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现代礼仪应当坚守、传承的基本原则

现代礼仪是传统礼仪的“今生”。因此,只要是合理的内容,前者被后者继承是很自然的事情。现代礼仪坚守、传承传统礼仪中体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基本原则,自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传统礼仪所体现出的基本原则,无论宏观或微观,都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效果。研究现代礼仪的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并依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现代礼仪应当坚守的基本原则,这对后学之辈无疑颇具启发意义。

专家、学者们提出的现代礼仪原则,多寡不一,但见解略同。根据学界的研究,我认为现代礼仪应该始终坚守以下原则。

一、真诚敬人

“敬人”是礼的核心和根本。对此,远古先贤们早有至理之论。在民间,也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的说法。可见,倘不敬人,礼仪又有何用?因此,与人相处时,要尊重、友好,不要拂他人的面子,损他人的人格。

与“敬人”密切相关的,是真诚。谚语云:“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也说过一句名言:“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这表明,敬人若离开了真诚,那就只是一种形式,令人厌恶。只有真诚敬人,礼仪才会实实在在地发挥出应有功能,得到礼仪承受者的首肯与赞许。

怎样才算是真诚敬人呢?那就是运用相关礼仪时,一定要诚心诚意,表里如一,而不是口是心非或弄虚作假。这样,就可避免礼仪的承受者受到轻慢,受到侮辱,受到伤害。当然,真诚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而是必须和“敬人”紧密关联。孔子曾经告诫他人说:“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说君子须讲求诚信,但又不能拘泥于小信。古人还有名言说“交浅不言深”。因此,一定要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恰当的礼遇他人的尺度。关于这一点,民间那种“以座位待客,以茶水待客,以酒菜待客”的区分之法,可为借鉴。另外,哪些话可说,哪些话不说,哪些事直言相告,哪些事刻意回避,也要依据礼仪承受者的立场或倾向性而定,绝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否则,真诚敬人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败兴。

二、自律自控

自律就是按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所以首先要在心中确立对礼仪的敬畏感,做到“心中有礼”,从而自觉学习、逐步明了相关的礼仪规范。孔夫子当年入太庙,每事问,学生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孔子回答说,这就是“礼”啊!孔夫子的这种学习态度,很值得今人仿效。其次,要认真严肃地按礼仪规范言语、行动,切不可不讲礼规,胡言乱语,为所欲为,让人耻笑。特别是当某种礼仪活动正在进行时,更要如此。另外,坚持慎独,形成良好习惯,保证人前人后一个样,在内在外一个样,永远是礼仪规范的自觉践行者。

自控,指特定情况下的自我调节,确保自己不失态,不失礼。所谓特定情况,就是意想不到的状况(如他人不当的言辞,不当的行为,甚至是故意地愚弄耍笑等)出现时,要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善于化解尴尬,化解矛盾,不失礼仪,不失人格。有时候,当你代表一级组织、一个团体甚至是国家与人交往时,自我控制更需要特别注意,否则,就有可能给组织、团体或国家带来不良影响。现实生活中,那种因不能自控而使组织或国家蒙羞的个案时有发生,这很值得人们引以为戒。

三、恪守信誉

“言必信,行必果”是维护信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左传》有语:“失信不立。”孔子更是详加阐释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说:说话忠实可信,做事认真谨慎,即使到了北方那些偏远的落后部族,也可以通行无阻;说话不忠实可信,做事不认真谨慎,即使在本州本里,能行得通吗?显然,只有言行相符,一诺千金,才能守住信誉,在与人交往中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

为了实现“言必信”,言须“讷”而不需急。这就是说,出言应该谨慎,表面迟缓实则是深思熟虑后方才吐露;而不是急于出口,不思后果,结果是言语失真,难以取信于人。

为了行必有果,首先要“三思而后行”,按孔夫子的说法,至少要思考两次。对那些复杂之事,应思考些什么呢?主要是:事情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吗?做此事会有什么困难吗?做此事的利弊都有哪些?自己有能力去办好这件事吗?等等。把这些都思考明白了,方能对有关人或有关方恰当表态,方能按规行动,以求得最终的满意结果。切不可大包大揽,随随便便拍胸脯,打“包票”,结果尴尬收场,失信于人。另外,有些事情,明知其结果必然会引出祸乱,或者致他人于不仁不义不守法规之地,就不能行动,也不支持他人的此类行动。这也是一种“果”,是不乱大“谋”之果,是守“礼”之果,同样能维护良好信誉。

