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随军出征,二十来岁跟对人

军人的天职就是打仗。朱元璋把皇子们派到边境,肯定不是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当王爷的,而是要他们打破蒙古军队南下的企图,甚至能像卫青、霍去病当年打败匈奴那样,把这帮家伙彻底打服。

到了边关,还愁打不了仗吗?机会马上就来了。

朱棣到北平的第二年正月,元将乃儿不花在西北抢掠,朱元璋任命徐达为主帅,汤和、傅友德为副将,统领十万大军开赴西安。朱棣也领命跟随岳父出征。

二十三岁了,这是朱棣生平第一次真正上战场,其心情既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自己总算有了与蒙古人真刀真枪比拼的机会;担心的是如果战场上受挫,会影响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不过岳父大人并不想让朱棣亲自上前冲杀,只把他留在中军帐中,做点辅助工作,也就是说,带他出来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仅此而已。

傅友德身为这次行动的先锋,带领一支精锐部队快速行军,渡过黄河后,蒙古主力已经事先得到情报,使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逃跑,而且也不打招呼,挺不厚道的。

眼看这一次要空手而归,也许换了别人,就得大老远白跑一趟了,但傅友德是谁?那是元末明初战神级别的大将,别人办不成的事他能办,别人立不了的功他能立,别人做梦都想不出的阴招,他也能使出来。

傅友德收到情报,马上装出一副撤军的样子,故意让敌方的情报人员知道——我们要走了,你们该干啥还干啥吧。

傅友德已经侦察到,蒙古军队在灰山附近有个营地,养了很多战马。于是一边大张旗鼓地撤军,一边秘密挑选三千精锐骑兵,借助夜色掩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了蒙古人的地盘。

兵贵神速,如果走漏了风声,整个行动就会前功尽弃。傅友德带领部队夜行昼歇、加速前行,而他们的对手,却完全没有防备。

当傅友德带着弟兄们摸到灰山营地的时候,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们的对手也很忙——忙着休息。很多蒙古士兵,真的就应了一句古话,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来。而那些听到动静被惊醒的,也不过是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下,半推半就之间就缴械了。他们的头领——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也是非常明智地投降,并交出了大批战马和军用物资。

这是一场漂亮的完胜。傅友德胜利返回北平之后,向徐达和燕王汇报了作战过程。未上战场的朱棣听得分外入神,他非常希望自己能早点建立战功,这样回京城见父皇时,就会更有底气。

遗憾的是,傅友德很快就离开了北平,因为他太能打了,朱元璋要好好利用他。这年秋天,朱元璋封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带着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统领三十万步骑兵出征云南。

这一次的目标很明确:光复云南,将它变成大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傅友德也果然不辱使命,第二年正月,明军占领昆明,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整个云贵全部控制在了大明手中。

不久,更大的遗憾就来了。

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突然得了怪病,背上生疽。朱元璋听说之后,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前来探望,不久后又下诏,让老将军回京城养病。次年二月,徐达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徐达的去世让朱棣相当难过。他不但失去了岳父,更失去了一位军事上的重要导师,他还年轻,还想向这位战神学习很多东西,他的心情肯定是不好受的。但是,他又想道:自己在北平可以少些约束,对于自己的活动减少了可能有的干预,又何尝不是好事呢?不过徐王妃就可怜了,洪武十五年(1382),她经历了马皇后的病故,三年孝期刚满,就又迎来了自己父亲的死亡,感情上如何承受得住呢?

朱元璋对老战友徐达的死也极为悲痛,他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诏告天下,陪葬于孝陵——将来跟自己还是邻居。徐达长子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

当然,民间传说是朱元璋赐徐达蒸鹅,导致后者毒发身亡。这和老朱“火烧庆功楼”等段子一样,都是后人为丑化洪武皇帝而编造出来的,朱元璋固然不是正人君子,但他杀功臣都是光明正大地杀,不至于这么对待自己的亲家老徐。

更何况,徐达死后,徐王妃的两个妹妹也先后嫁给了朱元璋的两个儿子:十三子代王朱桂和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可见老朱对徐家有多偏爱。

徐达死后不久,大明又一重臣冯胜来到北平,接替徐达留下的军务。

洪武十八年(1385),在处理完了云南的事务,留下沐英镇守之后,晋封颍国公的傅友德又返回了北平,并且带来了一批小太监,朱棣从中挑选了一个机灵的回族小孩,让他跟随道衍学习术数。这个小太监的名字,至今依然被人们屡屡提起,他的知名度并不比我们的男一号朱棣小——你还真别不信。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东北问题,赶走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势力。明朝建立的当年,徐达大军就占领了大都,但辽东却一直被蒙古人控制在手中,这对于汉人政权,显然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这一年,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率领步骑兵二十万进发辽东。这次征调兵马的规模仅次于二十年前的北伐,三个主将更是当时能凑齐的最强班底。派出如此豪华的阵容,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这场战事的重视、对对手纳哈出的忌惮。

