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妈妈心里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样样通,不如一样精!

——蔡志忠

曾经一则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考试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朋友(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

很多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就像有一首歌里的歌词:“别人家的小孩,全世界第一可爱,打赢一个,无数个又出来……”

在蔡志忠看来,这种比较也是引发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候:每当刷微信朋友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弹钢琴、下围棋、秀书法、展示画作时,再看看自己正在疯跑傻玩的娃,心里激起一阵莫名的紧张,恨不得将熊孩子马上拉过来臭骂一顿。

网络的迅速发展方便了沟通,父母能很方便地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而且,看到朋友的孩子4岁就可以熟背唐诗300首,就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将古诗文都背透;看到同事的孩子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就开始天天逼着自己的孩子在钢琴面前练上3小时;看到邻居家小孩考了第一名,就对自家考了第三名的孩子冷言相向……总之一切都要比别人好,比别人优秀,生怕孩子落后于别人!

“你看看人家前三名的成绩”“你看看人家画的作品”“你再听听人家的主持”……

人家,人家,总是人家,家长就是盲目地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在《中国青年报》做出的一份关于父母焦虑的原因调查问卷中,67%的受访者归因于攀比心理重。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掉入攀比的旋涡中,无法自拔。

几年前,我曾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每天上班都会经过一所小学,总能看到校门口不远处的空地上或者人行道上,三四个年龄相仿的中年女人各自凑成两圈,在热烈讨论着什么。

“是在搞传销吗?”最初,我的心里一直犯嘀咕。

有几次,从她们身边经过时,总能听到“某某孩子”“考级”“辅导班”之类的字眼。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些人是旁边学校的孩子家长,而且清一色都是妈妈。每次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妈妈们便凑在一起,不停地说着别人家的“牛娃”还有自家的“熊孩子”:谁家的孩子钢琴过了八级,谁家的孩子英语考过了KET、PET,谁家的孩子被早培班录取了,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谁家的孩子获得了什么大奖……而自家的娃一看书就犯困,一写作文就头大,一练琴家里就开始吵架……简直就是罄竹难书,一无是处!

有一天早上,我又路过这所学校,学校大门紧闭,早就过了入校时间。在距离校门三四百米的地方,一位妈妈和儿子僵持不下,妈妈冲着男孩旁若无人地喊着:“你知道你多大了吗?你都已经10岁了!你看看谁谁谁,有像你这样的吗……”而那个孩子背着书包,一声不吭,任凭劈头盖脸地责备。他低着头,抬抬起眼睛盯着妈妈,那眼神里分明是不服、不屑、愤怒,仿佛随时准备揭竿而起的斗士,而妈妈的声音里满是着急和委屈。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不禁感到一阵阵寒冷,好像那个深秋早上的寒风刮进了心里……

可是,别人家的孩子又能怎么样呢?我们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而背后的苦楚又有谁知道?

我小时候,我妈嘴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是她同事的女儿,大我1岁,文文静静,学习成绩不是一般的好,回回都考年级第一,中考时从一个普通的中学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不仅如此,在我妈的口中,这个小姐姐就是天使一般的存在,学习好不说,生活上也是标杆——她从不挑食,更不挑衣服,妈妈做什么饭就吃什么饭,给买什么衣服就穿什么……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我小时候,这个小姐姐就像是启明星一样,熠熠生辉又遥不可及。我还被多次安排着去向人家“取经”。

高考时,这个小姐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在所有人看来,她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航空航天业的专家。从此,前程似锦,人生无忧……

然而,人生的故事往往不按照剧本来上演。几年之后,剧情发生了惊天大反转——

小姐姐的妈妈开始跟朋友、同事抱怨:女儿上了大学后变了,一向朴素勤俭的她开始疯狂地买衣服、化妆品,很多衣服连标签都没拆就淘汰给了妈妈。生活费一个月比一个月高,对于工薪阶层的父母来说,压力实在不小。

后来,小姐姐大学毕业后,学校保送研究生,但她坚决不上,说是不愿再学以前的专业,而是毅然决然地和同学来了北京,说是要考北京的研究生。

再后来,听说小姐姐没有考上研究生,工作也没有着落。眼看到了结婚的年龄,也全然没有任何消息,她的妈妈急得天天睡不着觉。

从那之后,很少听到她的音信。她那原本性格泼辣、爱说爱笑的妈妈变得沉默寡言,信了教,见到熟人朋友也远远地躲开,绕着走。大家猜她是怕别人问起曾经光彩耀眼的女儿。

前几年,我回老家远远地见过那位阿姨,她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用帽子和纱巾把自己围裹得严严实实,原本丰满的体态变得消瘦。我很想上前打个招呼,但想了想,还是闭上了已经张开的嘴……

别让孩子背着光,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

蔡志忠说,不要拿自己跟世界上任何人相比,如果你把自己和别人比较,那是对自己的侮辱。自己孩子也好,别人家的孩子也好,都被迫置入家长们的比较行列,而孩子的“自我”却被忽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比较应该只发生在他自身成长的变化,而不是与别人家的孩子论短长。 vCqGj0htmp021Jj6AcJODR6tF+sdVBkVxx77rw94HBlGyYX5x7lmBOes2s4wlp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