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国外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美国

美国是最早进行绿道建设并提出绿道概念的国家。绿道的概念虽然相对较新,但具有相似内涵的“绿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19 世纪,景观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翡翠项链”,成为绿道的雏形。此后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出现连接城市公园的风景道,是早期的绿道。20 世纪末绿道概念出现,开始进行大量绿道规划,著名环境学作家查尔斯·利特尔出版了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美国绿道》。美国境内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快速发展历程,为绿道建设提供了条件。

1.美国绿道的建设历史

美国绿道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 世纪的公园规划时期,形成了大批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19 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波士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愈演愈烈,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市问题严重。景观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规划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被称为“翡翠项链”,被认为是绿道的雏形。整个公园系统的建设始于 1878 年,历时 17 年,从波士顿公园至富兰克公园,全长 16 千米,创新性地设计了滨河绿带,协调了公园与水系间的关联。此后,涌现了许多类似依托水系脉络建立的滨水绿道、滨水公园、植物园等,发展了滨水绿道网格体系。美国地域广阔且水系发达,绿道体系维护美国的水系生态环境,并保障群众休闲娱乐的质量。

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的开放空间规划时期,马萨诸塞州率先进行了州级开放空间规划。埃利奥特和他的侄子在开放空间规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保护,制定了风景保护的策略,埃利奥特发展了一整套的方法,即“先调查后规划”理论,对后来的生态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波士顿开放空间规划中,城市河流和城市郊区的开放空间被连接起来,体现了埃利奥特的规划思想。他的侄子于 1928 年完成了波士顿大都会的开放空间规划。

第三阶段为 20 世纪末绿道规划的成熟和兴盛。美国著名环境学作家查尔斯·利特尔出版了多本有关绿道和游步道的专著。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绿线概念,“绿线公园”从地图上看就是一条绿色的线,唤起了人们保护城市与大都市区开放空间的意识,随后绿线保护区的重点从大型公园类保护区转移到线性廊道,包括历史运河、铁路和河流。1968 年出台的野生动物保护与景观河流法案为河流、湿地与海岸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并激发人们为保护线性景观特征而建立新模式。在 20世纪 80 年代,绿道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灵活的、多用途的景观规划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模式。这一时期,美国每年都在零散地规划和建造大量绿道。各类绿道项目使绿道将社区连接起来,增强绿道的公众意识并促进绿道未来的发展。在区域尺度上,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新英格兰绿道规划。该规划协调了新英格兰地区 6 个州面积超过约 45 184 平方千米土地上的绿道规划,与各州的地方规划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单个的自然保护、休闲运动、历史与文化资源等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规划突出强调线性空间的特征、连接度的重要性以及多功能的必要性。绿道是一种高效的、战略性的线性空间环境保护策略。绿道内在的连接维系着众多对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生物、自然与文化景观,在土地所构成生物绿色空间网络中,绿道被规划和管理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在 20 世纪美国环境、文化、政治和经济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绿道规划强调自然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应对社会的发展。

美国绿道概念经历了从公园到开放空间再到绿道的演变过程,绿道从游憩到生态,再到游憩与生态相结合,每一阶段继承了前一阶段的特点。

2.美国绿道的保障体系

18 世纪至 19 世纪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逐渐在城市中建设公园。1851年,纽约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公园法》,并决定在美国建设第一个公园,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设计了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之后美国针对公园规划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以相关的法律要求为框架,总体规划和实施规划要遵照《国家环境政策法》和《国家史迹保护法》,所有国家公园的管理需要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国家公园管理局能够以法律为平台,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绿道建设蓬勃发展,也是因为诸多法案的推动,政府足够重视。

3.美国绿道的成功案例

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由奥姆斯特德在 1878 年完成设计方案,历经 17 年建成,拥有“翡翠项链”的美誉,也是美国最早的公园之一。系统主要是由公园、绿道和绿地构成,从波士顿公园延伸至富兰克林公园,长 16 千米,面积 24 公顷,林荫道宽 60 米,包括 30 米宽的绿带。早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绿道网络系统,后期将各个游憩节点连接起来,使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绿道。

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整体分为 9 个部分,原有波士顿公地、麻省林荫道和公共花园,后期增加了 6 个节点,分别是滨河绿带、后湾沼泽地、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牙买加公园、阿诺德植物园、富兰克林公园(图 2-12)。9 个部分各具特点,既有笔直的麻省林荫道,又有可以供钓鱼、游船的公共花园,以及自然式布局的公共大草坪,绿道分段打造,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1910—1913 年奥姆斯特德对波士顿公园进行了改造,为公园增加大面积草坪,展现田园风光。

图 2-12 波士顿公园体系

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是集观光休闲、文化遗产旅游、休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其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漫步、跑步、野餐、骑马、网球等空间,在尽量不破坏绿道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景观塑造,保留工业遗产,展现绿道的历史风貌。

迈阿密河绿道也是美国绿道实践中较为成功的项目,迈阿密河过去是一条工业河流,其滨河空间成为工业污染、犯罪的避风港,后期对河流进行整治,清理河流沉积物,并加深河道,增加河流沿线的基础设施。迈阿密河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沿线拥有文化遗产,保留了很多历史建筑。设计将工业化的滨河道改造成了集游憩、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绿道,通过改造提高了绿道的通达性,同时也提升了周边的土地价值(图 2-13)。

图 2-13 迈阿密河绿道

图 2-13 迈阿密河绿道(续)