朱棣当然也不能闲着,他被要求在冯胜帐下听令,做些辅助工作。

纳哈出的来头不小,说起来也是名将之后,他的祖爷爷是成吉思汗四杰之首的木华黎,整个辽东都是当年木华黎从金朝那里抢过来的。

纳哈出是朱元璋的老朋友了,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攻克太平时,他就做了俘虏,朱元璋爱惜其才,一心想收降他。但作为名门之后,纳哈出死活不投降,哭着闹着要当烈士。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显示自己的大度,就把他给放了。明朝建立之后,纳哈出据守辽东,手下(号称)有近二十万兵马,是北元各派势力中最强大的,也对明朝的统治形成了不小威胁。

但是,朱元璋生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要迁都北平。

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亲自召见了冯胜等人。在没有电话能够随时联络的年月里,大政方针需要事先交代好,以后更多地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发挥了。朱元璋指示冯胜说:“纳哈出诡计多端,在没有探清这小子底细的情况下,你们先驻扎通州,派人打探元军的消息,如果他们主力在庆州,就趁其不备,用轻骑兵发动突然袭击。占领庆州后,就可以用全军主力直捣金山,打纳哈出个措手不及,一定能把他给收拾了。”

二月初三,冯胜大军到达通州,他派探马出松亭关侦察,得知纳哈出果然在庆州驻扎了重兵。得,这个危险的工作,可不能让皇子朱棣来干,派蓝玉去吧。

蓝玉是明朝初年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的名将之一,虽说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但这哥们儿的成功,几乎和开平王无关,都是靠自己的努力。

当时的辽东还是隆冬,天寒地冻,经常下雪,蒙古人都猫在帐篷里不愿意出来活动。而蓝玉这个战争的狂热分子,有这样的表现机会,当然不会放过。他只点了五百名最精锐的骑兵,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战前动员。

蓝玉告诉这五百名将士,他们要做的事情,犹如光武帝刘秀以三千兵马大破王莽百万大军一样光荣,和李朔雪夜入蔡州的英雄事迹一样伟大,众位必须以一当十、全力拼杀,方能立下不世之功勋,不然,军法伺候,向前一步是建功立业,退后一步是人头落地!

战士们的士气显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个个都像在笼子里关了很久、等待狠啄一场的斗鸡。

一行人星夜兼程赶到庆州时,当地的守军根本没有心理准备,被蓝玉军杀得七零八落,北元的平章果来在乱军中被打死,他的儿子不兰奚和其他数千人,都成了蓝玉的俘虏。

占领庆州之后,三月初,冯胜才率大军出松亭关,驻兵大宁。他不急于进攻,而是继续派出探马侦察敌情。六月庚午,冯胜在大宁留下五万兵马,其余十五万人全部整装出发,直奔金山。

在冯胜大军进发的时候,朱元璋派出的特使乃刺吾已经率先到达了松花河,并前去拜访了纳哈出。

纳哈出见到老部下,不免大吃一惊。乃刺吾于是就呈上朱元璋的亲笔信,讲述了大明王朝对蒙古的宽大政策,大意是只要他投降,一切官职待遇照旧,甚至比以前的还要好。纳哈出肯定想起了自己年轻时被朱元璋俘虏的往事,觉得这辈子怎么斗也斗不过朱重八了,北元也无法支援自己,干脆投降吧。

但是,投降过程中出了点乱子。

纳哈出到明营来投降,蓝玉热情地迎接(史书上如此记载,感觉应该是主将冯胜亲自出来招呼才对),并置办了丰盛的酒席招待。席间,蓝玉看到纳哈出这哥们儿的衣服相当破旧,胜利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想亲手为纳哈出披在身上。

不知道是蓝玉的动作实在太大,还是纳哈出的自尊心实在太强,这个蒙古男人执意不从。蓝玉那是相当尴尬,手下的常茂(常遇春之子、蓝玉之婿)更是看不过眼,居然拔出腰刀,砍伤了纳哈出的左臂。都督耿忠看到出了变故,忙保护着纳哈出去见冯胜。纳哈出手下及其亲属十余万人听说主将被砍,就不想投降了。多亏冯胜派出观童过去安抚,好不容易才说服了这些人,一共收编了二十余万人。

收降纳哈出后,冯胜胜利班师。美中不足的是,都督濮英率领三千兵马殿后,与蒙古人撞上,几乎被敌军全部杀害。

大军回到南京,冯胜讲述了自己打胜仗的经过,也汇报了常茂的恶行。朱元璋非常高兴,派特使劳军,并拘押常茂。但这时,朱元璋却收到了一封极为重要的举报信,这封信改变了冯胜一生的命运。

