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把握舆论,控制最高话语权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四日,紫禁城的大火已然控制,南京城的战火也逐渐熄灭,但明里暗里的各种斗争,却远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

这原本是中国历史上普通的一天,此刻却因一个人、一件事而彻底改变。

高高耸立的奉天殿依旧庄严,铠甲鲜明的战士依旧英武,群臣的上朝参拜依旧有序。只是端坐在龙椅上的,不再是过去四年那个清秀文弱的朱允炆,而换成了体格壮实(真刀真枪中练出来的)、皮肤黝黑(常年风吹日晒)、胡子老长(坚持封建迷信的恶果)的四皇叔朱棣。

此时,距朱棣从北平起兵靖难还未满三年,他终于登上了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朱棣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次,地方藩王对中央朝廷的胜利,也可以说是军人政权对文官政府的胜利。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朱棣称得上是缔造了一个新王朝,性质类似唐高祖李渊取代表弟隋世祖杨广 ,武则天替代李唐王朝,只是四皇叔没有改变大明国号罢了。

从这一天起,朱棣就由钦犯变成皇帝,由燕庶人变成万岁爷。称呼的改变是容易的,如何真正完成角色的转变,无疑是朱棣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然,朱棣并非只会挥刀杀敌、不懂如何治国的武夫,这些年既有在大城市(北平)的实际管理经验,又有道衍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过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他要走的路还很长,要交的学费自然不会少。

这时,朱棣已经过了四十三岁生日。明朝皇帝普遍年龄偏小,寿命也短。他老人家登基时的岁数,虽不是最大的,但也名列前茅。

可以马上得天下,绝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个道理朱棣岂能不明白?但是,相比李世民和忽必烈庞大的文官幕僚团队,朱棣真正信任的参谋,当时只有道衍和金忠等少数人。更何况,这一年道衍已六十八岁,体力和精力显然都不允许他为新政权做太多工作。

道衍虽老,但见识和阅历很丰富。他提醒朱棣,既然打的是“奉天靖难”的旗号,那一旦坐上皇位,要是不全面恢复洪武时代的旧政策,恐怕就说不过去了。这一点,朱棣本人也相当清楚。

因此,朱棣登基后颁布的第一道命令,就让大臣们怀疑自己的耳朵。

“朕意已决,本年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朱允炆是洪武皇帝钦点的接班人,但他四叔不予承认,这四年建文也就白“建”了,就成了明朝历史上被“革除”的时期 。此外,朱棣还革除了大哥朱标的“孝康皇帝”谥号,仍称懿文太子。此举当然有些不厚道,但为了巩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四皇叔也不得不走这步棋,怪就怪朱允炆自己不争气嘛。

朱棣接着下旨,废除建文期间实行的、与洪武祖制相冲突的各项法规制度。其实,朱允炆根本没对爷爷的制度做出多么重大的调整(还没来得及),这道命令的象征性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实际作用。但它至少向全国百姓清楚地阐明了,我朱棣是先皇思想最忠诚的继承人,我当皇帝是顺应天道的,你们不能反对!

朱允炆在位期间,曾经让方孝孺整理出了《明太祖实录》,当然是体现自身利益的。朱棣上台不到一百天,就下令重新修订实录,以为自己争取话语权。而朱棣安排的编撰总裁官,也是精心挑选的。他并非北平府的老人,而是刚刚归顺的建文朝大臣、早在洪武一朝就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才子。此人就是解缙,明朝三百年历史也数得着的知名人物。

朱棣对他的重用,无疑对外放出了一个清楚的信号:新皇帝任人唯贤,不搞门阀政治,建文朝大臣不必有什么顾虑。

解缙的才华当然不是吹出来的,他也不是方孝孺式的迂腐文人。修订后的《明太祖实录》,暗讽朱允炆引火烧身,极力塑造四皇子的光辉形象,为朱棣靖难的合法性、称帝的必要性,争取到了更多的同情分。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朱棣被明确为马皇后的五个嫡子之一。所以,朱元璋死后,他就是在世诸皇子中最年长的嫡子,他才是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相比之下,朱允炆是朱标侧妃吕氏所生,非嫡非长。仅凭这一点,他就得乖乖排在四叔后面。

既然做戏,就要做全套。实录之中还加入了朱标死后,朱元璋千方百计想立朱棣为太子的段落,甚至还有老皇帝临死前,一再向身边重臣打听老四动态的内容。相关内容如下: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朱棣)。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乙酉,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诸王,且止勿奔丧。上闻讣,哀毁几绝,日南向恸哭。

这么为朱棣粉饰,难道就不怕被别人识破?这个还真不用担心,那时信息闭塞得可怕,绝大部分老百姓很难有判断力。你告诉他,皇帝整天用金砍刀打柴,皇后经常用玉顶针纳鞋底,公主可以天天吃白面窝头,他都能相信。当然也有些能看出问题的人,但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也闭口不言。

作为出生在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允炆力图逐步改变皇祖父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做法,使国家统治逐步走上正轨。但他在位仅仅四年多,很多美好的愿望还来不及付诸实践,很多大政方针还未能真正展开,他的时代就匆匆落幕了。

因此,相比洪武时代,朱允炆对前朝政策的改变并不多,硬要给他扣上“建文新政”的帽子,显然不是恭维而是捧杀。 vJ5zrpktNKevx4Rn6cv7fUXG6VnRVmxJaE7tRjbESMVKUxd8TKby26yvvpAAUd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