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矛盾升级,老大岂能轻松接班

虽说朱棣正式立了太子,但绝对不等于说,围绕着皇位继承人的争端可以告一段落,事实上,斗争才刚刚开始。

只要熟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有多少皇帝是喜怒无常,有多少太子是立了又废,有多少宫廷政变说来就来,有多少站错队的是说死就死。何况朱高煦这个二殿下,在皇帝那里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梦想成真之时,就是另一些人的梦醒时分,梦碎时刻。一门心思想逆袭的朱高煦不仅没当上太子,还即将被安排到千里之外的云南去当汉王。他哪里愿意啊!

今天的云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旅游胜地。但在当时,那里放眼望去不是城市,而是荒山,遍地不是鲜花,而是小虫子。在大明贵族和官员的心目中,那儿只是流放犯人的热门地域!

一向低调的朱高燧都比他强,朱棣让他驻守北京,并吩咐北直隶官员,大小事务要禀告赵王而后行。朱高煦感觉非常憋屈,向身边的人发牢骚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父皇)要把我赶到万里之外?”朱棣很快知道了汉王的真实情绪,对这小子的胸无城府,必然是相当不满。但当爹的又真心觉得亏欠了老二,因此也不予追究,更不会赶他走。

下属们纷纷给朱高煦出主意,拖延时间,赖着不走。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看到朱棣并没有催自己,老二紧张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了,父皇心里还是有我的!

朱高煦毕竟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云南那地方实在也不怎么样,可能也有大臣向皇上求情,反正朱棣心软了,不但允许朱高煦住在南京,还让他搬进了汉王府。

对嘛,汉王当然要住汉王府,不过,这座王府的来头不是一般的大。

汉王府是当年朱元璋为陈友谅之子陈理修建的,不过陈理没住多久,就被朱元璋送到高丽去了,王府也就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这个王府有多豪华气派,只要说说它之后的用途,大家就明白了。

在清朝,它是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将之改造为天王府;“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这里又成了总统府。

朱高煦留在京城,就直接违反了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成年亲王必须就藩,不得住在京城。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朱棣也是得带着怀孕的妻子千里奔波,从南京赶到北平任职。而徐王妃当时怀的,正是朱高煦。

《明史纪事本末》上甚至说,“太子力解,得暂留京师。”(朱高炽的大力求情,才是他弟弟能留下的根本原因。)但这似乎有美化朱高炽的嫌疑。而且,太子是个循规蹈矩之人,怎么敢挑战先帝定下的制度呢?

才华撑不起野心是件很可悲的事情。朱高煦住进汉王府,眼前美景如画,身边妻妾成群,有享用不完的荣华富贵,如果他安下心来,丢掉幻想,这一生岂不过得无比逍遥快活?可惜,他偏偏要努力追求自己永远得不到的东西。

朱棣当然不是心太软,他在下一步很大的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即使承认老大比老二更适合储位,朱棣也不容许朱高炽的皇冠来得过于容易,而是希望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这对他自己、对大明江山无疑都大有好处。

当年,曹操早就确定了次子曹丕做接班人,却依然默许三子曹植和二哥对着干,让他俩斗来斗去。而在大才子杨修的悉心辅佐下,老三居然一度占了上风。曹操的做法,可以称为“养狼行动”,就是要曹丕在残酷的夺嫡斗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如果连曹植这关都过不了,他有什么资格接管天下?

潜意识中,朱棣对朱高炽的态度,也和曹操当年差不了多少。

而且平心而论,在靖难战争中,朱高煦的贡献明显是超过大哥的,朱棣那句“勉之,世子多疾”,给了老二希望,但是,却成了令他胡作非为的催化剂。

朱高煦当然没有曹植以诗会友的本事,他一天到晚都忙些什么?他四处纠结党羽,拉拢大臣,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与东宫唱对台戏的势力。这还不算完,朱高煦居然毫无底线也毫无心机地自比秦王李世民,不把已经当上太子的大哥放在眼里,摆明了要继续争当皇位继承人的意图。

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不过他之前一直很低调,一直在隐忍,而绝没有像朱高炽这样明目张胆,就差在自己脑门上刻四个大字——“我要夺权”了。借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会叫的狗不咬人,朱高煦这么能叫,注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无非是为历史增添了一些笑料而已。

朱高煦借口增加王府的保安,跟皇帝要人,而且偏偏要京城最精锐的天策卫。朱棣知道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被封为“天策上将”,但他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如此一来,朱高煦一党自然都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朱棣是武将出身,当了皇帝之后,也会经常带着几个儿子和群臣狩猎。这本来是大家拉近距离、联络感情的好机会,可朱高煦的表现,简直就如同文官里的解缙一样不知收敛。他的射术高,每次打的猎物最多,甚至还能一箭射下两只鸟,引来大臣们阵阵欢呼。可这就证明你有资格继承皇位吗?

相比之下,太子固然经常连个兔子都打不着,但却从来不发怒。面对朱高煦的挑衅式表演,最多不过是微微一笑。

朱高煦的胡闹,让朱棣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老二有的确实是匹夫之勇啊,让他治理国家闹大笑话倒是其次,捅出大娄子无法收拾,后果可是灾难性的。

不过作为国君,朱棣很懂得平衡大法,他对老大格外严格,对老二却相当宽容,似乎也想安慰那颗受伤的心。事实上,他只是不希望比赛结束得这么快。朱高煦有恃无恐,在手下人煽动之下,决心“先枝后干”,先尽量铲除太子身边的一些心腹大臣。

不知什么原因,解缙当晚和朱棣对话的大致内容,居然被泄露了出来,并且添油加醋地传到了朱高煦那里。这让二皇子极其震怒,恨不得当时就提剑去找解缙算账。

为了推倒朱高炽,先要收拾姓解的。不过,朱高煦还没下手呢,解缙倒搞起小动作来了。

立太子之后不久,朱棣单独召见了解缙。这位首辅汇报完正事之后,不失时机地将朱高煦最近的表现描述了一番,并请求皇上约束一下二殿下的行为,最好早点儿把他送到云南任职。

朱棣听完,并不置可否,只是面无表情地说了“知道了”三个字,就把他打发走了。

朱棣了解解缙,后者对其主子却并不真正了解。别看皇上平日里对内阁首辅尊重有加,还曾经亲口对他说:“若使进言者无所惧,听言者无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与尔等共勉之。”但很显然,其中的表演成分无疑大大超过真实意图,做臣子的听完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于当真。

在这一点上,朱高炽表现得就极其聪明,无论老二怎么诋毁他,当哥的在任何人面前,从来不说老二半个不字,让好事者想抓把柄也抓不着。

更何况,解缙平日里的作为,很有一点三国才子杨修的特质——恃才放旷。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就算了,往往还喜欢表现得比朱棣还聪明,以点破皇帝的小算盘为乐事。就算心胸再宽大的人,也不会觉得特别舒服吧。

不过,朱棣暂时没工夫收拾解缙,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而这件事情,是过去的忽必烈想做都没有做到的。

到底是什么事情呢? aj1arElr4e+BJUJXRb6VIyctwrSd2pAqblFs5ZIBPb1DBIT1jJltUw1bJwZh2d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