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闰五月,前元故都,边陲重地北平。

正值盛夏,天气异常闷热,空气中几乎没有一丝风,路面已经被晒出了很多裂缝。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道边的店铺也冷冷清清。除非有要紧事情,否则市民们都躲在家里,不愿出门。

在那个一没空调、二没电扇的年代,降温措施实在原始,大家只能靠土办法解决,男人们喜欢光着膀子来对付酷暑,女人们也是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北平市民们怎能料到,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自己和亲人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回想洪武元年(1368)七月,大明军队开进了这座各色人等混杂的移民城市,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不战而逃。此后三十年间,当地百姓再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威胁,生活变得平静而又惬意。

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可不是北平布政司,而是在市民心目中享有极高声望的燕王朱棣,洪武皇帝钟爱的皇四子。十八年前,朱棣和王妃徐氏刚刚来到北平时,还是一个帅气小伙儿,现在,他已接近不惑之年。夫妻俩成亲二十来年,感情一直非常好,并有了三个儿子 和五个女儿。

朱棣和徐氏所住的燕王府,是由元朝皇帝的隆福、兴圣二宫改建的 ,前庭房高院深,亭台曲径通幽,后院绿树成荫,东边还有太液池(今北海)可以乘凉。这天,一家十口正在后院避暑,一个密探突然神色慌张地跑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声音发颤地说道:“殿下……”

“休得惊慌,慢慢说来。”朱棣隐隐感觉有大事发生,他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听着听着,泪水还是止不住涌了出来,“父皇……”

这时,他身边的徐氏和几个女儿也已经跪倒在地,放声痛哭。

原来,朱棣的父皇、洪武大帝朱元璋,已经于当月初十丑时 驾崩了!

过去三十一年来,大明帝国这艘大船,都是在朱元璋的把控下行驶的,所有人都适应了这样的安排,也都习惯于这样的统治。所有人都不敢想象,失去老皇帝的这一天,会是什么样子。

这位开国皇帝的离世,会在这个国家、这个皇族中间,引发什么样的轩然大波呢?新帝继位,能否得到各方的一致拥护?没有人清楚,但没有人会不紧张。

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朱棣的大哥、太子朱标就去世了,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标次子、十六岁 的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六年之后,朱允炆已长大成人,各方面都历练得趋于成熟,似乎到了可以独立执掌朝政的时候。但是,这毕竟是大明第一次皇位更迭,谁敢保证不出意外呢?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会很轻易地发现一个“二世定律”。从秦朝开始,几乎每一个帝国的开国皇帝去世之后,不是政权交接得非常不顺畅,就是在二代执政时期酿成了严重危机。秦与隋直接二世而亡了,而西汉的吕后专权、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宋朝赵光义的“斧声烛影”等,都对国运造成了严重危害,甚至埋下了政权崩溃的祸根。成吉思汗何等雄才大略,依旧处理不好接班人问题,让窝阔台和拖雷两兄弟的后人争斗了几十年,以致元气大伤。

对于这些历史,朱棣并不陌生,对于大侄子朱允炆,他也相当不放心。以这孩子的性格,能治理好大明的万里江山吗?

这一年,朱棣三十九岁,他生命力旺盛、心智成熟,正处于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他的身材不算特别高大,但非常结实,常年的军旅生活练就了他强壮的体格、挺拔的身躯。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双眼非常有神。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子,很长很浓密,几乎垂到了肚脐。

朱棣之所以不修剪胡子,当然并不是因为忙得没有时间。在北方,胡子是一个男人英武的象征;胡子也会让蒙古人感到敬畏,知道这是个厉害的角色。

朱棣的王妃徐氏出身名门,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大女儿,她已经三十七岁了,但肌肤依旧胜雪,容颜依然精致,举手投足之间,总能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高贵气质。

徐王妃与朱棣成婚已二十三年,两人生育了八个孩子。新婚之后,他们就视彼此为知己。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人依旧非常恩爱。让北平市民难以置信并非常佩服的是,贵为洪武大帝的四皇子、担任燕王的朱棣,多年以来只有这么一个王妃,一个侧室都没有纳,似乎他的心里根本容不下第二个女人。

