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绿道的分级、分类

一、绿道的分级

我国绿道按级别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级。

1.区域(省级)绿道

区域(省级)绿道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系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绿道,由政府统一规划,城市具体落实与实施。

2.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由地级市及以上市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3.社区绿道

社会绿道是指社区内部和连接社区与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公共活动场所等空间,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休憩、休闲、健身服务,并承担社区内主要步行出行功能的绿道。由县市或街镇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二、绿道的分类

在绿道分级的基础上,绿道作为线性空间可以穿越城乡等区域,根据绿道的功能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将绿道划分为城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三种类型。

城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而建,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体现为都市休闲功能,同时对区域绿道网起到全线贯通的作用(图 2-1)。

图 2-1 社区配套运动公园绿道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通过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进一步细分为郊野休闲型绿道和郊野体验型绿道(图 2-2)。

图 2-2 郊野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溪谷、海岸及山脊线建设,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和培育区域生态环境,保障生物多样性,可提供自然科考以及野外徒步旅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生态体验型绿道和生态保育型绿道。

其中,城市型绿道是建设要求高、数量多、环境复杂、使用率最高的一类绿道,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河流型城市绿道

河流型城市绿道结合生态学、水文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将河流的面积、形状、坡度、植被、生物栖息地、历史人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河流绿道的宽度、构建方式及形状。河流型城市绿道将具有生态修复的功能,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是滨河湿地、洪水淹没区以及河滩和河岸,当河岸被植物覆盖后,可以发挥降温、遮阴,稳定河道,减少河道沉积,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环境的综合生态功能。河流型城市绿道依托城市范围内的自然河流系统建立,河流本身具有连线性的特征,河流相对于森林、湿地不易被城市用地隔开。河流型城市绿道是一种持续的线性生态廊道(图 2-3)。

图 2-3 河流型城市绿道

2.生态型城市绿道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来建设城市,在对城市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导致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

生态型城市绿道的主要特征是绿道的生态功能明显,针对生态问题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生态型城市绿道可以将城市中分散的碎片化绿道进行连接与整合,形成城市绿网、绿廊,增加城市绿化空间,还原被污染区的植物群落,净化河流水体。例如,北京永兴河过去不断被开挖且驳岸硬化,河道沿岸的工厂和居民区长期排放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造成河道污染,雨季经常被淹没,需要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时为周边社区提供绿色生态的休憩空间(图 2-4)。在其绿道建设的过程中,保护现状植物,根据地形差异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增加护坡区域的植物,用灌木代替原有的混凝土护坡,防止土壤受到侵蚀;在滨水区种植湿地植物,山丘种植抗干旱的果树,绿道周边种植繁殖力较强的野花,绿道两边种植林荫树,分区打造,植物层次性较好;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拆除河流两侧的混凝土驳岸,建造生态浮岛,加强地形的塑造,在绿道边缘构造生物过滤带收集雨水径流。

图 2-4 北京永兴河生态绿道

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显现后工业时期的城市特征,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修复,在进行绿道建设的同时,为了使植被生境更加完整,采取高架步道的形式,对地表的侵入较小,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小,选线更加自由。同时,高架步道视野更加开阔,能提升人们的体验感(图 2-5)。

图 2-5 成都鹿溪智谷云廊

3.历史人文型城市绿道

历史人文型城市绿道主要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强调文化特征及文化影响,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规划的绿道,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特征相结合的绿道,通过绿道来展示城市文化。国外对历史人文型城市绿道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历史保护区域,将文化景点按照空间序列,以线性绿道连通,有助于保护历史资源,让历史遗产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遗产廊道在规划中要注重连续性,将文化景点打通与连接,构成一条完整连续的廊道,为游客提供游憩的慢行空间及绿道设施,并配备解说系统。所以,以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为主的城市绿道是集历史保护、游憩、科教于一体的复合型绿道。

