而叶面细胞组织未被破坏部分显现青色,因而叫“青茶”。

渥闷,可以分为渥堆和闷黄两种工序。渥堆是黑茶类制作技术的重要工序,闷黄是黄茶类制作技术的重要工序,两者原理基本相同,所以可以简称为渥闷。渥闷是湿热作用,在水和氧的参与下,以一定热量,经杀青和揉捻后的叶片的内含物便发生一系列热化学反应,叶片由绿变黄,或变黄褐(或黑褐),产生与其他茶类决然不同的色、香、味品质。

干燥,即使茶叶进一步失去大部分水分,是制造各种茶类的最后一道工序,与制茶品质有密切关系,是很重要的工序之一。干燥过程除了去水分达到足干,便于贮藏,以利于长期饮用外,还有在前几道工序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茶叶特有的色、香、味和形状的作用。而在干燥过程中,因烘焙温度不同,还可分类为轻焙茶、中焙茶和重焙茶。轻焙茶,烘焙温度低,主要是为了保留茶坯原有的清香口味。中焙茶,烘焙温度较高,烘焙的茶为浓香口味。重焙茶,长时间高温烘焙,以改变部分茶性,其口味为熟果香。

图2.14 六大基本茶类加工工艺流程

(2)再加工茶类是以基本茶类为原料,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茶叶的某些品质特征(比如形态、饮用方式、饮用功效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茶叶统称为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和茶药品等。

(3)非茶茶类主要是指不属于茶叶范畴,但却借“茶”字来体现其保健作用的花草茶。

图2.15 非茶茶类

拓展阅读

广东凉茶

凉茶,流行于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广东凉茶为代表,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虽然叫凉茶,但实际上该饮料里面是没有茶叶成分的。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好。而所谓“凉”,是指当地人民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为的是适应当地气候、水土特征,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创始的王老吉凉茶。王泽邦,号吉,人称吉叔,初时以务农为生。有一年,广州城疫病蔓延,王泽邦协同妻儿上山避疫,巧遇一道士赠与他凉茶药方,上面有10多种药材的名称,并告诉他此方可治百病。于是王泽邦不再从事农耕,将所煲凉茶命名为“吉叔凉茶”推车出城售卖。而药方效果极佳,“吉叔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惊动了朝廷,于是吉叔被召进紫禁城为皇家和文武百官煲制凉茶,预防时疫。半年后,时疫威胁解除,吉叔衣锦还乡,并开了一间凉茶铺,命名为“王老吉”。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至今,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二、茶叶品鉴

中国是产茶大国,有各种各样的茶,作为一名茶艺人员,要学会对各类茶进行审评,我们不可能将春天产的茶和红茶来比较,看哪个品质好,也不可能把绿茶和乌龙茶来比较,因为二者本来表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品质。审评茶叶应该在同类茶、同款茶之间进行评比。

图2.16 茶叶审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茶叶品质鉴别基本上都采用的是感官审评,也就是直接利用我们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来判断茶叶品质的高低。

进行茶叶感官审评时,最好选择环境清静、空气清新、室内光线均匀的地方,并且审评人员不能擦拭气味过重的护肤品、化妆品等,审评前不吸烟、不吃气味过重的食物,保持口气清新,以免影响审评结果。

图2.17 茶叶审评用具

一般来说,茶叶品质等级的判断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也就是选茶五步骤,即:

图2.18 选茶五步骤

(1)鉴干茶,就是看茶叶的外形。平时我们买回来的茶叶,看一看它的色泽、条索、嫩度、匀整度和净度。色泽就是干茶的颜色和光泽度,以新鲜明亮为佳;条索是茶叶揉成的形状,同款茶一般以紧结、壮实、沉重的为好,以粗松、扁瘦、轻飘的为差;嫩度即制作这批茶的鲜叶老嫩程度,即芽头嫩叶比例与叶质老嫩,有无锋苗和毫等;匀整度就是看茶叶的大小、粗细、长短是否比较一致,断碎的茶叶多不多;净度则是看茶叶里是否含有非茶叶类物质,例如沙石、杂草、棕毛等。虽然不同种类的茶对其外形要求不一样,但是茶叶匀整、净度高是茶叶品质好的必备条件。

(2)嗅茶香,就是闻干茶的香气,检查是否有异味。异味包括霉味、酸馊味等。如果干茶闻过没有异味的话,就进行开汤过程,也就是泡茶。审评茶叶是通过沸水冲泡后来鉴定的,而评茶用水的软硬清浊,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尤其是对色泽和香味的影响更甚。因此,我们一般以水温达到100℃的饮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来冲泡。滚沸过度的水或者不到100℃的开水用来泡茶,都不能达到评茶的良好效果。