这一年,朱棣的大儿子、燕王世子朱高炽二十一岁,在朱棣于中都凤阳参加军事训练时出生。朱高炽身材臃肿,行动吃力,腿还有点瘸;他面目和善儒雅,却显得缺乏英气。他根本谈不上干练英武,也与风流倜傥绝缘。但在朱高炽看似平庸的外表之下,也掩藏着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睿智与精明。

朱高炽的妻子、世子妃张氏已过门三年,此时总算有了身孕,即将为朱棣生下第一个孙子或孙女。在未来的岁月里,估计张氏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会一路前行,节节高升,先后担任皇后、皇太后及太皇太后等显赫职位。当然,她的每一次荣升,都是以一位至亲的离世换来的。

老二朱高煦年方十九,于朱棣夫妇来北平后三个月出生,是那个年代的八零后。也就是说,徐王妃当年是怀着身孕来到北平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

相比老大,朱高煦也许更像他们的父亲。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眉宇间有一股收敛不住的英武之气,一看就不是省油的灯。但霸气过于外露,城府略显不足。他打小不爱读书,却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并和燕王府的军官们混得很熟。

老三朱高燧年仅十六,按理说还是毛孩子,却已经脱离了少不更事的状态。他身体瘦小,还没有完全进入青春发育期,但一双小眼睛却似乎看透了世间的一切。

全家人一时泣不成声,整个院子乱成一团。还是朱棣比较冷静,他搀扶起王妃,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此时此刻,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必须马上行动。

“请道衍先生前来!”

工夫不大,一位僧人从外面走来,他身材高大,背有点驼,须发雪白,满脸皱纹,显然已上了年纪,但一双三角眼却分外有神,有着一种饱经风霜之后的淡定。道衍快走两步,双手合十,向朱棣行礼。朱棣急忙招呼看座,并向他讲述了朝廷中发生的重大变故。

道衍本名姚广孝,已经在北平生活了十六年,他不单是朱棣的军师,更可以说是后者的人生导师。过去这些年里,朱棣对道衍可以说是知无不言,有大事必与其商量,后者也从未让主子失望过。

“王爷,别等圣旨了,您这就上京祭奠吧!”道衍果断地说。

朱棣也是这么想的。父皇去世了,不出意外的话,侄子朱允炆一定会继位。但是,这毕竟是大明王朝的第一次权力交接,未必就能很顺利地进行下去。而他自己,作为朱元璋的在世皇子中年龄最大的,也应为诸王做出表率,主动站出来拥护新帝。

朱棣让道衍和徐王妃在北平布置灵堂,立即开始悼念活动;又令张玉、朱能统领燕王府护卫,应对不测。自己则带上三个儿子,点齐五百名军兵,骑快马日夜兼程,赶赴京师。

丽正门外的吊桥已经放下,朱棣打马一掠而过。他回头看看高耸的城墙,不禁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北平、第一次策马入城的场景。朱棣知道,自己能当上燕王、能统领十万军队,都要归结于父亲朱元璋的信任与扶持。

父皇,孩儿来了!

五百人昼夜兼行,披星戴月,紧赶慢赶,终于来到了淮安。只要渡过淮河,离京城就不远了。可哪里想到,就在这里,一支五千人的军队,挡在了他们面前,拦住了奔丧的去路。这让朱棣的心,瞬间凉透了。

见不到父皇最后一面,已经让人极度痛苦,千里迢迢赴京奔丧,朝廷居然要横加阻挡。近二十年为国戍边的回馈,莫非就是今天的羞辱?

到底应该干上一仗,还是乖乖地打道回府?

到底应该捍卫皇叔的尊严,还是接受新帝的安排?

朱棣为什么不能进京?朱允炆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位久经沙场的四皇叔,又将作出什么样的应对?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把镜头切换到三十八年前,切换到朱棣刚刚降生的时候,看看这位影响了中国之后六百年发展的伟大帝王,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和成熟的。 f3iQX2JBCWML8Nv6NP+b+DZtQj8LHurSALzpiVZEalquX6uyaPZjwSs1NF8ENG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