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传统礼仪的基本类型和历史性启迪

一、传统礼仪的基本类型

如果要从微观上去分辨礼仪的类型,那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古已有之的士农工商,七十二行,皆有礼仪之事,聚合起来,林林总总,很难界定。比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面的礼仪怎么划分就很难很难。所以,人们只能从宏观上对传统礼仪进行分类。

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礼仪状态,人们经过梳理分析后,将传统礼仪归为五大类,即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

(一)吉礼

吉礼即祭祀之礼。吉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荀子·礼论》),所以被尊奉为五礼之首。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祭天神,即敬祀昊天上帝,敬祀日月星辰,敬祀传说中的其他神祗,如财神、雷神、二郎神等。

②祭地祗,即敬祭社稷、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敬祭山林川泽,敬祭四方百物等。

③祭人鬼,即在特定时日敬祭先王、先祖和已故多年、丧期早过的长辈等,还可敬祭故世久远的历史名人等。

我在每一项祭祀中,特意加了一个“敬”字,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旨在表明,根据古代礼仪,在所有的吉礼当中,执礼者内心都十分虔诚,神态都十分恭敬。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第三》)意思是:祭祀某个对象时,就觉着这个对象在眼前一样,祭祀神灵时,这个神灵就像在眼前一样。孔老夫子的这种态度,正代表了古时举行吉礼时一种特有的礼仪要求,那就是“敬”。

(二)嘉礼

嘉礼即喜庆聚欢之礼。《周礼》中有“以嘉礼亲万民”的话,可证嘉礼的内容涉及了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划类,则有以下几种:

①饮食之礼。用于宴请宗族亲人的礼仪。

②婚冠之礼。即成人礼(如加冠礼——按《礼记·曲礼上》的解释:男子到了二十岁称为“弱”,可以“加冠”了,就是说可以戴冠了,就要举行加冠礼)、婚配礼。

③宾射礼。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朋友故旧的礼仪。

④飨燕之礼。“燕”通“宴”,指宴饮。这是招待四方宾客的礼仪。

⑤脤膰之礼。脤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生肉;膰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烤肉,故脤膰之礼是用于和亲同姓诸侯国的礼仪。

⑥贺庆之礼。用于和亲异姓诸侯国的礼仪。

嘉礼之“嘉”,在于贺,在于欢。因此,举行这种礼仪,宾主双方都要真诚互动,竭力创造出喜与乐的良好氛围。否则,就会觉得败兴,达不到“亲”“热”的目的。

(三)凶礼

凶礼是对各种天灾或人祸的哀悼、吊唁、抚恤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具体而言:

①丧礼。对各种关系的死亡者进行服丧的礼仪。

②荒礼。对特有个体或群体所遭受的天灾(如饥荒、水患、地震、瘟疫等)表示同情而举行的礼仪。

③吊礼。对特有个体或群体因有死伤或其他灾祸而进行的吊唁慰问的礼仪。

④襘礼。因某同盟国遭敌侵犯、损失巨大而进行的财、货补偿礼仪。

⑤恤礼。对某国因有外敌入侵或内乱发生而给予财、货援助的礼仪。

凶礼的关键是四个字:同情,帮助。它集中体现了人伤我伤、人痛我痛、人悲我悲的远古礼仪精神,更能增进友谊,赢得人心。

(四)宾礼

宾礼是接待各类宾客之礼。远古时期专指诸侯朝觐天子及诸侯之间正规交往的礼仪。秦、汉以后这种礼仪的范围、对象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五)军礼

军礼指军队的操演、征伐之礼。《周礼》所总结的“以军礼同邦国”,阐明了军礼的基本目的是展示军威,震慑、统辖各诸侯邦国。它的主要类型有:

①大师之礼。这是展示大军征伐的礼仪,目的在于壮军威、鼓士气。

②大均之礼。这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的军事检阅性的礼仪。

③大田之礼。这是天子定期狩猎时,练习战阵、检阅军马的一种礼仪,目的在于练兵。

④大役之礼。这是国家在开展大型工程(如筑城、开河、建造宫殿等)时动员、调用军旅的礼仪。目的在于检阅军力。

⑤大封之礼。这是勘定国与国、封地与封地之间的疆界并树立界碑的一种礼仪。

军礼之意,在于展示实力,以壮声威。因此,庄严、大气是它的基本规范。这种基本规范决定了军礼的组织、实施者,一般都是奴隶主或封建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

以上礼仪分类,基本依据是春秋战国及之前的文献资料。秦汉以降直至宋明两代,社会环境、统治模式、世人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礼仪类别的界定、礼仪实施的范围、礼仪参与的主体,以及各种礼仪的具体规范,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论说礼仪类别的演变及其派生内容,本书的容量显然无力承担,故不赘言,诚望理解、包容。

二、传统礼仪的历史性启迪

我国传统礼仪的历史性启迪是多方面的,仅根据前述五大类礼仪,就可以探究出以下几点。这几点启迪的深远意义,永远都不会被磨灭。

①不忘根本。这是意义最深远的启迪。

根本是什么?在古人心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先王先祖,乃至三山五岳,林木川泽,等等,都是人之“本”。离开了这些“本”,上至天子诸侯,下至草莽众生,既不能存活生命,更不能延续血脉。因此,在五礼之首的“吉礼”中,对这些都要真诚而恭敬地祭祀,以示不忘根本,永怀永念。

之所以这样,是源于人们对这些“本”有着完全符合实际的认知,并由此产生了始终无法淡化的深情。比如对于天地,他们是这样认知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刍”是干草,代指一切植物;“狗”代指一切动物。意思是说,高天大地无所偏爱,任凭所有的植物、动物都自然生长(以保人类取用不竭)。认识到了这一层,人们自然会明白,没有高天大地,他们终将食用不继,命尽脉绝。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么能够忘记天与地这两个“本”呢?

