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卓讨伐战 |
![]() |
董卓重用提拔了士人之后,就自以为士大夫集团已经和他合作了。
董卓的愿望虽然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而且错得一塌糊涂。
东郡太守桥瑁早就看不惯董卓的倒行逆施了,于是他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地,号召各地诸侯起兵讨伐董卓。
战争不可避免,该来的总会来。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董卓讨伐战正式开始!
关东联军打出讨董的旗号,十几路诸侯组成的同盟军一时声势浩大。
参与讨董的主要有: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校尉曹操、行军司马张杨、破虏将军孙坚。
其中,孙坚属袁术这一路。当然,在这十几路诸侯中,有的人纯属是来凑热闹的。
关东联军主要指挥官是袁绍、袁术、孙坚、曹操、王匡。
董家军主要指挥官是董卓、吕布、胡轸、徐荣。
这就是交战双方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他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精英。
关东联军的头头脑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家族的影响力极大,所以一致推举他为“带头大哥”。就这样,袁绍当上了关东联军的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陈留籍的孝廉卫兹的资助下,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这就是“曹家军”的雏形,也是曹操的初始队伍。这支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此时曹操的麾下实在是将星云集,集中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而这些人后来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曹魏集团的名将。
看了关东联军主要首领的名单,像韩馥、刘岱、孔佃、张邈、袁绍等人都曾是被董卓提拔任命到外地去做官的,为何他们转眼就调转枪头来攻打董卓呢?
这说明中原士族从骨子里都看不起董卓,也不希望董卓这个外来户来京都掌控朝政,即使与他们分享权力也不行。当然,董卓不明白,无论他怎样拉拢士族,人家就是不会买他的账。
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董卓无论怎么与士族妥协,无论怎样给予他们高官厚禄,但这些人还是把他当成敌人来看待。
这一刻,董卓终于愤怒了!
董卓终于忍不住咆哮起来,他感觉被人耍了。
闻讯大怒的董卓,认为周毖、伍琼是韩馥、袁绍等人的同党,互相勾结起来造他的反,于是大手一挥把周、伍二人斩首示众,以除里应外合之忧患。
血祭完军旗后,董卓向众将发出了出发的命令。
董家军众将率领凉州铁骑镇守在洛阳外围的主要关隘和渡口,防备关东联军进攻京都。面对十余万关东联军,董卓不敢大意,他密切地注意着联军的动态。
董卓亲自坐镇洛阳部署军事,调兵遣将,继续加强对洛阳周边的防守。但当董卓看到崤山以东黄河流域的各地诸侯豪杰纷纷起兵讨伐自己时,他心中十分不安,害怕在洛阳继续待下去不得安宁。于是,没有安全感的董卓决定胁迫皇帝和百官把朝廷迁到长安。
为此,董卓召开了一个百官会议,讨论迁都长安之事。
董卓给出了迁都长安的理由:
一、关中富庶,崤、函险固,所以迁都长安可以让关东联军不敢轻举妄动。
二、汉高祖定都关中十一世后中兴,如今从光武帝又历经十一世,所以适宜复还长安。
董卓的这两条迁都长安的理由明显不足,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一一指出了其中的漏洞,但董卓一意孤行,并当场罢免了杨、黄二人。文武百官看见杨、黄被罢了官,也不敢再吭声了。
不过,董卓虽决定迁都长安,但也不想把繁华的洛阳留给关东联军。
董卓大驾西行迁都去长安的时候,便放了一把大火把京都洛阳烧了个精光,城内外火光百里不绝。
当然,趁火打劫也是免不了的。董卓命令部队把洛阳富豪们的家产全部没收,又以通敌的罪名把他们杀光,无辜而被杀死的人不可胜数。为了搜刮更多的财物,董卓又指使吕布当了一回“摸金校尉”,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恶狠狠地发了一笔死人财。——人之缺德以至于此!
与此同时,董卓又派部队火烧南北宫、帝皇宗庙和官府仓库以及市民房屋,整个洛阳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大火过后,繁华的京都洛阳满目疮痍,威严的皇宫也变成了一堆瓦砾。历经几百年时间精心修建的京都洛阳,在疯狂的烈火和野蛮的抢掠之下瞬间化为乌有,整个京都顿时轰然坍塌了,这也标志着东汉王朝倒塌了。
董卓又动用部队驱赶洛阳市民,强迫他们搬家到长安。一时之间,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市民在搬迁途中纷纷丧命,饿殍遍野无人哭!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灾很难避免,但人祸更加恐怖!