沿护城河、城墙、历史街道而建的绿道,在进行交通连接、绿地整合的同时也将文化资源合理地进行了保护。历史人文型城市绿道对于缓解城市生态压力,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 年,《北京市级绿道系统规划》中提出“三环、三翼、多廊”的绿道总体布局,全市将形成超过 2 000 千米的绿道网络,2017 年提出了要将遗产文化保护融入绿道建设中。北京环二环城市绿道包括北二环段、东二环段、南护城河段、西二环段,沿线分布有天坛、地坛、雍和宫等 20 余处公园绿地和文物古迹,成为一条展示首都历史文化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绿道(图 2-6)。从西直门至东直门,环二环绿道沿线有众多历史古迹,如城墙、钟鼓楼、箭楼,绿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补植乔木、花灌木及地被植物,在护城河滨水带增加树木种植,打造亲水平台,满足游客驻足停留的需求。绿道植物以彩叶植物作为特色植物,如种植银杏和各色花灌木,保证绿道“三季开花,四季有景”。

图 2-6 北京环二环城市绿道

北京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文型城市绿道为三山五园绿道。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从西山至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包括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和一些重要的寺庙,其文化价值在于展示皇家园林、清代特色建筑及文化,是北京市串联名园最多的一条绿道,为游客提供了一条游览著名皇家园林的慢行路线(图 2-7)。绿道在重要的节点处设置了游客服务点,提供租赁、休憩、餐饮、停车等功能,在绿道中有 10 处景观节点,由面积不等的植物景观组成,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空间。

图 2-7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

常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世界遗产廊道与京杭大运河有着紧密联系,常州段运河沿线的商业街区、城镇、历史老街、古建筑、石刻等文化资源都属于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特色滨水的文化慢行空间,并串联起一些水上乐园、创意街区、创意文化区。

城市中有很多历史文化景点比较分散,绿道可以依托城市河道、绿地,将分散的历史文化景点连成一体,可以让人们通过绿道便捷地进入景点。绿道中包含自行车道,游客可以骑行进入各个景点,也比较快捷方便。这些历史景点本身是景区,周围都有驿站、停车场、科普中心等配套设施,提高了绿道的使用率。

美国伊利运河遗产廊道拥有大量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美国西北部文化纽带。伊利运河于 19 世纪开凿,对美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定位为遗产旅游、水体休闲、慢行游憩、野外休闲。伊利运河遗产廊道提供了从郊野到城市的多种游憩形式,景观和生态保护较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骑行、远足和狩猎。绿道整合沿岸的码头、历史建筑、公园绿地,形成了贯通的慢行道路,在实施中减少人为干预,运用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使河道和历史资源区拥有优质的自然环境。绿道配有解说系统,阐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让游客了解运河历史及文化遗产(图 2-8)。

4.游憩型城市绿道

游憩型城市绿道主要包括游憩、生态和交通功能,其中休闲游憩功能是其主要功能,线性绿化空间贯穿城市,深入社区之中,设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为不同人群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游憩型城市绿道注重游憩的功能体验感,满足居民休闲观光、亲近自然、社会交往、健身娱乐的需求。功能规划上形成多功能的复合空间,运用绿地、水体、交通路线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采取空间上的变化,丰富游憩空间,可以用多个景观节点将绿道进行串联。为了避免道路缺乏变化,可以通过植物的高低层次,来丰富绿道两侧,局部也可以通过架起栈道或高架桥的形式,让绿道向多层次立体空间转变,让人们可以以不同的视角观赏景观,提升游憩观光的趣味感。

图 2-8 美国伊利运河遗产廊道

游憩型城市绿道有着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景观风貌,提高区域的可达性与连通性,为人们创造连续、带状的游憩空间。在选线上首先要对区域内的游憩资源进行合理分析,优选游憩资源质量高的路段,这些路段可利用度高,同时通达性也较好。游憩型城市绿道包括步行道路、自行车道、特色观光道路,因地制宜,做好绿道网络与公共交通网络的衔接与换乘。在景观设计上串联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多层次的景观廊道,利用地形塑造出溪流、草坡等,展现绿道的生态之美。注重立面景观效果,增加景观灯柱、景观花架、景观小品,使绿道更有层次感。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尽量选择乡土植被,合理的搭配乔灌木,营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绿道中还可加入趣味性场地,形成多层次的游憩互动空间。例如泉州宝山社区绿道,道路宽 3 米,采取人车分离式设计,其中的夜光漫道是一个特色路段,由灯光映花路面和半圆形图案荧光路面构成。突出游憩绿道的人性化,重在游憩服务设施的设计,在绿道中合理进行游憩设施的布局,在布置游客服务点、自行车停放点、绿道标识系统等设施时,要考虑到使用者的个性需求,增加户外活动场地,同时注意夜间照明设施的布置,在服务设施的功能与细节处理上要考虑到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特点,通过无障碍设计,体现出人文关怀。

