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立威与立暴,原本一墙之隔

朱棣占领了南京,登上了皇位,但等待他处理的问题非常多,甚至更加凶险。

洪武三十五年(1402),随着靖难战事的收官,朱棣对拒不归降的文臣武将进行了屠杀。这一年是壬午年,于是这个惨痛的事件,被后世称为“壬午之难”。

“壬午之难”被史学家视为朱棣一生中的最大败笔,也是后世将他归结于一代暴君的典型案例。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朱棣靖难的理由,就是铲除齐泰、黄子澄等所谓的奸臣,要是他放过了这些人,一个都不杀,岂不是让靖难之役失去了他口中的合法性,让天下人无法认同?在诛杀反对派这一点上,朱棣与朱元璋确实有相同的一面,而且,朱棣似乎还有轻微的多重人格障碍。

所以,齐泰、黄子澄一定要杀,还要让他们死得很惨。在这时候,朱棣确实不能表现得过于大度,但是,这也只限于他最痛恨的几个人而已。

杀掉少数几个,是为了保住更多的人,是敲山震虎,让建文朝旧臣尽快认清形势,不做无谓的挣扎和牺牲。

在建文核心团队中,齐泰,因为计谋有效,手段强硬,思想顽固,理所当然地被朱棣列入了必杀名单,且高居榜首。

齐泰当时正在广德(今属安徽省宣城市)筹集军马,还想打回南京去救建文帝。但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贴满了缉拿他的公文。为了躲避追捕,齐泰把自己的坐骑——一匹白马用墨汁染成黑色,趁乱拼命逃跑。

但人算不如天算,马饿了要吃草,累了也要出汗。由于汗流得太多,差不多相当于洗了个澡,把身上的墨汁全给洗掉了!

今天的一些人为自己名气太小而苦恼,但名气大就一定是好事吗?齐泰的名气使他当街就被人认了出来,那人高喊:“这不是齐尚书的马吗?”就这样,可怜的齐泰被抓获。

不久之后,齐泰就被作为战利品押到南京,送到了朱棣面前。

江湖传言,朱棣对齐泰非常痛恨,知道这家伙心眼儿多,麻烦更多,便没有走公开审判的形式,直接让手下拉出去凌迟,把他身上的肉一片片地削下来。齐泰被削了三千多刀,血流尽了才死,场面十分恐怖。让人佩服的是,在整个行刑的过程中,齐泰始终表现得特别坚定,始终骂不绝口,而齐泰的亲属,当然都被满门抄斩了。

从一贯表现来看,黄子澄根本不能算是朱棣的敌人,反而可以说是四皇叔的“盟友”,甚至是最可靠的“战略伙伴”。齐泰要把朱棣三子扣为人质,他说通通放走以免燕王起疑心;齐泰要先削燕藩,他要先枝后干;齐泰坚决反对以李景隆为统帅,这却是他提出的……可以说,黄子澄为朱棣的靖难成功立下了很大功劳,他的突出贡献无人可替。

朱棣怎么对待他的“恩公”呢?当黄子澄在嘉兴被捕,扭送到朱棣面前时,还算挺有骨气,一口一个“殿下”,可把朱棣气坏了。黄子澄还预言:“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你的后代也要自相残杀啊。)

朱棣将他的一家老小六十五人和宗族姻亲三百八十人全带过来,要他交代罪行,他于是就写下了:“本为先帝文臣,不职谏削藩权不早,以成此凶残,后嗣慎不足法!”

朱棣勃然大怒,命人先砍去黄子澄的双手,再砍了他的双脚,随后又一刀刀地将其磔杀。这还不算完,又将其直系亲属满门抄斩,姻亲发配到边疆服苦役。

当然,对于方孝孺这样的文坛领袖,朱棣是不想杀的。让方孝孺活着,比让他死对未来的统治更有利,而且,道衍已经跪下求过皇帝。但结果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了。

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当朱棣决定要正式继位时,需要找人写登基诏书。他希望由方孝孺这样的文坛领袖来执笔,以显示新君的皇恩浩荡,人尽其才。

但是,当亲兵把方孝孺请到龙江大帐时,方孝孺却一点儿都不配合。

他一进来就号啕大哭,见了朱棣,既不打招呼,更不行臣子之礼,就当这个准皇帝是透明人。

朱棣居然从座位上很有风度地站起来,还试图安慰极度悲痛的方孝孺:“先生不要太难过了,本王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国家。”

方孝孺可不给他面子:“成王在哪里?”

