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永乐大典,朱棣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个成功的君主,不能只是上马打天下,还必须能下马而治天下;不能只是勤于政务,还必须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浓墨重彩,让时代打上他的烙印。

朱棣靠武力夺取了政权,但他显然很清楚,用暴力来维持统治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后世史学家们不得不佩服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朱棣就顺利完成了由反叛者到捍卫者的转变。

永乐元年(1403)三月初一,大明京师南京的孔庙之中,朱棣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表情严肃,向着孔子像四鞠躬。随后,他又来到了国子监,向祭酒(掌管教育及考试的官员)胡俨赠送了多部儒家经典,并饶有趣味地聆听了学者的讲经。

朱棣想用这种方式,向天下读书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朕也是重视文化的。

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走向死亡的宿命,但图书却可以永存于世间。经济基础可以使一个国家壮大,军事设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强大,但唯有文化底蕴才能使一个国家伟大。当然,曹操和李煜这样的天才诗人,关汉卿和汤显祖这样的剧作家,罗贯中和吴承恩这样的小说家,肯定是多少年也出不了一个的。朱棣并没有什么文学才华,但他同样渴望在历史上留下一些记录,让历史因他而不同。

朱棣想修一部鸿篇巨制,能够让后世子孙反复提及,永远记得。按照常规,皇帝修典应该在统治末年,但朱棣可是不走寻常路的杰出君主,他刚当上皇帝没满一年就决定修典了。当然,朱棣是不会亲自去做这种事的,身边有得力助手嘛。

他觉得,以解缙的聪明睿智,一定可以充分领会自己的深刻意图;以解缙在读书人中的巨大影响力,一定可以组织一支非常出色的编纂团队,圆满完成自己交付的光荣任务。

朱棣还特意叮嘱道:“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说得多诚恳啊!

解缙领到任务之后,自然是不敢怠慢。凭着自己内阁首辅的组织才华,他很快组织了一支多达一百四十七人的编纂队伍。解缙给这些人分派了任务,组织了经、史、子、集几大部门,分头整理资料、抄录成册。自己则担任总裁,统领全局。

解缙告诉大家,你们做的工作,与那些亲身参与靖难的武将们同样伟大:武将们凭借手中的刀枪赢得历史尊重,你们则依靠手中的纸笔拼得历史地位。好好干吧,不能计较个人得失。

要说这些人真是辛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连轴转,中秋和春节全不休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就是希望给皇帝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时早已经有了印刷术,但朱棣和解缙达成了共识:这样一部高规格的经典,怎么能用雕版,必须一行一行地抄出来!

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忙活了近一年半的解缙,终于交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当他命人把这几百册抄好的书卷呈到奉天殿时,朱棣相当高兴,将丛书命名为《文献大成》,并吩咐在礼部衙门举办庆功宴,好好慰劳这些劳苦功高的学者。

看着解大才子日益增多的白发、日益明显的皱纹和日益不利落的脚步(这年他不过才三十六岁),朱棣深知他的辛苦,于是令户部拿出专款,对编辑团队进行重赏。

领到赏银的解缙,还没过上几天清闲的生活,就被人叫到皇宫去了。

解缙一看朱棣铁青着脸,就知道自己有大麻烦了。

“朕不是一再说,让你修的是百家之书,可你收录的,怎么全是儒家经典?朕的话,你到底听进去了几何?”

朱棣越说越气,把目录册扔到了地上。解缙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心想:当朝皇帝和汉武大帝同样雄才大略,但思路却完全不一样啊。

汉武帝重用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朱棣却对解缙只收编儒家经典非常不满,清晰地展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大气魄。

朱棣并没有撤掉这位首席大学士的总裁职位,也算给足了他面子。却给他安排了一位顾问。解缙一听这个人的名字就知道大事不好:此人哪里是顾问,明显是监工嘛。

这位先生正是我们的老朋友姚广孝,江湖人称道衍大师。

所谓“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造过反,一起受过伤”,感情自然就不一样了。

姚广孝参与到编纂工作之中后,心高气傲的解缙也不敢造次了,大事小事都要向这个顾问请示。顾得上的要问,顾不上的也要问。姚广孝也不跟他假客气,把自己感兴趣的五行异术、奇门遁甲一类的书籍,通通录了进去。

朱棣还安排了王景等五人担任总裁,另外二十人担任副总裁,组成了一个无比豪华的编委会。而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进一步增加到二千一百六十九人,这些人不限于翰林院的知识分子,还包括了著名的僧人、道士、画家和乐师,等等,把三教九流的精英都召集在了一起。

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在众多编纂人员的辛苦努力下,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空前的百科全书,终于宣告完成。

它有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约三亿七千万字。相比之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图书不超过二十万字,也就是说,《永乐大典》相当于一千八百五十册当下常规图书的规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即使什么事都不做,三天看一本,全部看完都得十五年的时间。

可惜,当初解缙对这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朱棣的严格要求估计不准,自己的仕途从此也就产生了不小的变数。

朱棣把全中国这么多精英召集在一起,一干就是好几年,只是为了修一本书。在有些人看来,皇帝此举真是兴师动众,既浪费笔墨与纸张,又糟蹋粮食和蔬菜。但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们理解不了朱棣的深刻用意,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与“段位”跟永乐皇帝差得太远。

乱世用重典,盛世好修书。朱棣此举无疑向全中国表明:别看我刚刚登基,国家形势好得很,读书人更应该放心!但有明一代知识分子对朱棣修书并不看好,夹枪带棒地讽刺他转移视线,更有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将他与另一位修《太平御览》的宋太宗相提并论:

陆文裕深曰:宋太宗平列国所得裸将之士最多,无地以处之,于是设六馆修三大部书,命宋白等总之。三大部者,《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也。《御览》外又修《广记》五百卷。永乐靖难后,修《永乐大典》亦此意。余按,宋太宗诏诸儒编集故事一千卷,曰《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小说五百卷,曰《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曰《神药普救》。总赐名曰《大平御览》。若《册府元龟》一千卷,乃真宗编集也。文裕所考或未确乎?至靖难之举,不平之气遍于海宇,文皇借文墨以销垒块,此实系当日本意也。

赵光义的庙号同样是太宗,因有谋害哥哥赵匡胤的嫌疑,长期为读书人所不齿,就算修再多的书,也摆脱不了为自己转移视线的质疑。那么,朱棣又是如何做出回应的呢? W1k2vHO/4GAEp1DE5JysDZ7vc/epBk4GWj5VM9QBoNpdR+yAWipaZJKFT6xcvi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