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重建锦衣卫,保障皇室权威

朱棣对朝廷机构的改动,不仅仅是创设内阁。他还恢复了朱元璋后期取消的锦衣卫,并在制度上予以正式确立。

纵观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史,皇帝为了排除异己、监视百官,通常都会建立忠于自己的特务谍报机构。而这些组织中,往往都会有太监的身影。汉武帝设立“绣衣直指”,又称“绣衣御史”,负责搜集情报。三国时,曹魏设立“校事”,监察百官与吏民。北魏则设立有“候官”,来监视文武官员。武则天时期,为铲除异己,特别是打击李氏诸王及其支持者,特设了“内卫”。唐肃宗时的掌权太监李辅国,秘密组织了间谍机构“察事”。两宋时期,则有以太监为负责人的皇城司,直属皇帝领导。

但是,要说名气最大的特务机构,非明朝的锦衣卫莫属,一来,明朝距离今天更近,影视作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来,锦衣卫确实组织更为严密,行事更为专业,因而破坏作用往往也会更大一些。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为了更好地监督和管理朝中大臣,撤掉了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建立锦衣卫。锦衣卫的全称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是由拱卫司发展而来。起初不过是皇家的仪仗队和侍卫队,但后来的权力越来越大。

锦衣卫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两个:

一是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绝对听命于君主,刑部尚书也管不了他们。如此一来,朝中大臣只有被锦衣卫修理折磨的份,没有管理或弹劾他们的可能。

二是有司法权。可以进行侦查、逮捕和审判,有点类似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组织。锦衣卫从不对老百姓下手,只盯着朝廷官员。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都有自己的监狱,但锦衣卫的监狱无疑是最特殊也是最恐怖的,有个很拉风的专属名称——诏狱。里面关的,大都是皇帝亲自下诏捉拿的要犯。一个健康的人,一旦被抓进诏狱,注定是生不如死,只求速死。能活着出来的,肯定就有本钱吹牛了。

不过朱元璋时代,锦衣卫只存在了五年就被解散了。朱棣上台之后,下令恢复锦衣卫,并设立了南北镇抚司。

南镇抚司主要职责不过是仪仗与工匠,北镇抚司管的可就是刑法与诏狱了。让朝廷官员谈之色变的锦衣卫,通常指的就是北镇抚司。

在政权还很不稳定、反对势力相当强大之时,朱棣恢复锦衣卫,显然是希望它能成为帮助自己维护统治的得力助手。

锦衣卫的一把手称为指挥使,是正三品,其下还有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和镇抚使等高级职员。而永乐朝的首任指挥使,就是非常受朱棣欣赏,同时和朱高煦又有特殊交情的纪纲。

永乐朝初建,朝廷内外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纪纲也是毫不含糊,屡次在大江南北掀起打击风潮,对很多对朱棣不满的人进行了严厉惩处。在南北二京,许多官员提起纪纲的名字,真有谈虎色变的味道。除了纪纲,锦衣卫还有两个指挥,分别是刘江和袁刚。因为名字的发音比较接近,他们三人就被老百姓敬畏地称为“三纲”。这三位爷,可比三头猛虎吓人多了。如果他们抓住了谁的把柄,不把他整个半死,那“纲”字就得倒着写。

当然,朱棣无意于恐怖统治,在掌权初期重用纪纲,有些“乱世用重典”的意味。随着政权的巩固,他对锦衣卫的行为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约束,甚至规定,除非谋反大逆,审覆无异,否则罪犯在刑讯以取口供之前,都有五次覆奏之权 。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对纪纲一党进行了清洗,曾经威风一时的纪纲被处以凌迟之刑,全家男女老少被发配戍边。

不过,此后终明一朝,锦衣卫都一直存在,甚至成了这个王朝的一个标志。

锦衣卫的高官可以和朝廷大员一样着蟒服,而中下级军官则穿着醒目的飞鱼服,腰挎锋利的绣春刀,神出鬼没,遍地开花,堪称大明二百多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锦衣卫的成员都是正常人,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他们和太监联系在一起呢?

因为太监往往是他们的领导,而且到了后来,东厂建立之后,锦衣卫往往要受东厂的指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朱棣上台之后,各方面的布局与建设有条不紊,很快就稳定住了局势。那么,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他,还会有什么大动作呢? Faaimz6ykG0RFYQu+sGQNtiEvdP2uBF4jib9zn5VLJrX8qlalkFN2+6LTkJDPk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