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舐犊情深,朱元璋最后的关怀

朱标的死,给大明王朝这个第一家庭也带来了厄运。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二十日,朱棣的二哥朱樉在西安归天,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朱元璋赐谥为秦愍王。“愍”是明显的贬义词,看来老二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死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十二日,又有噩耗传来。晋王朱棡薨,同样也只有四十岁。朱元璋平素比较偏爱老三和老四,数次安排他们出塞对蒙古人用兵,在藩国内筑城屯田,连冯胜、傅友德这样级别的将军,都要受他们节制,只有特别重大的军情才上报南京,平时都是他们直接处理。老三是朱元璋相当喜欢的孩子,葬礼极为隆重,赐谥为晋恭王,这与对待秦愍王的态度显然有很大区别。

朱元璋四十一岁时登上大宝,没想到两个儿子却都在四十岁时归天,此时自己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了,真正进入风烛残年。六年时间里,三个最年长的儿子相继去世,每接到一次丧报,都是对老头子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每参加一次祭奠,他的身心都要受到莫大的摧残。

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开始,晋王与燕王事实上已经取代了开国元老,成为北方边境军事指挥的核心将领,这也是朱元璋多年来不断努力想达成的效果。晋王一死,在世诸王中,燕王年龄最大,军事才华也无人能与之相比。这既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有相当的运气因素。朱元璋对朱棣的事情相当关心。四月初九,颁发敕书给老四:

闻烽火数警,此胡虏之诈。欲诱我师出,纵伏兵也。可西凉召都指挥庄德、张文杰二指挥,开平召刘真、宋晟二都督,辽东召武定侯郭英会兵一处。步军须十五万,布阵以待。武定侯与刘、宋翼于左,庄、张与指挥陈用翼于右,尔与代、辽、宁、谷五王居其中。彼此相护,首尾相救,无不胜矣。

四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又给朱棣发出一道敕令,提醒老四注意边备:

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诘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郭英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又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老皇帝自己恐怕也没想到,这居然是自己给老四的最后一道命令。

今天看来,这道文书真像是一封政治遗嘱,饱含深情,寄予厚望,把朱棣的位置抬得过高,基本上无视朱允炆的存在,不由得让人怀疑是后人编造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朱棣在诸王中的地位确实非常特殊,这也是事实。

五月初八,朱元璋病倒了。经过多年风雨,这位大半辈子与炮火亲密接触的开国皇帝,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这次很可能是真的不行了,必须对后事有所交代。

对于自己一生的对手蒙古人,朱元璋到死都有几分忌惮。对北方的防御,他依然非常重视。据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反复强调和强化朱棣在北部边塞事实上的领导地位。

在与左都督杨文的谈话中,朱元璋再一次表达了这种思想,他说:“兵法有言,有二心的大臣,不能长久跟随皇帝。心存疑虑的将军,不能让他们带兵迎敌。当大将的,不能不知道这些道理!我的四儿子燕王镇守北平。那里是中原门户,今天封你为总兵,派你到北平辅佐燕王,从北平都司、行都司以及燕、谷、宁三府护卫中,选练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驻扎。一切号令,都由燕王自己决定,你们听从就是了。大小军官,全部由燕王节制。你们一定不能有二心,不能对燕王的能力有所怀疑!”

对武定侯郭英,朱元璋则有这样的训示:“自从朕夺取天下以来,蒙古人长时间都躲得远远的。但俗话说萌蘖未殄,不可不防。现命你为总兵,都督刘真、宋晟为副职,通知辽王,以辽东都司及护卫各卫所步军,除守城马军之外,挑选精锐部队,统领随辽王驻扎到开平北边布防,选择险要地势安营,一切号令,你们都必须听燕王节制。”

如果这些史料属实,那就说明朱元璋确实对朱棣寄予了很大期望,但这种期望,并不是让他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而是看好祖国北大门,为大侄子朱允炆站好岗、放好哨。

朱元璋对朱棣,并不真正了解,对他的野心,其实也没有清晰的洞察。

朱元璋是当时世上最有权力的人,能决定无数人的生存与死亡,但他又是世上最孤独的人,除了马皇后,他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能够交心的知己。他作过无数个天才的设想、无数次英明的决断,但临死之前,却犯下了一个重大的错误。