“成王已死,过两天我就要以皇帝之礼厚葬。”

“何不立成王之子?”(朱允炆长子文奎在城破后失踪,二子文圭被燕军俘获。)

“这个国家需要长君。”(朱允炆之子年幼。)

“何不立成王之弟?”(朱允炆的三弟允熥,四弟允熞,五弟允熙均在世。)

“这是我们的家事。”

朱棣传令,把纸笔准备好放在方孝孺跟前,诏书写了,他就能活下来;不写,就让他从人世间消失!

方孝孺倒是听话,还真提起笔写开了,写得很慢很认真,直到他扔掉了手中的笔,长出一口气,看来是大功告成了。士兵把纸张拿给准皇帝。朱棣微笑地接在手中看了起来,不过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就如石蕊试纸一般变了颜色。

突然,朱棣猛地站了起来,飞起一脚,把桌子踢翻了,笔墨纸砚撒了一地。

原来,这哪儿是继位诏书啊,直接把新皇帝朱棣不加掩饰地狠狠咒骂了一通,说他大逆不道,是乱臣贼子,天人共愤,注定要遗臭万年。

这不太欺负人了吗?

“方孝孺,你不怕灭九族吗?”

羞辱朱棣的目标已经达到,方孝孺知道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死了。不过这时,据说他情绪失控,说出了一句给子孙后代带来惨重代价的话:

“诛我十族,能奈我何!”

结果,朱棣除了处决方孝孺传统意义的九族之外,还将他的弟子友人杀了个精光,共有八百七十三人被处死。

至于方孝孺本人,最终难逃凌迟于闹市的结局,时为六月二十五日。方先生慷慨赴死,并写下绝笔词:“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此时,曾经不惜下跪行礼、请求朱棣放过他的道衍,自身的处境也十分尴尬。

以现代人眼光看,朱棣与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直系亲属,谁来做皇帝,可以说是他们的家务事。真的有必要以死相拼,甚至连累八百多个亲人吗?

方孝孺坚持的所谓大义,却让八百多条无辜的生命做了陪葬。

方孝孺的品格让人尊敬,但做法却并不值得欣赏。他的忠心能够感动天地,但似乎又显得相当死板。他的死对历史进步有多大价值呢?为什么要连累那么多人一起受刑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成本太高了。但这就是当时文人所坚持的大义。

方孝孺死了,曾与他相约自杀的景清并没有死,反而担任了永乐朝的御史大夫。

朱允炆当政时,景清以左都御史改北平参议,负责侦察燕王动态。为了迷惑朱棣,景清和他做了朋友,两人一块喝了几次酒,谈得也很投机,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景清很快被调回南京,未能阻止朱棣靖难。

不过,就在建文四年(1402)八月的一天,散朝之后,朱棣步出大殿,景清却莫名其妙地跟在后面。

转瞬间,他恶狠狠地朝皇上冲了过来。好在侍卫不是吃素的,轻松地制伏了这个书呆子,并当场缴获了一把雪亮的匕首。

朱棣走下台阶,来到未能得逞的景清面前,微微一笑:“我平日对爱卿不薄,何必如此呢?”

“我要为先帝报仇!朱棣你大逆不道,一定会遭到报应的!”景清咬牙切齿,狠狠地盯着昔日的老朋友,今天的皇帝。

朱棣火了,下令打掉景清的牙齿,想让他老实一下,但景清在龇牙咧嘴之余,居然还积蓄能量,完成了一个高难度动作。虽说危害不大,但性质相当恶劣。朱棣大怒:“来人,把这个逆臣拖出去,剥皮实草!”