用称茶器称取标准重量的干茶到相应容量的审评杯里,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用沸水冲泡茶叶,冲泡同时开始用计时器计时。这些多为专业用具,为了方便大家日常操作,生活中我们可将审评杯用同款盖碗代替,审评碗用同款白瓷碗代替。并且为了让开汤等待的时间不枯燥,我们可以选用沙漏等增添情趣的计时器,让审评这样一板一眼的过程也变得更灵动有生气。

审评规定开汤分钟数后,把杯里的茶汤倒入审评碗里,滴尽最后一滴茶汤,然后揭开审评杯杯盖嗅茶香。这时嗅香气称为热嗅,吸气前应呼尽口鼻内的浑浊之气,然后立马揭盖闻香2~3秒后盖上杯盖,感觉茶的香气类型,再向一侧呼气,该过程持续重复1~2次。这时茶香会比闻干茶时强烈很多。热嗅主要是闻一闻茶叶有没有异味,比如制茶过程中火温过高导致的焦烟味、高火味,或者保存不当吸收了水汽变质导致的酸馊味、霉陈味,干燥和杀青不到位导致的水闷味、青草气等。

(3)观茶汤,就是观看审评碗内茶汤的颜色、明暗度、清浊度。若汤内有未滤尽的茶渣,应用网匙再过滤一遍,以免影响汤色判断。

观茶汤时动作要快,因为茶汤容易因为氧化而变色,冷却后茶汤颜色会变暗,不利于我们正确判断茶汤品质等级。由于绿茶、红茶茶汤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冷却后茶汤会较快变暗,所以鉴别绿茶、红茶时,应先快速观看茶汤后再嗅香气。其他茶类即便汤色变化不快,也应在嗅香前看一遍汤色,做到心中有数,最好在嗅香时把汤色结合起来看。

虽然不同茶叶的茶汤颜色不尽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原则,那就是清澈明亮才是好茶汤应该具备的条件。看了茶汤后,叶底温度约为55℃时再揭开杯盖嗅茶香称温嗅,温嗅主要是嗅茶的香气类型,辨别香气的优次。

(4)品茶味,虽然是鉴别茶不是欣赏茶,但同样不能一饮而尽,仍然要用茶匙小口小口把茶汤吸入嘴里,在舌头上微微滚动回旋。因为舌头是辨别口味好坏的味觉器官,舌尖感受甜味,舌根感受苦味,舌头两侧前端感受咸味,后端感受酸味,舌心感受鲜味和涩味。所以将茶汤在舌头上来回滚动,如此品味三四次就可以辨别出茶汤的滋味了。每品一份茶汤后都应用汤杯内的开水漱口,以免影响品鉴下一份茶汤的口感。一般好的茶汤喝起来甘醇浓厚,灵活鲜爽,而且喝完后,喉头甘润的感觉可以持续较久。

(5)看叶底,就是看茶渣。把审评杯里的茶渣拨到叶底盘或审评杯盖里铺开,可参点清水。不同种类的茶叶对叶底要求还是不一样,主要看叶底的颜色、净度、匀整度和老嫩程度。颜色是指色度和亮度,以新鲜明亮为好;老嫩程度可从软硬、厚薄来区别,叶底厚软者更优。看过叶底以后我们还可以再闻一闻茶叶香气,这时叶底已基本冷却,因此叫冷嗅,主要是嗅茶香的持续时间长短,这时茶香香味仍比较浓的茶叶品质较好。

图2.19 茶汤

图2.20 叶底

总的来说,我们审评茶叶品质,主要是指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和叶底。其中,茶叶的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茶叶的香气包括香气高低、香气类型和香气持久性。

根据上面讲的这五个方面来鉴别茶叶,我们就能够选出品质等级较高的茶叶,再以其贯穿整个茶艺过程。茶叶审评是理性的鉴别茶叶品质的好坏,而在感性方面,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在以茶待客时,我们自然应该以客人的喜好为主。

老师的叮嘱

张大复曾在《梅花草堂笔谈·茶说》中述:“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计较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一种心灵清净的境界。

因此,希望大家带着愿意研究茶但不纠结茶、讨论茶而不争论茶的心境,对所见所闻广而纳之,择其适之。怀揣着对茶的这份喜爱,让身边更多的朋友了解茶、认识茶、爱上茶、传播茶。愿大家都能以茶养生、以茶明志、以茶礼仁、以茶行道。 9tjsRBkDkuujfm515ZA8EcW0ja7SoUvgwlcp10CSdsuhH6v08DYH1Dtv15LESt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