建设游憩型城市绿道有助于连接零散的绿地与日常生活环境,使人们可以充分接触到自然,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生态的人居环境。绿地的渗透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与循环。将社区融入城市绿道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绿地空间(图 2-9)。

图 2-9 上海杨浦滨江二期公共空间绿道

5.城市废弃地构建的绿道

城市废弃地是指经过建设但失去原有功能的空地,常见的城市废弃地包括废弃工厂、铁路、码头和仓库。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占据城市,第二产业一般只保留研发中心或总部,而生产线和流水线搬至郊区,这样给市区留下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具有货物运输需求的企业逐渐没落或搬迁,企业货运线路随之废弃。利用废弃的运输廊道建设的绿道如美国纽约高线公园,原本是一条连接肉类加工区和哈德逊港口的铁路货运专用线,曾一度荒废,因其沿途经过哈德逊港湾、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等著名地标建筑及景区,将高架铁路线改造为线性空间花园。项目分三期打造,建成后的高线公园成为哈德逊公共景观空间的代表。城市废弃铁路作为绿色廊道进行改造和维护,可以形成景观、生态、游憩功能的复合空间,而且还可以将这类工业遗产留给后人,作为历史见证。铁路是工业时期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废弃铁路承载着人们对工业区的记忆,在绿道的改造中要保护这种历史性,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图 2-10)。

将城市废弃地进行绿化改造,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弥补城市内部绿色空间不足,有效缓解市民游憩需求的压力,改善城市环境与绿化格局,增加更多的绿色空间。可以利用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遗迹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生产设施,包括厂房、烟囱、水塔、配电站、铁路、机车等设施,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能够为公众提供工业文化体验以及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称为后工业景观,绿道作为“绿链”贯穿其中。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德国鲁尔区,历史上曾经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结构性危机导致地区主导产业衰落,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其中受影响至深的是埃姆舍地区。埃姆舍地区指多特蒙德与杜伊斯堡之间沿埃姆舍河流域的工业都市圈,面积 784 平方千米,东西向长 70 千米,包括 17 个城市,地区总人口约 200 万。为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更新和持续发展,挖掘该地区的工业、历史文化、教育、劳动力、土地资源、区位条件、交通等的发展潜力,在 1989 年启动了“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规划的第一个十年计划。其中包括绿色框架计划,基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区域绿色走廊”计划,将区域范围内原有和再生的绿地连成一个链状的绿地空间结构,构建成完整的区域性公园系统。该项目的理念在于通过空间整合、景观恢复,提升环境的生态和美学质量,实现区域内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持续改进。在区域内规划了 7条南北轴向的绿色廊道,邀请世界著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共同参与规划和设计主题公园,包括北杜伊斯堡公园(图 2-11)、城西公园、诺德斯特恩公园等。绿色框架计划在 1999 年之前全面开始运行。埃姆舍河道由于过去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河道污染严重,经过生态修复,成为生物栖息地和环境优美的居民游憩空间。鲁尔区通过持续推出的 7 项绿道计划,使原本灰蒙蒙、乱糟糟的工业区,变为污染减轻、景色优美的宜居区。鲁尔区成功整合了区内 17 个城市的绿道,并在 2005 年对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改善旧工业区及旧城区的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区内空气质量,把老工业区及其建筑改造成服务业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将“脏乱差”和低效的工业区改造成为生态宜居的生活区,绿道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该区域周边的土地价值。

图 2-10 纽约高线公园

图 2-11 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 dWtdhtEIKxevSExERGpJ6XHVGRFBDoh/x/f0iShVmLTzyWJJzkLKG4nqh6aEdM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