休斯敦原本号称为河湾之城,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人口、商业的聚集,使城市快速发展,交通和工业占据了城市的大片土地。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洪水等环境问题。1913 年,规划师亚瑟·科米提出沿河湾构建一个线性公园,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很多河道为了防洪被硬化,道路的铺设使很多原本连通的河流被截断。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重视河流的保护,对河流进行整治,新建一条长 300 英里(大约 482.8 千米)的线性公园,将哈里斯县 10 条主要的水道范围内的 190 万城市居民生活区域连接起来,城市重新与自然融合,设计步道走廊、公园及截流蓄洪设施,建立汇水区,帮助重新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创造居民与自然及不同人群的连接。该项目使河湾不同尺度的开敞空间发挥了最大价值,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游憩活动空间。

二、欧洲

1.欧洲绿道的研究动态

欧洲在城市发展早期形成了轴线设计思想,在城市中心布置广场通过轴线进行连接,形成城市加广场的城市模式。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以景观轴线为代表的线性美学影响城市布局,城市中出现了连接公园的公园路,在这之后出现了林荫大道,即在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进行景观修饰,林荫道是绿道的雏形。

法国巴黎在经历了只注重皇宫区域及轴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匮乏之后,开始反思城市建设,将重心放在了城市公园及游憩绿地的建设上,在结合了法国轴线式城市道路的基础上,建设了大量的林荫道,种植成行的行道树,兼具生态和游憩功能(图 2-14 )。

图 2-14 法国巴黎林荫大道(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英国最早经历工业革命,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和用地急剧膨胀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对此,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念,认为应建立城市和乡村相结合的模式,把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点进行融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模式,城市四周要包围有永久性农田。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绿带,通过建立农业绿化带,防止城市盲目扩张,并形成放射性道路,由城市中心向各田园城市进行辐射,通过乡村特色的绿道连接城市和中心城区。田园城市理念对绿地及绿道规划具有借鉴意义,如规划大块农田及绿化用地、加强城市生态绿地的建设、建设中央公园和带状绿地,以及辐射状的林荫道,对绿地的规划从局部到整个城市,将绿地建设融入城市环境建设中(图 2-15)。利用绿地控制城市盲目扩张,通过林荫道将相邻的区域连接,通过建立绿色廊道,提升开放空间的品质和通达性。

图 2-15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

伦敦绿道在城市发展向郊区化、逆城市化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18 世纪英国的城市公园系统开始发展,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维多利亚公园和格林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修建,泰晤士河道沿岸是伦敦最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了提高城市绿地的可达性,建设不同系统之间的自然廊道,构建出由城市绿地景观、水资源环境、滨水公园和公共休息空间组成的城市滨水绿道系统。提出“绿链”的理念,将城市分散的绿带进行连通,形成综合性的绿道网络,用绿道将伦敦与伦敦周边的区域进行连接,用景观带、林荫带和绿化带将不同类型的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形成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绿链”模式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网络,如自行车道、步行道、生态绿道,自行车道主要是提供休闲和通勤功能,步行道路主要是沿学校、车站、公园、购物中心所建立的休闲步道,生态绿道为城市生态廊道,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同时是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绿链”是集游憩、生态为一体的高品质绿色通道,在当时伦敦多个区域都有实践。

德国的绿道实践的代表是鲁尔区,鲁尔区曾是欧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区域内人口密集,工厂、住宅区交织在一起,形成稠密的交通网。由于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等因素,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衰落,于是政府提出振兴老工业区,改变生产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通过 7 个主干绿道成功整合了 17 个城市的绿道网络,将“脏乱差”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并通过立法保障了跨区域绿道的实施,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

三、亚洲

20 世纪 20 年代欧洲区域规划理念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绿道规划思想的萌芽。1939 年日本制定了第一个公园绿地规划,提出设置环形绿带,20 世纪 40 年代在名古屋、横滨等城市中心区域相继开始绿道建设。20 世纪 60 年日本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开始大量规划公园及连接公园的绿道,城市绿道网络初步形成。1975年后,日本开始出现大量不同类型的绿道。

2003 年,名古屋制定了《名古屋道路空间绿化标准》,对城市绿道的植被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具有代表性的是久屋大通绿道,在市中心规划了宽 100 米、长 2千米的道路(图 2-16)。中部为久屋大通公园,包括名古屋电视塔、洛杉矶广场等著名景点,占地 11.18 公顷,是市中心的一片“绿洲”。绿道周围交通十分便捷,可达性较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注重其生态性,尽量保护原有植物。绿道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活动需求,在南部活动区设置了大量的座椅等休憩设施,提高绿道的游憩品质,为市民在城市中心提供了一块可以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

图 2-16 名古屋久屋大通绿道

20 世纪 80 年代,新加坡为改善城市环境兴起了绿道的建设,仅用不到 30 年的时间实现的绿道总长达 360 千米,并实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将自然开敞的自然森林保护区及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用绿网连接起来,主要贯穿公园、休闲用地及体育用地,在城区营造生态廊道,为鸟类提供觅食及繁殖的空间。原有的公园与绿色开敞空间通过生态廊道构成绿色网格体系,连接滨海区,优化原有绿地资源,绿道中还设置了野生动物穿行的通道。绿道除了布置绿化景观,还设置慢行道路,增加绿道的可达性。到 2019 年新加坡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绿道体系(图 2-17)。

图 2-17 新加坡公园连接绿道 nTSsxdvYEd8zWuoXBtX2oU//otaMEt6kyiH47QXhTaCDYDBuMBwsQSDB7CcF8I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