这场人祸,死伤了数十万百姓。
董卓火烧洛阳,凶残暴烈、倒行逆施的行为让曹操很愤怒,但更让曹操愤怒不已的是关东联军的不作为。作为关东联军首领的袁绍,看见董卓兵强马壮便心里有点虚,虽然他手握重兵,但还是不敢派军追击西逃的董卓。
曹操愤怒地对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分析道:“我们举义军是讨伐残暴,为国除害,如今各路义军都已会合,诸位还有什么疑虑的?如果董卓先前获知太行山东起兵的消息,依恃朝廷的威严和天子的圣威,占据洛阳一带的险要地方固守,然后遣兵东进就可以控制天下,尽管他的行动是不道义的,但对联军来说仍然是很大的忧患。如今,董卓焚烧宫殿,挟持天子西迁,天下惊恐,海内百姓不知依附何人,万民惶恐不知所归,这正是上天要灭亡董卓的契机。一战就能安定天下,机不可失!”
但是,曹操的话并没有打动袁绍,也没有打动其他各路诸侯,他们面面相觑,有的甚至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于是,曹操决定自己单干。
曹操带着自己的数千人马西进,准备攻占成皋县。曹操属于张邈帐下,张邈派部将卫兹带一部兵马协助曹操,权当作为他的后援军。
曹操的部队到达荥阳汴水时,与董家军的将领徐荣的部队相遇。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场激战就此拉开。
马嘶声、人喊声、刀枪声、拼杀声,双方杀得人仰马翻,人喊马嘶之声响彻汴水。
毕竟“双拳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群狼”,曹操的部队在双方厮杀中逐渐失利,伤亡惨重,而曹操在激战中也被流箭射中,连他的坐骑也牺牲了。
战败后的曹操,差不多把家底都输光了。
前有汴水,后有追兵,曹操叫苦不迭。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曹操的堂弟曹洪从自己的战马上跳下来,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推辞不受,问道:“没有了战马,你怎么办啊?”
曹洪说道:“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英雄人物啊!”
既然如此,曹操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骑着曹洪的战马慌忙逃命了。
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后,只得拼命撒开双脚紧跟在曹操身后跑。
当曹氏兄弟狼狈不堪地来到汴水边时,他们心中暗暗叫苦:没船,怎么过河啊?
此时,汴水水深流急,不能光脚涉水过河。于是,曹操只得又大叫一声:“苦也!”
曹洪扶曹操下马,脱去铠甲,深一脚浅一脚背着曹操渡河,最后总算得以连夜逃离险境。
徐荣看见曹操带着这么一点兵力却战斗力这么强悍,坚持了一天才被打败,误以为关东联军屯兵十万在酸枣而不宜去攻克酸枣大营,便不再乘胜去攻打关东联军了。徐荣得胜后,领兵返回大本营去邀功请赏了。
曹操挂彩回到酸枣大营,各路诸侯们却正领着十多万部队在大吃大喝,终日设宴聚会,不思进取。为此,曹操十分不满,但也不忘出谋划策,提出了新的作战计划:
一、袁绍率河内郡的军队到孟津;
二、酸枣的各路将领驻守成皋,控制敖仓,封锁
辕、太谷二关,占据所有险要之地;
三、后将军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进军丹水县和析县,挺进武关,威震三辅地区;
四、各路大军要筑墙、挖沟、聚粮,多设疑兵,迷惑敌方,避免与敌方直接交锋。
这绝对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计策,敖仓是当时联络关中和中原的重要粮道,只要控制了敖仓这个中枢纽带,就截断了董卓部队的军粮,平定天下未尝不可。
不过,袁绍、张邈等人还是没有采纳曹操的计策。
对于董家军,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评价说:“这种无谋的主帅,这种无纪律的军队,实在是不堪一击的。最多经过一两次战事,就平定了。”(《三国史话》)
其实,实际情况差不多也就是这样,西行的董家军一路烧杀掳掠,大多数战斗力根本不强。但若想歼灭董家军,前提是关东联军要同仇敌忾,共同去完成这项任务。
关东联军能做得到吗?当然做不到。
曹操望着这一群醉眼迷离的头头脑脑们,知道自己再提出什么好建议他们也是不会接受的,便不再理他们了。
“竖子不足与谋!”