在古人看来:“山木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礼记·祭法》)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也是人类的命之所系,也是本,也不能忘。就拿水来说吧,人们评价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水就像至高无上的善。它润泽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甘心处于任何被人厌恶的地方,它的善已经接近于“道”了。这完全符合人类衍生的事实。远古之人选择栖居之地,首先考虑的是靠近水源。汉中的先民之所以在龙岗居住,就是因为这块“风水宝地”北靠汉江,南临濂水(古称廉水)。再如其后所谓的古都西安、洛阳、南京等,哪一个不是近水而建?这中间最闻名于世的恐怕就是“八水绕长安”之说吧(长安即现今的西安)。历史一再证明:天下苍生,谁也离不开水。水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人又怎么能够忘记它呢?这就是古人总要定期祭祀“水神”或“河神”的原因所在。

人生之本,荀子这样总结:“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他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先辈祖宗是人的血脉延续之本,国家(古人眼中:君即代表国)和师长是社会安宁、人无烦扰之本。由传统礼仪观之,所有的本,我们的先人们都以他们特有的礼仪,为后人提供了念之想之、感恩戴德的示范。

②睦邻亲远。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也可以叫作“广结善缘”。这一点,在嘉礼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礼仪中,宗族亲人也好,朋友故旧也好,四方宾客,同姓异姓,都相互往来,联络感情。如此,地无分远近,人无分亲疏,都被笼罩在了特定礼仪的温馨和谐之中。

这种睦邻亲远的行为,显示的是一种胸怀,一种眼界,一种人性的向“和”向“善”。它的认识基础,则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之类的仁爱思想。以这种思想规范言行,必将团结更多的人,形成更强的凝聚力。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只求利益,不求仁爱,结果就让他人大失所望,甚至视其为禽兽一般。所以,“嘉礼”中的这种为人指向,今天很具有实践意义。

③扶危济困。传统礼仪中所展示出的扶危济困精神,应该是人类历史中永远不能缺少、永远为世人肯定和赞赏的精神。一个人难免生老病亡,意外遇祸,所谓“三穷三富不到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然灾害,内乱外侮,有的不可抗拒,有的难以预判。因此,当某方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难时,他方或表以同情,或伸以援手,这不仅是在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道义和人格。这种道义和人格正是中国之所以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支撑点之一。

这种扶危济困精神,源自儒学先贤们初具萌芽的“人类大同”思想。降格而言,就是一种悲悯精神,也就是恻隐精神。“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那就不是人。据此,他还希望天子和诸侯国国君明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大概正是孟子的这句话,使宋代革新派人物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写出了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显然,传统礼仪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它所展示的以同情心为基础的扶危济困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却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现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生存状态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这种现状,更加引起了人们对扶危济困精神的关注。从局部来说,见危相助、见难相帮的“中国好人”,屡见不鲜。实际上,这正是古礼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这就充分证明,传统礼仪中的扶危济困精神,在任何一种社会状态下,都是充满着正能量的文化瑰宝,值得人们格外珍惜、呵护,不使它受一丝一毫的污损和破坏。

④储备实力。传统礼仪中的军礼,根本目的就是展示实力、利用实力,为天子和诸侯国国君威服本邦或他邦助力。抛开这种历史局限性来说,个人也罢,团队也罢,国家也罢,民族也罢,谁能离得开实力?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百余年来之所以屡受外国列强欺凌,就是因为封建末世的“积贫积弱”使国家毫无实力可言,只能成为列强口边的肥肉。小而言之,个人创业,如果技不如人,人格也不如人,无任何“实力”优势,那就只能步步艰难,甚至完全失败。所以,储备实力,万万不可轻视。

实力从何而来?说大话不能来,玩虚招不能来,只能靠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科学合理地积聚而来。分而言之,个人的实力,靠学习和实践积聚;团队的实力,靠所有成员团结奋斗,集体提升;国家的实力,靠全民之力、全民之智、全民之心。这是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谁也改变不了。

远古的天子、诸侯敢于组织并举行军礼,必然是认为一有必要,二有这个实力。这对后人无疑是一种提醒:真正有实力者,个人就不会虚度人生,团队就不会骤然出局,国家就不会蒙难受辱。毫无疑义,这种提醒或者说这种启迪,它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也是永恒的。 /RykSEv8i/ZOgTd9I3Q7l7jtuxtGJNZKma/YsYDOra/Og2UywFemJPs6+80Ic8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