曾经有一段著名的祖孙对话,如果是真实的,那说明朱元璋真的是老糊涂了,在某些方面,洞察力甚至不如自己文弱的孙子。

蓝玉、冯胜和傅友德死后,朱元璋感觉天下已定,没有人可以跟朱允炆叫板了,把江山交给这个文弱的孙子,也不会出多大乱子。于是在一次祖孙谈话中,他轻松愉快地告诉孙子:“我把镇守边关、防备北元的重任交给了你的诸位皇叔,边疆太平,将来你可以放心当皇帝了。”

看着朱元璋坦然的目光和自信的表情,朱允炆却在不停地思考,他没有祖父那么乐观,也不会盲从于这种乐观的情绪。

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理智。

想了一会儿,朱允炆平静地说:“蒙古人不守规矩,有诸位皇叔防御;如果诸位皇叔不守规矩,起兵为祸,将如何是好?”

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听到这话,居然一时没了主意。他问孙子:“那你看呢?”

朱允炆想了想,很自信地回答:“用仁德安抚他们,用礼数制约他们,如果不行就削夺他们的领地,如再不行就废掉他们的王爵,如果这一切都不能让他们守规矩,那……”

“那怎么着啊……”朱元璋听得高兴,想逗逗这个小孙子。

朱允炆猛地站起身来,握住拳头,斩钉截铁地说:“就举兵讨伐,将叛乱者消灭!”

说得真是有理、有力、有节,又有条不紊,朱元璋大喜:“是啊,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了。”老头心里八成美滋滋的:我孙子别看平时表现得过于文弱,还是很有主见的!我可以安心地走了。

可惜的是,能说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另一回事了。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一上战场就发挥不出来,朱允炆在爷爷面前可以夸夸其谈,真让他动手收拾亲叔叔,总觉得有心理负担:别让我背上骂名呀……

也许是受了皇孙这番话的影响,也许是自己醒悟,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四皇子的野心,开始有所觉察。他秘密召见了一个人,交代他要保护幼主,谨防有人谋反。

梅殷,字伯殷,是汝南侯梅思祖之侄,为人谦恭谨慎,武艺出众,而且很有谋略,朱元璋对他相当欣赏。洪武十一年(1378),梅殷娶了朱元璋的二女儿宁国公主,在十六位驸马中,朱元璋最器重梅殷。

梅殷赶到南京皇宫,跪倒在朱元璋的病榻前。老皇帝喘着粗气,用颤抖的声音告诉自己的宝贝女婿:“我……恐怕不行了……你是我最中意的驸马,忠于大明,诚实有信,我……我就把孙子托付给你了!”梅殷连忙磕头:“臣必当肝脑涂地,辅佐皇太孙!”朱元璋又把他叫到跟前,非常严肃地说:“允炆年幼,诸位藩王不得不防,特别是燕王……切不可放松警惕!”

梅殷眼含热泪,拼命地点头。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洪武大帝朱元璋告别了人间。作为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低微的一个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堪称野蛮生长,神奇蜕变,他在一个需要英雄的年代里成为英雄,缔造了自盛唐之后最为强盛的汉人王朝,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他不愿固守江南半壁江山,毅然北伐的勇气与决心、光复燕云的辉煌和荣耀,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世代颂扬。

他同情民生疾苦,痛恨官吏腐败,一改前元的“无为而治”,恢复和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用严刑峻法约束官员,注重典章制度的作用。至于严格实行海禁、压制商品经济、强化恐怖统治、否定两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等错误与弊端,其实没必要刻意放大,也不应由他一个人来负责。

朱棣之所以能有所建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站在了父皇的肩膀上。没有朱元璋,就没有朱棣,这是毫无疑问的。

朱元璋显然舍不得这个世界,舍不得皇太孙,也舍不得老四。他一生眼光敏锐,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死后一年,不可思议的悲剧就发生了。

这一切究竟是谁导致的呢? CtVy5cL4q+8GwGAJKVgqHW2qQJZdCncHtajxiDPfrnK8L162KqolKAP5DVTP8H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