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拔罐疗法,弄清病因再下手

常见的拔罐疗法有走罐法、闪罐法、留罐法、刮痧拔罐法、温灸拔罐法等。不同的拔罐疗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适用的疾病和部位,我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

走罐法

走罐亦称推罐,是指在罐具吸拔住皮肤后,再反复推移罐具,扩大拔罐面积的一种拔罐方法。走罐法兼有按摩作用,在临床中较为常用。拔罐前,先在罐口及走罐部位涂抹一些润滑剂,如液状石蜡、凡士林等,也可根据病情选用红花油、风油精、消炎止痛膏等,以便于滑动罐具,增强疗效。罐具吸拔住皮肤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推拉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沿身体长轴方向来回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推拉;肩部、腹部宜在应拔部位旋转推拉;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推拉至皮肤呈潮红、深红、起丹痧点,或者当患者有痛感时应及时停止。

走罐法适宜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肩膀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对于急性热病或体表有麻木感,肌肉僵硬有拘谨感,身体有沉重感,长期慢性疼痛等患者很有效。走罐部位多以后背正中,脊柱两侧,两侧胁肋下,大腿前、后侧等肌肉丰厚部位为主,可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伸筋止痛。拔罐时所用罐具的罐口必须十分光滑,防止玻璃缺口划伤皮肤。

罐具吸拔住皮肤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

闪罐法

闪罐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再拔再取,如此反复的一种拔罐方法。操作时,用镊子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然后立即将罐取下,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出紫痧点为宜。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另换罐继续操作。通过反复地拔罐、起罐,对机体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闪罐法主要适用于以风邪为主的疾患,如肌肤麻木、疼痛,皮肤瘙痒,肌肉萎缩,脏腑功能减退及各种过敏性皮炎等。脑卒中后遗症也可采用此法。闪罐法吸拔后在皮肤上不留瘀斑,故较适合于面部拔罐。皮肤不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也多用此法。

闪罐法所用的罐不宜过大。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拔罐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将罐吸拔住应拔部位后,让罐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根据所拔罐具数量不同,分为单罐法和多罐法两种。凡病变部位较小或压痛点为一点,可用单罐;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者,用多罐。一般留罐时间为 5~10 分钟,吸力强的可以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拔罐时,应适当缩短留罐时间。

留罐法可用于各种疾病,寒证,脏腑病,病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此方法。对其他如经络受邪(外邪)、气滞血瘀、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病症,也均有疗效。

病变部位较小的用单罐。

病变范围广泛的用多罐。

药罐法

药罐法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及罐具,也可与走罐法、按摩拔罐法等综合应用。操作时先将药物在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 10 分钟,然后用筷子将竹罐夹出,罐口朝下,甩去药液,迅速用折叠的湿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药液和降低罐口温度,然后趁罐内充满蒸汽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扣好后,手持竹罐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适用范围广,疗效好,具有拔罐与药治的双重效果,又因其有温热作用,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痛证。药罐法操作要求高,容易烫伤,操作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后才能使用。

一般不建议在家使用药罐法。

温灸拔罐法

温灸拔罐法指在留罐的同时,加用艾条温灸罐周,或者先拔罐再行灸法。本法兼拔罐和热疗双重作用,艾灸还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功效。此法适宜在寒冷季节进行,对患有虚寒、寒湿病症的人尤为适宜。

适合虚寒、寒湿比较重的人群。

按摩拔罐法

按摩拔罐法将按摩与拔罐相结合,两者可先后进行,两种疗法配合可提高疗效。在拔罐之前实施点按、按揉等手法,对于病情急、疼痛剧烈的病症以及软组织损伤、劳损等症效果明显。

拔罐加上按摩,效果更好。

刮痧拔罐法

刮痧拔罐法是指在施术部位涂润滑油,用水牛角刮痧板或汤勺等器具将皮肤刮红,或出现紫斑后再进行拔罐。若病变范围小,用走罐法和多罐受限制,则采用先刮痧再拔罐的方法可弥补这一不足。

先刮痧再拔罐。 LY3bZz5QLOi59ahFvBPaanQ+WTctfxzrwIsJnIVefyp4olDWYtZOyoy/Wzu6LG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