原来,景清用尽浑身的力气,将口中被敲掉的牙和鲜血一起,猛地吐向朱棣,好好的龙袍被搞了个乱七八糟,在场的文武官员都惊呆了。

晚上,朱棣突然从梦中惊醒,发出了一声惨叫,把守在不远处的卫士可吓坏了。原来,皇上梦到景清提着宝剑追杀自己,砍得龙袍上到处是血。朱棣醒来,大受刺激,下令将景清灭三族。这还不算完,他又让人下去调查,凡是景清的朋友,一律顺藤摸瓜给揪出来。把与景清相关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致使整个村子变为废墟。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瓜蔓抄”。

在济南城下羞辱了朱棣的铁铉,于淮南被燕军俘虏,十月被押送到了南京。朱棣亲自审问这个给自己带来了诸多麻烦的人。铁铉居然背对朱棣坐在地下,很不配合,并且谩骂不止。

坊间传说,朱棣当时就从铁铉身上割下一块肉,让下人认真烹饪做熟,并亲自送到铁铉嘴里,问:“味道如何啊?”铁铉大口吞下,回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

朱棣讨了个没趣,遂命人先割掉其耳鼻,随后碎其身体,磔杀于闹市,让其他人体会一下跟皇帝作对的下场。为进一步警示后人,朱棣把铁铉八十岁的双亲发配海南,儿子福安发配到河池编伍,并把其妻杨氏和两个女儿送到教坊司,充为官妓。

那个建议将朱棣改封南昌的户部侍郎卓敬,可以说心思缜密,比齐黄二将靠谱多了。当他被押到皇帝面前时,朱棣指责道:“你之前劝建文裁抑诸王,现在还想不想给我当臣子了?”卓敬毫不尊敬新皇,冷冷地说:“先帝要是真听了我的建议,你就坐不到这个位子了。”

朱棣被戳到痛处,虽然动了杀心,但珍惜此人的才华,就把他关进大牢,并派人用管仲、魏徵“弃暗投明”的事情相劝。卓敬流着泪说:“身为人臣,只有以死相报。先皇曾无过失,却一天之间被横行篡夺。我恨不得马上死去,见到先皇。你还想让我当臣子?”

朱棣爱才心切,就是不舍得杀。姚广孝不希望皇上养虎为患,就大声提醒道:“建文要真听了卓敬的建议,你就坐不到这个位子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马上决定杀死卓敬,并灭其三族。卓敬临刑时毫不慌乱,平静地说:“变起宗亲,我没能做什么筹划,死有余辜。”朱棣令抄其家,只抄出了书数卷,不免既后悔又惋惜,说道:“国家养士三十余年,能不辜负其君主的,我只碰到了卓敬这么一个!”

礼部尚书陈迪在奸臣榜上高居第三,并且排在方孝孺前面,当然是一定要杀的。朱棣把他和凤山、丹山等六个儿子同时处以凌迟之刑。

用非常规手段终结一个旧体制、建立一个新政权之后,对前朝的“不法分子”进行清洗,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惯例。“二十一史”(朱棣时代就这么多)和《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大量惨案。相比前人,朱棣也不能免俗,而且也有情绪宣泄的味道,就这一点来说,史官再怎么洗也洗不白。

朱棣并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在战场上,他从来不杀俘虏,甚至将不愿意投降的俘虏放回,让他们重新加入官军,重新投入北伐,重新举着兵器和自己作对。对于逆臣榜上的大多数人,朱棣事实上都宽恕了,很多人不但能继续当官,还能不断升官。

但方孝孺的“诛十族”和“瓜蔓抄”事件,却让朱棣的形象大大受损,并受到后世文人猛烈的攻击。但这两件事的历史真实性,其实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平心而论,朱棣并不算特别残暴。比起父亲朱元璋,以及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他已经显得相当温和了。朱元璋上台之后大杀功臣,连持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都被满门抄斩;而朱棣身边的文官武将,没有一个在他登基后遭到清算。

但是,这不等于说,所有人以后都平安无事了。朱棣明白,身为一国之君,很多想做的事情,并不需要他亲自出马。 Fq5cSKPA8cd0pP75G7yYPq2dXoy8An992o3fQRJ62r02LuzDhUZUKz7PeM+Rq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