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学者一定要掌握这些拔罐的注意事项

我们都知道拔罐是生活中比较实用的保健方法之一,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拔罐也是有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不能忽视的拔罐注意事项,以保证拔罐安全操作。

做好拔罐前的准备

在拔罐之前先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这对防止意外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在进行拔罐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选择干净卫生的环境,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

2.若患者是在过饥、过饱、酒后,或十分疲劳的情况下,应调整饮食,休息后再拔罐。

3.认真检查罐具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弃之不用;根据患者所需拔罐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口径的罐具。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无骨骼、关节凹凸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掉罐。

4.患者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的体位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拔罐采用的体位一般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适用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侧卧位:适用于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俯伏坐位 及坐位:适用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不同体位选择不同罐具

体位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既要使患者感到舒适,又要充分暴露拔罐部位,便于操作。罐具数目和口径大小,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病患面积大小、年龄及皮肤的弹性等情况而定。如拔罐部位在背、腰、腹、胸、肩、臀、大腿,可用大号罐;如拔罐部位在小腿、上肢,可用中号或小号罐;如拔罐部位在手、足或小的关节,则应用小号罐。吸拔部位平坦、肌肉丰满、皮下脂肪较厚,可用大号罐;吸拔部位窄小、肌肉较薄、皮下脂肪少,可用小号罐。四肢末端的穴位如合谷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内关穴等,由于骨骼凸出,肌肉较少,建议使用抽气罐法,并在皮肤表面涂以少量油性介质,此法将更为便捷。

在合谷穴拔罐宜用小号罐。

在肌肉较薄处拔罐宜用小号罐。

找准穴位是关键

刺激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道。脏腑和穴位的联系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穴位可反映脏腑的病痛;从外通向内,脏腑可接受穴位的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穴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治疗的刺激点。

找准穴位,拔罐效果才显著

拔罐疗法对疾病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穴位发挥作用的,尤其是治疗脏腑疾病时,拔罐效果更加显著。比如在治疗胃病时,可选用足三里穴进行拔罐治疗,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的作用,根据“合治内腑”的理论,刺激足三里穴,可防治胃部病变。

有人认为拔罐就是“哪儿痛就拔哪儿”,其实这种情况只适用于软组织损伤类的疾病,对于这类疾病,也要选用最痛的点进行拔罐,治疗效果才明显,而这个最痛的点正是中医所说的“阿是穴”。阿是穴主要是治疗局部病痛。对于其他内科、妇科、儿科疾病来说,选准穴位,正确刺激,才能发挥拔罐疗法的最大作用。因此,在应用拔罐疗法时,找准穴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正确拔罐,防止烫伤

用火罐时,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量要适中,过多容易滴到皮肤上,发生烫伤;过少则火力不够,拔罐无力,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罐口靠近皮肤,所以点燃的棉球经过罐口时速度要快,以免罐口温度过高,从而烫伤皮肤。用贴棉法时,应注意防止燃烧的棉花脱落;用水罐法拔罐时,注意避免开水和蒸汽烫伤皮肤。

点燃的棉球宜快速经过罐口。

拔罐吸力以患者舒适为宜

拔罐的吸力与扣罐时机及速度、罐具的大小、罐内温度等因素有关。用火罐法或水罐法拔罐时,若罐内温度高,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能耐受为宜。

拔罐后谨防感染

拔罐后,正常皮肤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出现水疱等情况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若出现感染,可服用抗菌药物。拔罐后,罐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妥善保管。尤其对于竹罐,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不要暴晒。

拔罐的正常与异常反应

拔罐留下“罐斑”属正常

拔罐时,患者会感觉局部有牵拉、紧缩、发胀、温暖、透凉气、酸楚、舒适等反应,拔罐时部分患者的疼痛感逐渐减轻。当留罐一定时间或施用闪罐法、走罐法等手法后,皮肤颜色与形态会有所变化,形成“罐斑”,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红点、紫斑,甚至出现深红、紫黑、青斑、触之微痛等反应,皮肤的这些变化属正常治疗效应。若患者无明显不适,3~5 天后“罐斑”可自然消退,不需做任何处理。

拔罐的异常反应需提防

拔罐期间,如果患者感觉异常,有痛感或者烧灼感,应立即取下火罐,并检查患者有无烫伤。患者精神过度紧张,罐的吸力过大,罐具质量差,边缘不平滑或吸拔时间过长等,都有可能引起患者不适。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处理。

如果拔罐过程中,患者感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冒冷汗、胸闷、心慌、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逆、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甚至突然丧失意识,出现晕厥,这是晕罐的表现。当患者过度虚弱、疲劳、饥饿、有恐惧心理时,可能晕罐。这时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并抬高患者双脚。轻者喝些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掐按人中、合谷穴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为了避免拔罐异常反应的发生,拔罐前应注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拔罐的吸力要掌握好,不可过大,时间不要太久。拔罐过程中应及时询问患者感觉和注意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如有水疱、瘀斑、过度隆起等,应及时处理。对于过度饥饿、疲劳、紧张、饮酒的患者,尽量不要拔罐。

拔罐的时间和疗程安排

拔罐时间及疗程与拔罐的疗效密切相关。只有掌握正确的留罐时间,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留罐时间灵活把握

闪罐法、走罐法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痧块、瘀斑等为度;留罐法则因方法不同,要求待局部出现潮红、紫斑等反应时,一般留罐 5~10 分钟。使用大号罐留罐时间应稍短,使用小号罐则留罐时间应稍长。年轻力壮者可留罐时间长些,年老体弱者留罐时间要短。新病、轻症留罐时间宜短,旧病、重症留罐时间宜长。头、面、颈、肩、上肢留罐时间宜短,腰背、臀部、腹部、下肢留罐时间宜长。留罐的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拔罐方法,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随需而定。

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临床上一般不支持起疱疗法 。当拔罐过程中出现刺痒感,可能是要起疱,要及时起罐。

拔罐疗程有间隔

急性病(感冒、发热等)每天拔罐 1 次;病情重、疼痛剧烈者每天可拔罐 2~3 次(拔罐部位要改变)。慢性病每 3~5 天拔罐 1 次。特殊手法致瘀斑、痧块等应待其消退后再拔,一般 3~5 天拔罐 1 次,亦可交替选穴,每日 1 次。一般治疗 6~9 次为 1 个疗程,间隔 3~5 天,再进行第 2 个疗程。急性病治疗 2~3 次,慢性病治疗 2~3 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 a8xxw3jH7K8L1YqK5A/Jr7CVGyXYD9vlmMZa0PRcS1+tfXrkI7GVv1sOT5Y7Et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