曹操带着他的曹家军到扬州募兵,为自己的事业做下一步的准备去了。
自徐荣打败了曹操,董卓便意识到关东联军不过是徒有其表,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不可能团结一致对抗他的。
这时,绝对是一个消灭关东联军的好机会。
董卓明白,此时应该乘胜攻击,扩大战果。因为,只有先夺人声势,才能掌控战争的主动权。
于是,董卓使了一个诡计,先派一支疑兵到平阴县境内的黄河边上,大张声势地假装要从此渡河,暗中却派遣主力部队悄悄从洛阳北面的小平津渡口渡过黄河,绕到了河内太守王匡的部队背后。
这一刻,董卓的主力部队露出了獠牙,恶狠狠地揍了一顿王匡的部队。
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王匡的部队在河阳津北被董卓的主力部队打得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
行军作战,一剑封喉。董卓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就把王匡部队这只出头鸟打落在地,同时挫了一下关东联军的声势。
此时,关东联军内部暗流汹涌,大多数诸侯们早已经把刚起兵时的誓言抛到九霄云外了,各自谋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各怀私心,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谁都想坐享其成,甚至有人乘机吞并盟友做强自己。
曹操起初是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参加董卓讨伐战的,但他在战败后看清了关东联军那些人的真面目,只能失望地离开。
对于曹操的离开,不仅没有唤醒关东联军的各路诸侯们,而且他们中有人还火拼起来。其中,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积怨很深,于是刘岱借私仇杀死了桥瑁,让他的部下王肱兼任东郡太守。
曹操离开了,诸侯们火拼了,这也意味着关东联军的联盟关系破裂了。
在这次董卓讨伐战中,关东联军就没有什么战果吗?
有。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叫孙坚,他就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也是这次董卓讨伐战中的主角。
此时,孙坚三十五岁,年轻气盛,正是热血沸腾的年龄。孙坚与曹操同龄,同样是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参加董卓讨伐战的。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据传,孙坚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孙坚少年成名,在十七岁时就敢单挑海盗群,并设计斩杀海盗首领的首级后安全返回。
孙坚在起兵呼应讨伐董卓不久后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逼荆州刺史王睿吞金自杀;另一件是设计诱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孙坚斩了南阳太守张咨后,把南阳变成了自己的粮草大营。
孙坚率兵来到鲁阳,与后将军袁术会师。因此,孙坚属袁术这一路。
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于是,孙坚就在鲁阳一带休整部队,厉兵秣马,摩拳擦掌,准备进军洛阳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天,孙坚部队在鲁阳稍事休整后准备进军讨伐董卓。
出发前,孙坚派长史公仇称带兵回州郡督促军粮,为此在鲁阳城东门外设帐为公仇称饯行。此时,恰好董卓派胡轸带领数万精兵赴鲁阳迎战孙坚。
乍听到这个消息,孙坚部属吓得脸无颜色,感觉空气都顿时凝固了。
是迎战还是逃跑?这是一个问题。
迎战呢,身边就这几个人,都不够人家数万精兵塞牙缝,迎战就是死路一条;逃跑呢,跑不了几步就会被人家追上砍死,逃跑也是死路一条。
是生还是死?这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孙坚马上给出了答案:选择生。
既然选择生,那有什么好的活法呢?
于是,孙坚使了一个诡计——大摆“空城计”。
孙坚令部队整顿阵容,众人不得轻举妄动,违者斩首。然后,孙坚与部属谈笑自若饮酒,等敌人的骑兵越来越多,快要到自己身旁时才慢吞吞起身离席,带领身边士兵大摇大摆地进入城内。
胡轸望见孙坚兵马整齐、纪律严明,以为孙坚是故意诱敌深入,不敢乘机攻击,只得撤兵离去。
孙坚这一招玩得真漂亮,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见,孙坚能从草根到名将,其胆略和才能是无法想象的。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孙坚移屯梁东准备进军洛阳。不料,被董卓大将徐荣包围,寡不敌众,孙坚部队溃败,情状狼狈。
