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案例:城市生态恢复的探索与实践
——以深圳市关键节点修复规划为例

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building)是研究生态整合性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是对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市生态恢复是基于城市生态学原理,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本任务的生态规划手段,其目的在于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恢复和保持。城市生态恢复的过程,是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对城市现有的物质环境进行有机更新,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向协调、有序状态演进。城市生态恢复工程往往结合生态规划同时进行,在完成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同时,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将生态规划、环境整治、生态恢复一系列手段结合,营建自然协调的城乡环境。

笔者于2011年起参与的《深圳市生态关键节点生态恢复规划》是深圳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及启动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成果,编制规划成果的同时,启动编制六号、七号节点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建议书。经过多方统筹及协调,2019年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七号节点动物廊桥建成,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回顾规划编制和建设历程,从生态市建设规划到具体项目选址和建设,项目难点在于对生态价值评估和认知不足,对生态恢复工程用地边界很难界定,对生态恢复项目很难确定牵头单位,缺乏统一的统筹和调度等。笔者总结深圳生态关键节点生态恢复规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秉承三个原则:第一,要因地制宜,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协调城市内各种建设现状和规划愿景,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恢复计划;第二,要弹性发展,结合控制性方法和建设项目可行性条件论证,制定相关指标和建设目标;第三,要重视工程手段与管理手段,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项目策划要重视景观美学和生态文化,强调环境教育的功效。

1.2.1 项目背景:基于生态安全的《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解读

建设生态市的纲领:生态市指以系统生态学理念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理想城市发展模式,它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城市化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深圳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997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0年,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2年,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同年,深圳市与其他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大会通过了旨在促进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2003年,深圳正式提出要建设高品位的生态城市。《深圳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04—2020)》探索并率先推动了深圳市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和立法,为深圳建设生态市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底深圳正式发布《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规划的目标是借助系统生态学思想,重点关注深圳未来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约束,通过构建高效、和谐发展的载体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台,激发强大的城市内生发展动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将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对照国家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测算,结合深圳实际情况构建了深圳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将全市划分为3类生态功能区和29个生态功能亚区,划定分区的大致范围和面积、主导功能以及控制对策;有关成果经深化研究后,作为总规专题纳入《深圳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维护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生态安全层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建立循环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第三章明确提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以“东西贯通、陆海相连、疏通廊道、保护生物踏脚石”为生态空间保护战略,依托山体、水库、海岸带等自然区域,构建“四带六廊”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连通大型生态用地,隔离城市功能组团,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四带”分别是东西走向的北部边界生态承接带、中北部城镇生态隔离带、中南部山脉生态支撑带和南部滨海生态防护带。“六廊”分别是南北走向的宝安生态走廊、宝安—南山生态走廊、宝安—福田生态走廊、龙岗—罗湖生态走廊、龙岗—盐田生态走廊和龙岗生态走廊。

确定生态恢复节点:《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2006—2020)》提出实施自然生态网络恢复工程,规定“四带六廊”生态网络最小宽度应在1 000米以上。严格控制影响生态网络格局连通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逐步腾退已开发建设位点,改造成植被覆盖度较高的用地类型。生态网络内建筑用地比例控制在20%以下。“四带六廊”的空间布局确定之后,初步确定了需要恢复的关键生态节点(以下简称“关键节点”),其生态恢复对于深圳市生态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服务等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7月,深圳市人居委委托北林苑编制《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下文简称《规划》)。

1.2.2 提出切实可行的恢复计划——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总规体系的构建

《规划》首先以《深圳市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课题》(以下简称“生态建设课题”)中提出的完善“四带六廊”的19个关键节点范围以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和异质种群理论以及生态系统演替理论,主要深入研究生态安全网络格局,恢复生态斑块间的连通性,为物种迁徙和繁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生境和通道。在深入调查各节点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关键节点的生态功能和生态廊道的空间范围作出具体而明确的界定,确定各关键节点在生态格局中的定位要求与功能需求,制定生态恢复控制规划与实施计划,以指导关键节点生态恢复工作的有序与有效开展。根据新的调研情况,提出将原生态安全廊道体系内19个生态节点,增加至20个,根据不同的节点情况编制生态恢复控制规划与实施计划。经过与委托业主反复沟通,以及到各区、各职能部门问询意见,综合专家咨询会、专家评审会意见,提出将6号、7号节点作为近期建设启动工作内容。针对建设条件好的节点,建议业主同时启动6号、7号节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此外,与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野生动物多样性恢复研究》及《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恢复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研究》。

