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曰:“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所以历来有“观耳”“察耳”“望耳”“诊耳”等耳穴诊断专节载录。近年来,耳穴诊断已发展形成耳穴望诊、耳穴摸诊、耳穴触(压)诊、耳穴电测等诊断方法。
耳穴望诊是借充足的、单一方向的自然光线,用肉眼观察耳穴颜色、形态、丘疹、脱屑、脂溢及其范围、厚薄、界限、光泽和血管的走向、形态等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有关病症。
常见有红色、白色、灰色及中间白而边缘红等4种颜色变化,提示机体的功能性病变。
正常耳郭的形态是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窝及耳舟、耳轮、对耳轮呈均匀的自然隆起或凹陷。呈病理反应的耳郭形态较为奇特,常有结节状隆起、点状或圆形状凹陷或条索状隆凹并见等特征,多属于器质性病变。
正常耳郭皮肤是无丘疹的。如果皮肤表面有针尖样大小、数目不等的点状突起,色红、淡红、淡白或暗灰,则提示有患妇科、大小肠、肾脏、膀胱、心脏、肺、气管等方面急慢性疾病的可能。
正常耳郭没有或很少有皮屑,有了也很容易擦去。病理现象的耳郭则有白色糠皮样或鳞片状皮屑且不易擦去,属于皮肤病征象。有灰尘样或脂溢性皮屑且不易擦去,可能提示为内分泌功能紊乱。
正常走向的耳郭血管若出现扭曲或中断,呈圆形、半圆形、条索状扩张或充盈,有时如鼓槌状或海星状变化,则提示身体可能出现病变。若血管红色而有光泽者提示为急性炎症;暗红色无光泽者提示为瘀血阻滞;暗灰色无光泽者提示为慢性炎症;暗紫或青紫色者则提示可能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
耳穴摸诊是指操作者用拇指、食指二指指腹揉摸耳穴,辨别指下反应物的形状、范围、质地、是否移动、有无压痛、边缘是否整齐等,从而进行分析诊断。
1 对耳轮处,若摸到结节状、链珠状或条索状隆起,提示可能为脊椎病变。
2 上下颌点处,触摸到片状隆起、增厚而质软的阳性反应物,可能为牙周炎。
3 神经衰弱区,触摸到软骨增厚,又在脑干处触及条状软骨増生,提示可能有神经衰弱;在脑干相对的耳背触及软组织增厚质软者,可能为多梦;皮质下穴肥厚松软,而心穴、肾穴触感偏薄者,可能为失眠。
4 肩背穴,触及条片增厚者,多为肩背肌纤维炎。
5 肝穴,触摸到块状阳性反应物时,结合望诊与病史,可能是肝脏肿大。
6 肝穴,触摸到海绵状隆起者,可能是脂肪肝;胰胆区,触摸到片状隆起质硬者,可能是慢性胆囊炎。
耳穴触(压)诊是以顶端圆滑、硬度适中的工具,如火柴棒、弹簧探棒、牙签、按摩棒等,按照耳郭解剖部位,选用适当角度,用力均匀地触压探查,根据皮下是否有形态变化及患者是否有痛感等客观情况来综合分析、判断的诊疗方法。该法常为急性病变和各种疼痛的临床诊断、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提示既往史、疾病初期或已愈,此穴不作诊断、治疗依据。
提示疾病还在发生、发展或转化,此穴作为诊治的参考穴,是耳穴处方中的选配穴。
提示病灶所在,此穴作为分析定位、定经络、定性诊断之依据,是耳穴处方中的主穴。
压痕是指探棒头压迫穴位皮肤后留下的痕迹,根据压痕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1. 压痕红、痕迹浅、恢复平坦时间快者,常见于肝炎、胃炎、胆囊炎、阑尾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尿道痛等病症,属于急性、实证、热证、阳证 。
2. 压痕白、痕迹深、恢复平坦时间慢者,常见于缺血、水肿、过敏体质、肾虚腰痛、鼓膜内陷、耳鸣、耳聋等病症,属于慢性、虚证、寒证、阴证 。
1. 压痕周围连续者,称为“凹陷性水肿”,常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肾积水、肾虚腰痛、身体浮肿、牙周出血、月经过多等病症。
2. 压痕周围断续者,称“水波纹冲击感”,常见于冠心病、肺气肿、心律不齐、心悸、多梦、月经不调、糖尿病等病症。
耳穴电测法,是根据耳穴探测仪器电测耳穴时发出的音响速度快慢、音响强弱、音调高低以及患者是否有压痛感、刺痛感等来判断疾病。
一般按照音响和痛感程度分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三级。
音响速度慢,音响弱,音调低,频率低,不刺痛者,提示病变初期、痊愈或有既往史,此穴不作诊断依据。
音响速度慢,音响强,音调仍低,不改变频率,但有压痛者,提示病变正在发生、发展或转归中,此穴可作诊疗分析参考之用。
音响速度快,音响强,音调改变从低音到高音,且伴刺痛者,提示此处是病变部位所在,具有定位、定性、重点分析意义。
电测时的压力要均匀一致,以不出凹陷为度,在各穴停留的时间也要一致。在低凹处穴位电测时要沿垂直方向进行,否则易造成假阳性。同时,注意操作者的手不要直接捏着被测者的耳郭,以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