打了败仗后的孙坚并没有心灰意冷,他一边收集残兵败将进占阳人城,一边招兵买马准备伺机再战。
董卓知道,关东联军里只有孙坚是一块硬骨头,如果把孙坚彻底打败,就可以震慑关东联军且让其他人吓破胆,这样其余的关东军就不足为虑了。
在孙坚前脚刚攻占阳人城时,董卓后脚就赶紧派胡轸带领五千精兵去攻打阳人城,想让他永远翻不过身来。
这次偷袭行动的正指挥官是胡轸,副指挥官是吕布。但董卓不知道,胡轸和吕布早已经矛盾重重,谁也看谁不顺眼。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偷袭不成功,反而胡轸部队全军溃败,还搭上了部下都督华雄的性命。
阳人城一役,孙坚大获全胜,不仅出了一口恶气,还报了前仇。
于是,孙坚声名鹊起,威望更著。不过,有小人却乘机挑拨后将军袁术,让其不给孙坚发放军粮,免得以后又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
袁术听了这番话,就真的不给孙坚部队发放军粮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部队的命根子。
没粮了,自然就没饭吃;没饭吃,自然就要饿肚子,而空着肚子自然都没有力气拿起武器来战斗。
孙坚听说袁术断了部队的军粮,当夜就骑快马狂奔一百多里来到驻地鲁阳拜见袁术。
孙坚说道:“我之所以如此不顾地讨伐董卓,上为国家讨伐逆贼,下为将军报家门私仇。我孙坚与董卓并没有什么仇恨,而您却听信小人拨弄之言,对我起怀疑之心。如今,我大功即将告成,然而军粮却供应不上。这形势跟吴起、乐毅功败垂成完全是一样的。请将军明察深思,早做决断。”
袁术听了孙坚这番话,觉得对不起浴血奋战的孙坚,当即给孙坚的部队调发了军粮。
董卓听说孙坚部队又有了军粮,知道孙坚又要拿起武器和他作战了。董卓也忌惮孙坚勇武威猛,打仗不怕死,但现在知道孙坚和袁术有嫌隙,觉得有机可乘,便派部将李傕前去劝降。
李傕来到孙坚营中,开门见山表达了董卓的意思,希望与孙坚强强联合,结为秦晋之好。同时,许诺孙坚可以开列出要担任刺史、郡守的家族子弟的名单,并答应上奏皇帝保举任用他们去当地方的一把手。
李傕认为,在如此让绝大多数人无法拒绝的利诱面前,草根出身的孙坚听了这话准会高兴得满口答应。
不过,李傕想错了,因为他太不了解孙坚的为人了。
孙坚不屑一顾,义正辞严地说:“董卓大逆不道,荡覆王室,残害天下万民,如今我不诛他的三族,斩首示众全国,死也不瞑目。难道我还要与这样的祸首结亲吗?”
李傕听了孙坚的话,知道劝降之策泡汤了,便灰溜溜地走了。
大丈夫者,为国为民,替天行道。
当天道无常且万民命贱如草时,谁人敢为天下先呢?
孙坚勇敢地站了出来,单枪匹马地去挑战董卓。
关东联军会盟时虽然有十几路兵马,但此时只有孙坚这路兵马还在坚持讨伐董卓,可谓孤军作战了。
孙坚又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再次进兵太谷关。
孙坚部队一直挺进到距离洛阳九十里的地方,准备收复京都。
董卓见孙坚竟敢上门来挑战,不禁怒火冲天,于是亲自率兵出战。
交战结果,董卓遭到孙坚重创,大败而走。
董卓在逃跑的过程中留下吕布作掩护,认为吕布能挡住孙坚。
当有勇无谋的吕布碰上有勇有谋的孙坚,结果可想而知:吕布不敌,败走。
孙坚打败吕布,顺利地进入京都洛阳。
此时,京都洛阳满目疮痍,令人泪下。
作为东汉王朝精心修建数百年的繁华京都,现在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剩下,数百里没有一点烟火气,静得让人感到可怕。映入眼帘的,只有暴露在坟穴外的白骨,皇家宗庙里残破的列祖列宗牌位,以及整个洛阳城的断壁残垣。
这一切都是董卓的罪状。
孙坚见此惨状,潸然泪下。
京都如此破烂了,孙坚也无能为力修复整个洛阳。他命令部队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汉朝的列祖列宗,尽力修复皇陵,将暴露在坟穴外的白骨放回墓穴,将被挖掘的坟墓重新填好。
在孙坚做完了这一切后,他意外地得到了一件珍贵的礼物——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让多少想称王称帝的人垂涎不已啊!
随后,孙坚引军离开洛阳,再次驻扎鲁阳,待时而动。
在董卓讨伐战中,孙坚部队是关东联军中唯一一支数次正面交锋且战胜董卓部队的。但是,由于关东联军的不作为,孙坚孤军奋战也没办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不过,被孙坚带走的那块东汉王朝的传国玉玺,在不久的将来引发了很多事情,为那个纷乱的时代增添了很多传奇的色彩。
到此时,董卓讨伐战就告一段落了。但在这次讨伐战中,关东联军的各部诸侯们大多结下了仇怨,由同盟转为对手,许多人成为割据地方的军阀,开启了三国时代战乱不止、弱肉强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