总体规划层面,恢复关键生态节点是连通深圳市自然生态网络、抑制城市开发建设蔓延,沟通大型自然斑块和重要生态廊道的关键。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和廊道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发挥多种生态功能,制约着该区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恢复节点能协助斑块与廊道的畅通,能更好地实现涵养水源的功能,连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与东莞、惠州的大型植被斑块的有效连通,构建区域生态安全。

根据节点叠加到《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划定的8大区域绿地上,显示都是受到开发建设严重威胁或已实际断裂的点位,难以保证各个区域绿地之间的有效连通。首先,规划以20个关键节点范围以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地籍资料、相关上层次规划以及详实的现场踏勘,以保障生态系统边界的完整性、用地功能的完整性、符合廊道最小宽度控制需求、综合地区规划控制需求为调整依据,对关键节点规划边界进行局部调整并划定明确范围。规划调整后20个关键点总面积为5784.3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的面积为1833.45公顷,占总面积的31.7%。其次,建立关键节点的生态综合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现状评价,确定20个关键生态节点的主要生态功能、性质与分类分型,根据综合评分以及聚类分析划定为保育型、缓冲型和破坏型,作为制定生态恢复目标的控制依据。第三,从生态用地协调、生态安全修复、动植物及其生境恢复、生态环境建设4个方面,设置了强制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共22个。

专题研究层面,《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野生动物多样性恢复研究》,对深圳市的部分动物资源做初步的概述,主要关注范围为陆生脊椎动物资源。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兽类,研究明确了标志性恢复对象的确定原则,根据资源现状、物理动物通道的构建、动物的受保护程度、特色性及观赏性等,选取15种动物作为关键生态节点中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标志性物种。

其中动物通道的构建是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部分迁徙能力弱、需要较大栖息地、需要物理通道的动物种类将被优先考虑。动物迁徙通道的建设可以是多样化的,按照不同动物的要求,在具体构建中包括天桥样式、涵洞样式、特殊样式等,经调查,适用于关键生态节点中的动物通道如表1.1-表1.3所示。

此外,研究还明确了动物栖息地的构建中,“栖息环境”及“食物”的控制要素。

表1.1 关键生态节点中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标志性物种

1.2.3 控制性方法及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结合

控制性规划层面,20个关键节点涵盖区域广阔,生态退化特征多样,包括水土状况、环境污染、交通切割、城市建设侵占生态用地等典型生态问题。通过将生态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运用生态学与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手段,首次将生态区域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地理空间单元,提出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与恢复任务,从而填补相关学科在城市生态综合管理与建设上的空白,也为进一步推动“四带六廊”建设,构建深圳市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积累重要经验。

根据基本生态控制线与实地踏勘情况确定节点边界,对节点内部建设用地进行清查与统计;对现有生态节点土地利用情况、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固体废物排放状况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依据情况编制生态恢复方案。为了更好地满足建设工作需求,制定关键节点控制规划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划定生态保护培育与分区控制,制订对关键生态节点内部空间体系控制,划分保护、恢复与生态化改造区域范围及管理策略;制定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更好地实现生态用地的保障与落实,并协调处理相关管理规定;制定专项恢复计划与指引策略,指导节点内部各专项生态恢复工作;对保留或近期保留区域的生态化改造和景观提升提出控制要求与指引。

表1.2 动物通道主要类型

表1.3 关健生态节点中构建栖息地类型

(以上表格来源: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文本)

详细规划层面,依据生态环境总体评价,6号梧桐山—梅沙尖生态节点和7号排牙山—七娘山生态节点承担连通梧桐山与梅沙尖、避免切断大鹏半岛的生态功能,是保护和提高深圳东部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版块,生态基础良好,建设示范性强,因此列入近期启动项目。7号节点因为坪西路建设,割裂了原先的生物迁徙和觅食通道,规划将跨坪西路建设深圳首座路上式生物通道,营造适合多种动物的迁徙路径以及适生环境,恢复原来近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展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先进性。

