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三个皇子,没一个完全称心

朱棣迟迟不立皇太子,搞得朝中一片猜疑,不过,他还不至于像雍正一样秘密建储,让所有人都猜不着。

按照汉族封建专制传统,皇位继承人必须首选皇后所生之子,称为嫡子。其中的最长者——嫡长子,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是天然的皇位继承人。只要此人没有特别明显的智力缺陷,没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没有对现有体制进行特别不同寻常的冒犯,不管他才能高低、品格怎样、情趣如何,都几乎注定会继承皇位。

说来也怪,这种按年龄而不是按才能确定接班人的制度,看似极其荒唐背离公正,却保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平稳延续。而那些试图搞择优录取的皇帝,却往往因自己的标新立异和突发奇想,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国人极其重视历史,特别善于从既往中总结成败得失,因此,历代王朝几乎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皇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坐上龙椅的当天,他就册立正妻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太子。

可朱棣呢,他是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七日登基的,但过了四个多月,直到十一月十三日,才册封发妻徐氏为皇后。至于皇太子,朱棣更是迟迟不立,这让朝中大臣没有理由不相信:

皇上对老大朱高炽很不满意啊!

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朱高炽还继续留在北京,父皇不叫他来南京,他当然也不敢来。

长子继承制是历史传统,但朱棣自己本身就是通过武力夺位的,他也是一个喜欢不按牌理出牌的英雄。

朱棣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二十岁就藩北平,在与蒙古军队的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统帅,并通过靖难夺取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大明江山。他天生是一个战士,骨子里流的是军人的血,战场上的拼杀,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负担,而对朱棣则是一种享受。诗人的才华在笔尖上展示,战士的激情在刀光中挥洒。就算进了南京,当了皇帝,他内心那种作战的冲动,也依然无法完全消去。

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这个道理朱棣也明白,进入南京之后,他特别重视对读书人的拉拢,亲祭夫子庙,编修《永乐大典》。但作为一个篡位之君,朱棣内心的阴影是难以抹去的,和有类似经历的唐太宗、元世祖一样,他需要用自己的文治武功转移大众视线,让后人忘记那些不光彩的往事;他需要用一次次大手笔的行动提升威望,给周边国家以震慑;他需要用一个空前强大的永乐盛世彰显自己,要向质疑者证明,由他代替朱允炆后,大明江山长久稳固,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他也希望告别人间之后,自己一手开创的基本国策能够很好地执行下去,让大明帝国延续到千秋万代,让后世历代帝王的功业,都沿着自己构筑的轨道推进。

可是,自己的长子朱高炽,似乎并不是这样的理想人选。

从形象上来说,朱高炽过于肥胖,没有一国之君应有的威武;从学养上来说,朱高炽饱读诗书,虽说不上才华横溢,但比起父亲来,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了;从性格上来说,过去那些年里,朱高炽身上所展示出来的书生气质,与朱棣显得反差过大,倒是有几分接近朱标与朱允炆父子,这让当爹的很不满意。

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为人比较保守,不善变通,缺乏进取精神。这是朱棣最不放心也最不欣赏的地方。

不过,朱高炽的燕世子身份,是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朱元璋亲自封的。当时,朱元璋将秦、晋、燕和周四王的世子都召到南京,并责令他们检阅卫士。

当天,小胖子朱高炽姗姗来迟,最后一个到场。按理说,不挨一顿狠批是过不了关的。但事实却是,朱元璋龙颜大悦,表彰了这个孙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朱高炽不紧不慢地告诉皇爷爷:“白天天气太冷,我想等士兵们先吃完饭再检阅,因此就来迟了。”

朱元璋又命诸皇子分阅奏章。朱高炽专门挑出与军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那些文件,并上告皇爷爷,但是对文中的错别字却根本不在意。于是朱元璋就好奇地问:“孩子,你看不出来吗?”

朱高炽的回答又令老皇帝相当满意。他说:“我不敢忽视,但这种小过失不足以渎天听。”于是朱元璋又问:“尧汤之时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是靠什么活过来的?”朱高炽略作思考答道:“靠的是圣人有恤民的政策。”朱元璋大喜,认为这孩子有当皇帝的潜质。

说来也怪,朱高炽身上这些文弱特质,朱棣非常反感,但朱元璋却相当欣赏。而比朱高炽更加迂腐的朱允炆,更是成了朱元璋的接班人。

但事实上,朱高炽更像朱棣,而不是他的堂哥。

朱高炽看似文弱,却没有朱允炆的清秀身材与僵化思维,但一个君主应有的素质,他可是样样不缺。

论心眼,他在方孝孺玩反间计时,毫不犹豫地将明使绑了,火速送到父王大营,在第一时间澄清误会;论血性,他在北京保卫战时,带领一万来残兵死扛李景隆的十万大军,还留下了亲自披挂杀敌的高光时刻;论人脉,他能把永乐一朝的大多数文臣,甚至金忠、袁珙这样的北平老人都拉拢到自己旗下,并让他们死心塌地地给自己卖命。这种御人之术,也可圈可点。

做个守成之君,朱高炽一点问题都没有,成为朱允炆第二的概率,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但想让他拥有父亲一样的宏大视野和进取精神,却是不现实的,人各有志。

二子朱高煦,倒是有很多朱棣年轻时的影子。这孩子英勇善战,在靖难之役的多场战事中表现勇猛,和诸多武将成为至交,更多次在父王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表现出了可以与秦王李世民相媲美的战斗力。

而且,朱高煦为人果断,不甘于平庸,有魄力也有野心,这一点也是朱棣相当看重的。

但朱高煦毕竟不是朱棣。作为武将,他的勇猛与强悍自然是没有话说,但作为皇位继承人,他那争勇斗狠、不懂得收敛的个性,头脑简单、容易发热的弱点实在是致命伤。对于治理国家,平衡各方面关系,他明显不够成熟。就算有名臣贤士辅佐,也无法让朱棣放心。更何况,朝中的文臣大都不看好他。

两个孩子,都不能令自己满意,但发自内心地说,如果朱高煦是老大,朱棣就根本不用犹豫和费神,尊重传统就好了。可惜他不是。

各位读者也许会问了,不是还有老三朱高燧吗?为什么一点儿机会都没有?朱棣登基时,老三只有十七岁,自然在靖难中很难有所表现,而且他生得比普通人还要瘦小,朱棣又怎么会想到将他纳入皇储候选之列呢?

朱棣在两个儿子之间游移不定,朝中大臣也很自然地分成了两派。支持朱高煦的,以靖难时的武将为主。他们不希望自己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被朱高炽这样的无能之辈坐享其成。而支持朱高炽的,以文官为主,组成了“世子党”。他们希望国家能尽快走入正常轨道,以仁孝礼义治天下,绝不能让朱高煦这样的粗人领导。

胜利的天平,会倒向谁呢? mSTlG+aBhv6LvqJpCD4kAp7TzjgwuUVhQKY+SeEccunodPMRInedQQKNfuigKs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