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重视科考,让千家万户看到希望

耕读传家,是中国农业社会的光荣传统。耕作保证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读书则为炎黄子孙提供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对个人而言,读书固然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对其家人来说,读书则可以光耀门楣,甚至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对一个国家来讲,领导者的知识储备与眼光见识,往往决定了这个政权的走向与命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最好的载体,唯有爱书之人方能真切领悟。朱棣对读书人有着敬畏之心。

登基之后,朱棣不光创设了内阁制度,还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有人说,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以改变无数普通人的命运,甚至改变社会阶层组成和流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比那器物上的四大发明,可能更加伟大。科举让所有的参加者,不分民族、种族、家庭门第、社会背景,不分相貌差别、身材高低……都要经过同一种程序的选拔,都要接受同一种标准的考验,而且,也必须按照同一种规则来判定胜负、决定高下。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世祖大业元年(605)。杨广鉴于关陇门阀势力的强大,希望能在平民之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国家管理队伍之中。唐朝建立之后,也继承了这种制度。由于当时民间教育不发达,真正能在科举之中脱颖而出的寒门之后非常稀少,很多人也根本就不愿让孩子读书,反正读了也白读。能够中试者,多为世家子弟。

到了文化教育相当发达的北宋,朝政昌明,门第限制也被打破,科举兴盛一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考研一样,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三年才能有一回(唐朝每年都有)。有宋一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美谈,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影响力明显减弱。

元朝也曾经一度实行过科举,考试办法基本上照搬宋朝,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分开录取,类似今天的按户籍参加高考。这对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汉人和南人来说,当然很不公平,但有总比没有好。刘基就属于极少数幸运的汉人进士。

朱元璋建政之后,立即责令恢复科举,基本上沿用宋制,并在洪武三年(1370)八月进行了首次乡试。永乐朝的多数官员,均是在洪武、建文期间通过科举进入官员序列的。

尽管这个竞争规则本身也有不少问题,但拥有规则,显然要好于无序竞争。而规则本身,也可以不断完善。

科举考试的竞争极为残酷,能从中脱颖而出者,除了需要长年的埋头苦读之外,也需要或多或少的运气。但是,科举至少给上百万读书人,提供了不用参与造反就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有人甚至大胆设想,如果黄巢和洪秀全能中个秀才,他们就不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闹事了。

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六部尚书的儿子,也没有优先录取的特权。当然,这些高干子弟可能会通过捐官进入仕途,但只能在外围部门做一些闲职,而且还往往会被人看不起。这和隋、唐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科举只有进士科一门,规定子、卯、午、酉年秋季,在各地省城进行乡试,有秀才资历的人方能参加。考试于八月初九开始,每三天一场,共有三场。初场考经义两道及《四书》义一道,二场考论一道,三场考策一道。乡试的优胜者被称为举人,拥有参加次年二月在京城进行会试的资格。

朱棣占领南京的壬午年,本来是举行乡试的年份,但让靖难给耽误了。朱棣被迫在永乐元年,下令各地举行乡试,接着于永乐二年,在南京举行会试和殿试。同时,朝廷下令,继续维持丑、辰、未、戌年会试的传统,也就是说,永乐三年,再进行一轮乡试。大明的考生算是有福了。

永乐二年的会试,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按照传统,一般会试只录取二百来人,但这一次,朱棣一口气录取了四百七十二人,显然,他是充分考虑到靖难之役对人才的破坏作用。朱棣还下令,挑选其中最出色的二十八人,直接进入翰林院读书,重点培养。这些人于是有了个很厉害的称谓——二十八宿。

内阁学士的地位越来越高,非翰林不能入内阁,而要想进入翰林院,自然要在会试和殿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主考官员的垂青。

科举最大的优点和诱人之处,就是选拔制度的公正。更让人称道的是,科举固然对考生资格有种种限制,却没有对年龄的要求。范进中举的故事,总是会受到我们的嘲笑,但这毕竟是虚构的故事。在十六世纪初期,有个叫张璁的读书人,却用自己的经历,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也为科举的公正增加了一个注脚。

弘治十二年(1499),二十六岁的张璁首次参加会试,从此屡败屡战,或者叫屡战屡败也行,反正他一直考到了正德十五年(1520)。

此时,张璁已经到了抱孙子的年龄,坐在考场上,周围大都是比他小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可这一次,他偏偏还考中了,可以留在京城,在礼部打杂。

没有后台,没有路子,没有人脉,而且年龄一大把,谁会要他?答案是:规则要他。

各位如果知道张璁七年之后的岗位,恐怕就不淡定了。五十四岁时,他居然登上了大明首辅的高位,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璁的事例虽然极端了一点,但足以证明,真正有才华的读书人,在大明被埋没的可能性,恐怕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嘉靖时期的首辅严嵩,都出身于标准的下层家庭,但他俩位极人臣,而且是大明首辅中名气最大的两个。

没有科举制度,没有这种制度的(相对)公正性,两个送不起礼的寒门子弟,恐怕连个秀才都当不上吧?

至于被后世严重诟病的八股取士,也并非一无是处。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标准化的写作格式,可以避免因主考官的好恶而形成的印象分差异,体现出考试的公正性。一个连八股文都写不好、连乡试都过不了关的人,很难算得上人才。这样的人,如果愣要说自己聪明过人,那不是骗子又能是什么呢?如果偏要让考得差的人升得高,那才是可耻、可笑、可恶的事情。

朱棣并不像父亲一样看低读书人,他需要很多饱读诗书却不拘泥于书本的才子来为他分忧、帮他治国。当然,鉴于朱棣刚刚上台,政权并不稳固,因此还需要很多赳赳武夫来为他撑腰。 wGQw14eG4tpElwSbP7DuoyeG4uYYOC/YRtOjI/u+87GGpXCKDD3hukRpwbRRYFB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