1.2.47号节点的工程建设研究实践

7 号节点(排牙山—七娘山)位于大鹏半岛南澳北部山隘,1.3千米宽的坪西路从节点内横过,导致节点两侧山体被割裂。7号节点南接七娘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北接排牙山—笔架山—田心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保证大鹏半岛南北向连通的重要生物通道。7号节点东、南、北三个方向的边界皆位于基本生态控制以内,节点最窄处宽度870米,总面积132.9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5.5公顷。通过架设天桥式物理通道,使大量的陆生动物及鸟类直接从道路等人工区域上空进行迁徙(图1.1)。

依据生态环境总体评价,节点属于生态良好型,节点的生态基础良好,同时属于连通区域和深圳市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关键节点。规划通过加强用地协调管理、水库管理、水土保持、林相改造、社区公园建设、涵洞生物通道改造以及路上式生物通道建设等主要问题,满足区域山体生态的连通,提高生物多样性,营造物种丰富、群落结构稳定的复层混交顶级群落和动物生境。

在动物生境及生物通道规划方面,在7号节点重点保育区内重点恢复两栖、爬行、兽类、鸟类等动物栖息地与生境。共建设四处生物通道。在坪西路上新建一座路上式生物通道,长约200米,建设宽度30~50米,另外利用坪西路现有的两处路下涵洞,将其改造为路下式生物通道(图1.2)。

后来在深圳市人居委单独委托北林苑编制的《深圳市“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6号梧桐山—梅沙尖晒节点及7号排牙山—七娘山生态节点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建议书》中,对(路上式)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宽度、建设内容进行了论证,借鉴了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动物天桥、荷兰天桥式动物通道等案例,根据目标保护物种——豹猫的生活习性和觅食需求,宽度设定为30米,外立面采用简洁质朴的爬藤植物进行装饰。一方面使生态廊道桥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便于动物通行,另一方面降低维护成本,更具经济性和生态性。

图1.1 7号节点生态化建设指引规划图

图片来源: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文本

图1.2 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 7号节点桥概念方案

图片来源: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文本

经过多方努力,目前项目已于2020年4月建成,成为深圳生态建设的典范。

1.2.5 展望

深圳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典范,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赋予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重大历史使命。2021年,深圳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行动方案(2020—202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到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标杆城市。

此前深圳市在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背景下提出“山海连城计划”,搭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的生态空间结构,建设一个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城市空间格局。笔者回望十年前启动的《深圳市生态关键节点生态恢复规划》,回顾深圳生态建设历程,可见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则下,在深圳启动了新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背景下,深圳的生态关键节点将陆续启动,结合新的生态规划方法,以及生态工程手段,全球生态环境示范标杆城市的宏图,将会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巍,张震,张莹莹.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S1):151-153.

[2]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 [R].2013.

[3]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四带六廊”生态安全体系建设6号梧桐山—梅沙尖晒节点及7号排牙山—七娘山生态节点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建议书[R].2013.

[4] 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通知[E] . 深圳政府在线,[2007-02-01].http://www.sz.gov.cn/zwgk/zfxxgk/zfwj/szfwj/ content/post_6577266.html.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E].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2021-04-26].http://www. gov.cn/ zhengce /2021-04/26/content_5602763.htm.

[6] 深圳新闻. 为动物让路!深圳首条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廊道”完工[E]. 深圳新闻网,[2020-04-17].https://news.sznews.com/content/2020-04/17/content_23067895.htm.

备注

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荣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获奖单位: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获奖人员:何昉、夏兵、李颖怡、庄荣、李辉、王永喜、魏伟、李亚刚、叶有华、杨和平、孟建华、罗慧男、李俊杰、李冲、刘志伟(按照获奖证书排序) 2SdO6OQdX+jYfwl6w0QgD0k7bOKtMpLspJcDwjSUAEj1PE1DxNIefH8MWi2Z3k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