看到信之后不久,朱元璋就撤了冯胜的职务,并收了大将军印,从此,这个名将的军事生涯算是结束了。

原来在这封信中,举报人举报冯胜私藏良马,威逼纳哈出之妻交出珍珠异宝,并且在蒙古王子刚死两日时,就强娶蒙古公主,让当地人民很有意见,不处理不足以平民愤。

朱元璋对冯胜破坏民族团结这件事非常生气,又因为损失了濮英及三千兵马,同时被抓的常茂也在说冯胜的坏话,朱元璋大怒,于是就有了上述决定。

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降,辽东从此并入了大明版图。对于这样的战果,朱棣相当吃惊。

他明白了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最高明的征服,不是用武器在战场上的屠戮,而是用气势在战场下的征服,不是让敌人放下武器,而是让对手彻底归心。

他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父亲的武力并不是最强大的,策略也不是最高明的,却能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他明白了,为什么冯胜和蓝玉这样的人,只能带兵打仗,却无法驾驭群臣。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父皇,我感激你!

冯胜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到底是谁向朱元璋揭发的,还是老朱早有动冯胜的想法?朱棣会不会是幕后黑手呢?相关的史料已经被销毁干净,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朱棣一直在冯胜军中,他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而且,他作为皇子,在军中监视大将,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是朱元璋一直所期望的。

朱棣清楚父皇的心思,也完全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条件,向朱元璋告密。但是,我们确实也不能太过阴谋论。

九月丁未,朱元璋提拔蓝玉为大将军,交给他十五万兵马,命延平侯(一说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要求他们肃清沙漠,把残元的势力彻底消灭。

这一次的行动,朱棣没有参加,但他对蓝玉的行动,也保持了密切的关注。

洪武二十一年(1388)四月,蓝玉率军从大宁进至庆州。听说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躲在捕鱼儿海(贝尔湖),他立即命令部队加速前进,直奔目标。

乙卯时,部队行至百眼井,离捕鱼儿海只有四十余里了,但侦察不到敌人。由于粮草接济困难,蓝玉想撤军,部将王弼说:“我们十几万人兴师动众,深入沙漠,没有遇到敌人就班师,没法向皇上交代啊!”

蓝玉当然也清楚这一点。于是他们隐藏行军,夜行晓宿,在地下挖坑做饭,防止敌人看到烟火。到了捕鱼儿海南面时,探马打听到了好消息——北元的大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处。王弼接任先锋,带领精锐骑兵秘密行动。脱古思帖木儿因为错误的情报,还以为蓝玉他们缺乏粮草,已经准备收队,备战工作也都放松了。

天公也不作美。沙尘暴在大漠里是家常便饭,可在面临十几万凶狠的汉人进攻时,这样的天气最好还是不要有——对逃跑不利啊。跟着沙尘暴的后脚跟,王弼带领的骑兵杀了过来。前者只是让他们吃了一嘴的沙子,后者则让他们饱尝了锋利的弯刀砍在头上的滋味。

元军统领太尉蛮子还试图抵抗,他带领亲兵冲了出来,但没想到,汉人的骑兵比蒙古的更加凶猛。一个小兵飞马赶来,人到刀到,他一头就从马上栽了下去,再也没有爬起来。剩下的人一见主帅被杀,纷纷立即投降。

为了不做俘虏,脱古思帖木儿连自己的大营都不要了,带着太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门,在随身亲兵的保护下,仓皇逃命,大小老婆都顾不上了。

虽说没抓住脱古思帖木儿,但还是俘虏了皇次子地保奴、故太子必里秃妃、詹事院同知脱因帖木儿、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和平章八兰等高级贵族近三千人,军士男女七万余口,收缴了忽必烈用过的传国宝玺、符敕金牌和金银印等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只,几乎将整个北元势力打扫了个干净。

蓝玉也因此立下了不世之功,奠定了自己在徐达之后大明第一武将的地位。朱元璋传令嘉奖,封他为凉国公,并将他比作自己的卫青、李靖(其实是韩信)。韩信曾经当着刘邦的面,点破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潜规则,而蓝玉既没有这么理性的思维,也没有这样的文采,连一句豪言壮语都没留下。

蓝玉登上顶峰之时,也是走背运的开始。功高震主,脑子又不够灵光的人,下场基本上是相似的。

而我们的男一号朱棣,则用他那超出常人的冷静与理智,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知道,属于自己的舞台早晚有一天要搭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早晚有一天要扛起,属于自己的风险早晚有一天要担起。自己现在要做的,不是急于表现自己,而是扎实地作好准备。不是以皇子的身份挑战主将的权威,而是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独挑大梁的那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呢? GIHo6Qr1sgZR4T4FLp5l8dEE6u9UZ56Eln91dhm1n7Jec0h6Q3XN5Y7KmEJBo9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