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凤阳军训,为的是展翅高飞

洪武九年(1376)二月十六日,朱棣与两位皇兄一起离开了京城,前往中都凤阳。这时距朱棣新婚只有二十天——蜜月都没有度完,而且三人都不能带家属。

三百三十里的路程,今天走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但在朱棣那个时代,却要走上整整两天。江南已是春光明媚,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骑在马上,可以更多地领略沿途的美丽风景。

这是朱棣第一次离开家乡。十七岁的人,在今天不过是个孩子,对周遭的一切还充满好奇,但对于朱棣来说,他是已经结了婚的成年人,是大明帝国的皇子,是即将奔赴北平前线的燕王。路边的风景他早已不感兴趣,他操心的是自己的前程。

离开了表面上花团锦簇但情况复杂的京城,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可以在约束不是太严的环境下,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未尝不是件好事。

凤阳府所在的濠州,本来是个很不起眼的城市,只是因为朱元璋的关系,这里被定为中都凤阳府,一度成为与北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并列的城市。但就像一个中了千万大奖的农民,尽管可以穿上一身名牌,可气质还是无法改变,崇高的荣耀遮掩不了它真实战略地位的尴尬。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地球人都知道的凤阳花鼓词,其实是后人伪造出来挤对明朝皇帝的。处于淮河洪水多发地带的凤阳,十年有九年荒是古来有之,并不是朱重八带来的,恰恰相反,有了朱皇帝,凤阳在全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就把凤阳定为中都,并任命丞相李善长为营建城池的工程总指挥,从全国抽调将近九万工匠,还有几十万的军士、民夫和罪犯,加班加点工作。要知道元朝修治黄河也不过征调了十七万人,还搞得天怒人怨,间接引发了红巾军大起义。修建中都,难道不怕悲剧重现吗?

朱元璋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又不希望家乡亲贵的势力在朝中过于强大,威胁自己的几个皇子。因此在洪武八年(1375)决定停止工程,并打消了迁都凤阳的念头,但他对这里的感情,肯定是割不断的。

在明初,凤阳事实上扮演着南直隶首府的角色,它下辖十八个县和五个州,驻扎有八个卫所,保护着朱家祖坟和府城。

登上皇位后的朱棣,曾经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讲述过自己在凤阳时期的往事。他说:“朕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显然,朱元璋把儿子们放到这里,不是让他们游山玩水,不是让他们打着皇子的招牌享受生活的,而是要他们体验民生,学会与百姓相处,提高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中都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为了在不远的将来独立守边,为帮助自己对抗北元作准备。

朱棣兄弟跟随大明帝国最精锐的部队,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训练。他们学会了如何管理与协调步兵、骑兵与炮兵部队,如何组织部队行军、偷袭与撤退,如何利用天气及地形作掩护,如何鼓舞士气、稳定军心。他们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武器,更懂得了如何成为一个战士、一名将军、一位统帅。

朱棣的血管里,天生流着战士的血。他特别喜欢骑马,喜欢追求那种风驰电掣般的快意。他平时性情随和,喜怒不形于色,但只要跨上战马,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兴奋。这也许跟他传说中的蒙古血统有一定关系。

在操练中,身边的卫兵都吃够了朱棣的苦头,总是被他修理得狼狈不堪。当然,他知道是自己的身份让卫兵们多有顾忌,自己赢得也不过瘾。朱棣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真正的对手,让他打个痛快。

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能来呢,也许只有蒙古人才能给,也许……谁又能预知未来呢?

除了学习作战指挥,朱棣兄弟还要学习作战的后勤供应,如何有效运输粮草、救治伤员、筹措军费等。白天训练完毕之后,尽管相当疲劳,这位四殿下还总是要抽出时间,在灯下研读兵书,学习古人的智谋。

军事训练,并不是皇子生活的全部。

朱棣和他的几个兄弟,还经常微服走入农家,体察农民劳作的艰辛、认识淮河水势的无情。他们也理解了当时父亲为什么会出家,为什么要造反,领悟了父亲为什么能创造奇迹,实现从社会最底层到权力最高处的乾坤大挪移。

朱棣发现,自己骨子里是一个随性的人,喜欢大碗喝酒,喜欢和人高声说笑,也喜欢骑马出去兜风,不希望被约束。

有一次,朱棣一行人在骑马返回驻地途中,看到路上有几个小贩在摆摊卖水果,想买些来吃。手下的亲兵给朱棣提建议,干脆把这些水果抢了算了,反正也没人知道是燕王做的。

朱棣一听,立即把手伸向了怀中。

当然,那个年代的长官并不佩手枪,朱棣也并不想因这么大点事,就玩杀人立威的游戏,他掏出来的是银子。

朱棣告诉亲兵:“你过去买就是了。”

亲兵买来了水果,朱棣坐在路边和手下一起分享。他向大家讲述了朱元璋教育自己的话:“父皇曾告诉我,百姓财力俱困,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安养生息之而已。”

那个建议打劫的亲兵,可以说是无比羞愧,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从此,朱棣的部下更加约束自己,生怕受到这位皇子的处罚。

朱棣兄弟在凤阳读书、习武,远离了京城的是是非非,但是,无形的失落感又涌上了心头。

一是新婚妻子不在身边,他一年也回不了南京几次。徐氏不是他自由恋爱的情人(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个概念),却几乎具备了当时男人对好女人的一切要求。她温柔贤惠、举止得体、持家有方,又不干涉丈夫的公务。总不能在一起,年轻的朱棣真是相当舍不得。而且,徐王妃很快就有身孕了,他也不能陪在身边。

