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父以子贵,解首辅巧妙点拨

靖难功臣中,也并非完全都是朱高煦的支持者,至少金忠和袁珙站在了老大一边。他们知道朱棣最看重道衍的意见,非常希望老师能出来表个态。可惜,道衍根本不想蹚这个浑水,人家还想安享晚年呢。

金忠无奈之下,想起了求助朱棣身边的一大红人。正是此人,让朱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这位仁兄也因为卷入太深,不仅丢掉了官职,丢掉了自由,甚至丢掉了性命。

金忠找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解缙。熟读“二十一史”的解缙并不傻,他知道一旦卷入了夺位争储的纠纷,押上的不仅是一辈子的前程,甚至可能包括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可是金忠不仅善于算命和表演算命,还善于开支票。

金忠告诉解缙:“世子登基,必将大力倡导文治。而先生作为内阁之首,必将得到重用。”

解缙看着金忠认真的表情,怎么看都不觉得对方是在开玩笑。他知道金忠与朱高炽的关系,心想这八成就是朱高炽的原话。自己如果不答应,岂不是得罪了他,只能被推到朱高煦那边,而问题是,二皇子未必能接纳你!

站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时候,站不站得对是一回事,站不站又是一种说法。二选一的成功概率是一半,已经很高了。想置身事外,你会把两边都得罪了!

思考之间,解缙已经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从此,世子党的庞大文官队伍中,又多了一员得力干将。而且,他起的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不久,朱棣单独召见了解缙,而正是后者的一番劝说,让这位父亲下定了决心。就这样,老大才被召回到南京。

永乐二年(1404)四月初四,朱棣亲自在奉天殿主持了隆重的仪式,正式册封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这位皇帝同时封二皇子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三皇子朱高燧为赵王,封地河北。

此时,永乐朝的事业已经步入了正轨,因而册封太子的仪式,甚至比朱棣自己登基时,搞得还热烈隆重。

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解缙是如何让朱棣下定决心的?

解缙一点都没猜错,皇上心里更偏爱的还是老大,而绝对不是老二。立长不立贤,是汉族王朝的传统习惯,废长立幼,不仅不符合礼法,由此而带来的祸患比比皆是,甚至有了秦与隋的二世而亡。但真选了老大,他又觉得对不起老二,对不起他在靖难中的卓著功勋。

如果朱棣本人是一个严格尊重传统、循规蹈矩的好皇子,就根本不可能当上皇帝,也没有勇气开拓永乐盛世。废长立幼的事情,别人轻易做不出来,对于他来说,其实还真没有特别大的心理障碍。但朱高煦在治国能力上的欠缺与不成熟,朱棣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朱棣向解缙诉说心中的苦恼,解缙立刻跪下说:

“皇上,您只能选择皇长子!”

“这是为何呢?”朱棣见他如此坚定,不免觉得有些意外。

“陛下,两位皇子各有所长,难说孰优孰劣。不过陛下您要选的是大明未来的天子,而不是出征漠北的统帅。治理天下,当然要让天下人信服。大皇子性格平和,领军打仗也许会成为其弱点,但治理天下,爱民如子,天下人自然会拥戴他。况且,大皇子也非一味软弱,当年镇守北平,他表现得也是相当果敢。”

“说下去……”朱棣若有所思。

“二皇子作战勇猛,在军中威信颇高,但于治国安邦却一无所长,况且脾气暴躁……”解缙一边说,一边警惕地观察朱棣的眼神,见他并没有发火,底气也就更足了,“王府之内责打妃妾,朝堂之上羞辱大臣,这样的事情他可没少干。而且二皇子为人过于自负,远不及大皇子从善如流,如果真立二皇子,臣以为……”

“怎么样?”

解缙突然跪了下来:“请恕臣死罪!”

“爱卿说吧,朕不怪罪就是。”这时候的解缙,那是朱棣跟前的红人啊,所谓死罪,完全是作秀。

“臣以为,如果真立二皇子,那在皇上归天之后,将会引起天下大乱,重蹈秦二世、隋炀帝的覆辙,不能不防啊!”

这话也就当时的解缙敢说,换成别人,敢把当朝皇帝的亲儿子比作杨广,暗讽皇帝识人不清,这岂不是要掉脑袋的事情。

但朱棣也不得不承认,解缙说的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不过,解缙应该清楚,朱棣和朱高煦是亲生父子,他们俩一起聊天的时间,当然是朱棣与解缙说话时间的数倍。如果他指责朱高煦的一席话,不小心传到了这位脾气火暴的二皇子耳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爱卿,高炽自幼体弱多病,我担心他的身体,能不能担此大任?”当皇帝才一年多,朱棣对于这份工作的辛苦已经深有体会,坐在龙椅之上,接受群臣跪拜当然威风,杀伐决断当然痛快,但你要承担的精神压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何况一个病夫?

