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犒赏功臣,让他们更积极效命

朱棣夺取了天下,那些跟随他打仗的人,自然取得了类似开国元勋的地位。

这位四皇叔算不上特别厚道的人(慈不将兵),但他对下属那是真仗义,说封赏就真的是升官加饷,改善待遇,一点儿都不玩虚的。

朱棣不是过河拆桥的人,更不会把帮过自己的人当成潜在威胁。他知道最应该感谢的是谁,可惜,此人对高官厚禄实在没有什么兴趣。

难道他只对美色动心?也不是,因为他是个和尚。他白天穿着官服上朝,晚上依然住在寺院里,对朱棣赏赐的婢女,也一概拒绝。

谁这么没眼色啊,诚心让新皇帝不自在。要是在朱元璋时代,不接受赏赐的大臣,有可能脑袋就搬家了。

全天下如果只有一个人敢这么做,那这个人一定是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大师,后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朱棣对道衍在过去二十年里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永乐二年(1404),道衍被封为太子少师,恢复了本名姚广孝。朱棣骨子里并不喜欢太有个性的人,他自己就太有个性了,但对于姚广孝,他不会有任何厌恶情绪。

他们的友谊,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也是不怕小人离间的。

既然道衍功劳第一,那论贡献第二大的,恐怕是皇上的二儿子了。

朱高煦作战十分勇猛,经常能以一当十,更在东昌、灵璧和浦子口几大战役中,都发挥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展现出一个超级战将的干劲、拼劲和狠劲,甚至有过直接挽救老爹生命的功绩。坊间传闻,朱棣迟迟不立太子,似乎是想送给老二一份世界上最重的大礼。但此时,他却被暂时放在了一边。

朱棣接下来想到的,只能是为自己效命几十年的张玉老将军。可惜后者已经不在人间,新皇帝慷慨地将“荣国公”头衔追赐给死者。他的长子张辅战功不多,却也受封信安伯,这是他爹用命拼出来的,旁人自然不好说三道四。而且张辅也很清楚,只要自己不犯什么事,认认真真混日子,老爹的爵位早晚都是自己的!

朱能曾经创造了三十人打跑一万人(不乏自夸因素)的嚣张纪录,绝对是燕军中的猛将。他被封为“成国公”,年俸二千二百石,同时担任左军都督府大都督。要知道,朱能这一年才三十三岁,在一众武将之中十分年轻,未来的发展更是无法估量。

不过,朱能并不是活人中酬劳最丰厚的,还有人领年俸二千五百石。他就是朱高煦的死党丘福,受封为“淇国公”,出任中军都督府大都督。

相比朱能的高调,丘福一向谨小慎微,不乱逞能,正所谓小错不犯(没必要),大错也没有(没机会)。自打朱棣到了北平,丘福二十多来年一直在其麾下效力,到这一年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在那个年代,国人最看重的显然不是能力,而是资历。

朱棣想要重用朱能,就不能把朱能列为头号功臣,他要为朱能以后立功留有封赏的余地。

朱能虽说打仗勇猛,可并不是张飞、李逵和蓝玉一类的粗人,当然也能明白皇上的意图,并没有因此闹情绪。

能够活着封公的,也只有他们两人。

已经阵亡的陈亨被封为“泾国公”,另外两名牺牲的将军谭渊和王真,则分别被封为“崇安侯”和“金乡侯”。

封赏死人,说明朱棣不忘旧情;封赏活人,说明主子还要继续重用他们。封爵,朱棣是非常认真的,俸禄,他给的相当优厚。张武、郑亨、火真、顾成、王聪、陈珪、孟善、郭亮、王忠、徐忠、张信、李远、房宽和王宁(驸马都尉)等十四人被封为侯,年俸八百到一千五百石;徐祥、徐理、李濬、唐云、孙岩、赵彝、陈旭、张辅(张玉之子)、谭忠(谭渊之子)、房胜、刘才、茹常、王佐、陈瑄等十四人被封为伯,年俸九百到一千石。想当初,诚意伯刘基的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怪只怪他老人家生不逢时,运气不好。

大明朝廷有着明文规定,功臣的子孙想要继承死去先辈的爵位,一定要经过武科考试,确保本人素质能够达到带兵打仗的标准。这当然并不是什么不合理要求。但朱棣放宽政策,考试成绩差点儿也无所谓了,这也让烈士的后代们相当感动。

不难看出,得到加封的大都是武将,其中既包括了燕山三护卫中的几乎全部重要将领,又涵盖了许多降将,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朱棣并不刻意偏袒北平老人,而是唯才是举,论功行赏。像在蔚州投降的李远,在偷袭官军济宁粮库时,妙招迭出,嚣张的做派很有朱棣的影子,就深得朱棣信任,“封安平侯,禄千石,予世伯券”。这么一来,当然让这些降将有了归属感,不会认为自己是受歧视的。

如此大规模的封赏,通常是在王朝初建时才做的事情。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在北伐蒙古的明军主力班师返回南京之后,朱元璋也曾经大封功臣,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为郑国公,李文忠(朱棣之舅)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汤和、唐胜宗等二十八人则被封侯。

据细心的历史学家统计,三十四位开国元老之中,被朱元璋直接处死的有十五人,儿子继承爵位之后被处死的有五人,因罪革职充军的有两人,儿子继承爵位之后革职充军的有九人。也就是说,受残害的高达三十一人。

平心而论,朱棣的靖难成功,与建立一个新王朝没有多大区别,大赏功臣肯定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这些人应该感到庆幸,现在的皇帝和朱元璋真的大不相同。

朱棣随时把先帝挂在嘴边,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但他并没有事事都照搬洪武大帝的作风。他封赏过的大多数人,还真的都得到了善终——当然死在战场上的除外,那是没办法。自始至终,朱棣也没有像洪武皇帝那样(亲自)残害功臣,既体现出了为人君者的大度量,又展示出了极其强烈的自信心。

其实,我们不妨看看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由贵族起兵夺权或篡位的,基本上不会大规模屠杀功臣,甚至一个也不清除;而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变而来的统治者,往往要大开杀戒,防患于未然。刘邦和朱元璋就是其中两个杰出代表,后者做得更加全面和彻底。看来贫农朱元璋家的老四,此时已经颇有一些贵族意识了。

靖难毕竟是靠武将一场一场拼下来的,文官作用确实相当有限,也仅有茹常和王佐分别被封为平江伯和忠诚伯。其实他俩一点都不忠诚,都背叛了朱允炆,并且在向新主子朱棣劝进时表现积极,在很多有骨气的文人眼中,就是小人的代名词啊!

朱棣封赏的,并不只是那些冲锋在前的军官和士兵。在北平、保定等地,曾经帮助燕军守城的普通市民,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在保定征发的、运送砖石的妇女,每人都得到了赏钱一百、绢一匹和棉三两。朱棣过长江时,为他开船的船夫周小二,从一介草民提升为巡检,得到了彩帛二表里、钞百锭,还免征徭三年。一个时辰所收获的回报,超过了普通人一生的努力。

对于帮过自己的人,朱棣是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而且不管职位高低,身份贵贱。在那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时代,皇帝的善举会通过口口相传的模式,让千家万户知道和感动。

但对那些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朱棣又会怎么处理呢? uUCKsVjCWVQGDGkgykLcLwtMN26PKt8QPpPw0+4STIhqHvxuV7Br9HzzKtMuV4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