二是一出生就决定的命运,因为晚生了几年,本来亲如手足的兄弟,现在却有了严格的尊卑贵贱之别。朱棣永远也忘不了,朱标被册封为太子时,他们兄弟几个都要跪倒反复磕头的情景。他觉得,大哥固然值得依赖,但手足兄弟间要行这样的大礼,实在有些屈辱,还不如平民之家的兄弟,可以一起喝酒玩笑,那样惬意。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成婚两年后,朱棣和徐王妃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是他们爱的结晶,但朱棣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请示了父皇。朱元璋给孩子取名为朱高炽。

朱高炽仅比后来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小一岁。儿子的到来,让朱棣尝到了初为人父的喜悦,也更多了一份父亲的责任感,尽管他只有十九岁,按今天的观点,他自己完全就是个孩子。

即使不能马上去北平就藩,朱棣也已经开始作准备了。

他向表哥李文忠建议,对北平的城防和建筑进行维修,为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进驻作好准备。李文忠论辈分是朱棣的表哥,但其实只比朱元璋小十一岁,比朱棣大二十一岁。在当时,那可是一代人的年龄差距。

也许是将自己这个表弟的话太当回事了,李文忠这回可是撸起袖子真抓实干。他抽调了上万名士兵,对北平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北平在元朝时就是大都,是国家的首都,绕城墙一圈有五十七里,开有十一个城门,但城墙却是土墙。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占领大都后,将北城墙向南移了五里,去掉了光熙、肃清二门,避免它的气势压过南京的。

但北平城垣规模还是不小。仅在外层包砖,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四面城墙全部加高,在九个城门上,重新修整了垛口和箭孔,总之,考虑到和蒙古人打持久战的需要,一切都以最高的标准和最严格的要求进行。

由于朱棣要入住元朝皇宫,李文忠也将宫殿进行了全面翻修装饰,并依照大明制度,撤去帝王才能用的黄瓦,全部换成亲王用的绿瓦。

李文忠对工程质量相当满意,认为是自己的又一杰作。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辛勤工作,给大明王朝留下了深重的祸患,导致了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恐怕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后面会讲到。

朱元璋也一直在为皇子就藩作准备。洪武十年(1377)正月,老朱宣布,增加三个藩王——秦王、晋王和燕王朱棣的军队。燕王府原有燕山护卫军一千三百六十四人,再增加金吾左卫二千二百六十三人;两个哥哥的亲兵规模也都扩大了一倍以上。

洪武十一年(1378),二十一岁的秦王和二十岁的晋王接到圣旨,于五月初四从南京出发,前往各自的封国——西安和太原。

离开的人踌躇满志,没离开的人心情低落。对于朱棣来说,毕竟已经十九岁了,自己最佩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这个年龄已经统率唐军太原起义、攻打天下了,自己却还得在凤阳作简单的军事训练。

李世民在登基前是秦王,并且担任了尚书令,如今朱元璋把老二封为秦王,又把他放到西安,让其执掌重兵,难道真的不担心历史重演吗?

但是别忘了,朱元璋可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才一路打上皇帝宝座的,这和唐高祖李渊靠三个儿子打天下大不一样,他有这个信心,能够控制自己的皇子们。况且这个秦王和李世民相比,无论是天赋还是努力程度,都差了不止几十条街。

元顺帝逃到漠北之后,每当想到祖祖辈辈经营近百年的首都让前叫花子朱重八攻占了,心里那是说不出的痛。已经习惯了一线城市生活的北元贵族,很不适应在荒漠中单调无聊的生活,都一心想打回来。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报仇的机会的。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就带着复国未酬的深深怨恨,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其实他的正式庙号应该是元惠宗,顺帝是他死后,明太祖朱元璋封的。

朱元璋很“厚道”,为了表扬元惠宗当年不作任何抵抗,就从大都坚决逃走的明智行为,彰显这是顺应天命,就赠给了这位蒙古族君主一个“顺帝”的称号。顺帝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承皇位,是为元昭宗。

昭宗统治时期,除了北元的中央军之外,蒙古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可以分成三大部分:首先是由王保保(蒙古名为扩廓帖木儿,被其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的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一带,直接威胁太原和西安;其次是丞相纳哈出,手下有步骑兵二十余万,盘踞辽东,威胁长城沿线;最后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拥有十余万军队,控制着西南边陲云南。

在朱棣的两个哥哥就藩的这一年,元昭宗也去世了,益宗脱古思帖木儿继位。

大明立国之初,北元对明朝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来自北平一带,而主要是来自西北。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后,这个威胁也大大降低了。不过,让秦晋二王先行就藩,从顺序上讲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朱元璋也觉得老四还年轻,需要在凤阳历练,不用急着去北平。朱棣虽然失落,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就在这时,朝廷发生了一个大变故,有明三百年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并直接影响到了朱棣就藩的前景。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朱元璋以壮士断腕的无比勇气,铲除了自己亲自任命的丞相胡惟庸,连带处理了超过三万名同党,甚至干脆连丞相这一重要岗位都取消了,亲自领导六部的工作。朱元璋双管齐下,一边大杀权臣,铲除不稳定因素,一边抓皇子们的文化武功,其用意再明显不过了——让他们成为朱家王朝能力合格、素质过硬、身体健康的接班人。

朱元璋在南京搞大清洗的时候,朱棣还在凤阳习文练武。对于老爸的这次行动,他应该是相当震惊的,牵连进去的同党,仅处死的就上万人,如果这些人真要谋反,早点动手,朱元璋挡得住吗?皇帝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不过,既然杀了这么多异姓官员,那就势必要重用同姓皇族,特别是自己的几个亲生骨肉。

那么,朱棣等到好消息了吗? MYijbgwd5FvgwP2zTSKm3YuvTUdVrLgCeUMFQO6NO/9XFAeJSXh+a14RnnKmvY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