“皇上多虑了,您忘了一个人吗?”

“谁?”

解缙一说出口,朱棣那紧绷的脸上,居然露出了笑容。

到底什么话有这么大魅力呢?其实,解缙只说了三个字。

“好圣孙!”这可以说是大明历史上最有分量的三个字。

朱棣的长孙朱瞻基这时候还不满六岁,却已经表现得格外聪慧,异于常人。与父亲小时候一样,他读书很努力;与书生气过重的朱高炽不同的是,他小小年纪就喜欢打拳习武,舞刀练剑,让朱棣依稀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

朱瞻基生于靖难前夕的北京,朱棣给孙子起的名字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预言色彩。都说隔代亲,朱棣对长孙的疼爱,根本不需要什么掩饰,也从来不用顾忌高煦和高燧哥俩可能产生的不满。

朱棣相信,只要好好栽培,这个孙子的未来,必定不可限量,很可能会成为一代名君!

即便朱高炽只是个守成之主,即便他身体虚弱难以理政,只要能平稳地把皇位传到瞻基那里,自己开拓的盛世必然会得到延续,自己制定的国策必然会发扬光大!

解缙看到了朱棣眼神中的欣喜,不失时机地继续说:“皇长孙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酷似当年的陛下。未来不可限量,必成一代圣君。皇长子虽说体弱,但陛下龙体安康,定会连续执掌天下数十载。到那时,皇长孙早已长大成人,我大明国运,定当一片光明!”

解缙没有明说,朱棣也听出来了,朱高炽体弱多病算什么,就算他真的死了,朱瞻基可不是第二个朱允炆,一定会顺利接班,大明江山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这个小孩子不过六岁,身上却被赋予了如此重大的使命。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使得自己的父亲能够顺利当上皇太子。朱棣没有学过现代生物学,不知道有隔代遗传这回事,但他对长孙很有信心,相信小瞻基能够传承自己的衣钵,成为大明王朝出色的接班人。

解缙一席话说得朱棣相当动心,但作为一国之君,岂能轻易表态?朱棣平静地把解缙打发走,不想当场给他肯定的承诺。但解缙是何等聪明的人,早就猜出个七八分,孙子要接班,必须让他的父亲先接班。

过了一段时间,有位画师向朱棣献上了精心创作的《虎彪图》,画的是一只威猛无比的大虎,它并没有瞪大眼睛扑向猎物,而是慈爱地守护着三只小虎,场面相当温馨,气氛相当感人。在汉语中,“彪”就是虎仔的意思,显然,画师是在用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来恭维皇帝一家人的和睦。

朱棣看后龙颜大悦,于是命令在场的文臣们为画题诗。

大臣们纷纷礼让,谁也不愿意先行动。毕竟出头和出丑只差一个字。况且,天下第一才子就在自己身边站着呢,岂能班门弄斧?于是大家都一致推荐解缙,而后者也爽快地答应了,提起朱笔,洋洋洒洒写完了一首诗,呈到朱棣面前。

朱棣一看,捋着长须若有所思,但表情显然是肯定的。

诗是这么写的: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到了这个时候,朱棣的决心,恐怕已经相当坚定了。随后不久,就有了朱高炽从北京被召回京师的一幕。后人有理由怀疑,这是东宫集团精心策划的一场秀,是解缙和画师、大臣们串通起来,一块儿来给皇帝做的心理暗示。当然真相已经不得而知,怎么解释都有道理。

永乐二年(1404)四月四日,原本普通的一天,却成了朱高炽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

至此,空缺达二十二个月的太子之位就有了主人,但这绝不等于说,围绕大明继承权的斗争,就从此烟消云散了。恰恰相反,未来的斗争更加残酷,更加充满了变数。

即便当上了太子,朱高炽脸上的表情依然十分平静,丝毫没有得意忘形的样子,其城府之深、定力之强,可见一斑。

在皇宫中,从来都是母以子贵。到了大胖子朱高炽这里,却成了父以子贵,丢人吗?那倒不至于,他配得上这个位置。

而他的二弟,虽然不至于当场发飙,但失望之情却写在脸上,也是根本藏不住的。

这一切,朱棣当然不会没有注意到。当皇帝的感觉真好,但君主也有自己的苦恼。朱棣当然不会忘记,在靖难的大小战役中,朱高煦是怎样一次次出生入死,冲锋在前,甚至还在自己被包围的时候,不顾一切前来救援。可今天他的选择,对朱高煦的伤害到底有多大,谁也无法估量。

那么,朱棣苦恼的事情,到底会不会发生呢? agGJfAGZQLMYuCd/tBxdfrz5iIVYLlePKR6SzpGpq3JoF/DxndZm1bssAbueiT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