至于那些约定俗成的,又在礼仪和法规允许范围中的事,只要力所能及,就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倘如此,他人对你便会倍加信服。

四、奉行恕道

恕道可以算得上传统礼仪的两只翅膀之一。另一只翅膀就是前面已经屡屡而言的“敬人”。

何谓恕道?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说:“‘恕’是如心,也就是用我的心比你的心,这叫恕道。”(《我读孔子》)可见,坚持宽容和饶恕,就是恕道。

恕道观念,远古即有。孔子的学生子贡请教说,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大概就是“恕”这个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解释说,子贡本事大,外交、政治、经商均有建树。本事大的人不容易宽恕别人,因此孔子才用“恕”来告诫他。所以,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曾参评价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他认为他老师的学说,就是忠和恕两方面的内容。

今天,我们怎样来奉行恕道呢?首先,不要求全责备,而要宽容别人的弱点和缺点。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待人留有余地,与更多的人和谐相处,避免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其次,要宽恕别人的过失,给人以更新的机会,切不要刀刀见肉,针针见血。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敢保证他一生的道路上不会碰上“马失前蹄”的窘境。所以,宽恕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宽恕自己。要知道,综览古今天下事,“人间随处有乘除”(曾国藩诗句)。另外,有些无原则的小事,点明了伤面子,甚至伤感情,因而不去言说,只能装糊涂。这叫作“看破不说破”。

看破不说破,是曾国藩处世的一种聪明。南怀瑾先生介绍,曾国藩当上了地方大员后,有一位老儒为谋求一官半职,就跑到曾大帅官衙中厮混。日子久了,见曾没有动静,就写了一封信放在曾的书桌上。信中吹嘘自己的能耐,又说只为天下计而视功名如浮云等。曾的一个年轻幕僚在书桌上看了这封信后,在上面写了几句打油诗,讽刺老儒之虚伪。曾发现后就训导那位幕僚说:年轻人啊,你还是历练不够啊!那位老先生的心思难道我真的不明白吗?他是我的故旧,才疏学浅,年事已高,我不可能给他一官半职,只能好吃好喝招待他。这种事,看破不能说破。不说破,大家相安无事;说破了,他失了颜面,今后就不好相处了。年轻幕僚听罢,自愧弗如,羞惭而退。

所以,“看破不说破”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礼仪。当今之人,都应该好好学习。

五、避禁随俗

这是“入乡随俗”的同一说法。它的源头,同样在远古礼仪当中。《礼记·曲礼上》早就提醒过世人,一定要“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不问,就可能闹笑话,失礼仪,甚至惹下麻烦。这种提醒,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大有用处。

要做好避禁随俗,关键是放下身架,不耻下问,切不要自以为是,随意评判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一般来说,避禁随俗,宏观上的内容好把握,因为了解的渠道较多。微观上的内容比较繁杂,易于出错。“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甚至各家都有各家的特殊情况,比如A家有丧事,B家有产妇,C家在张罗婚事,等等。因此如碰到了这些家户的人,怎样问话,怎样交往,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说错话,办错事,伤人情感,惹下麻烦。现实生活中,这种教训并不少见,深可借鉴。

避禁随俗,不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家多有讲究,而且不同行业也各有各的禁忌习俗。比如在船户家中用餐,若上有整条鱼,食用时千万不要翻动。又如在中医医生那里就诊,你也不能恶意评说“药王爷”孙思邈(唐代名医,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名著,民间尊其为“药王”)的史实或传说之类。因此,多了解各行各业的特殊习俗,依俗行事,不评曲直,对现代人来说也非常必要。 Z1e6aV0vfz+hw6xvRNwXe4kG3OE6jSuwPIRqqQBwaOglkgXWlV+W9lbzVPIgaL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