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无论我功课好不好,我妈都爱我”

自从女儿上了学,一种莫名的焦虑就开始在我的体内蔓延,并且越发严重。

我曾经一直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我和先生都是从小很要强的孩子,学习上从来没有让家长操过心。我们也一直坚信,我们的孩子会跟我们一样,毫无疑问地自带驱动。

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你认为理所应当的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我有个朋友,夫妻俩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儿子即将参加高考,成绩还可以,但因为爱打游戏并不稳定。有一天闲聊中朋友无奈地说,如果儿子考不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恐怕孩子的妈妈最先接受不了。

“时间紧,任务重。”这是女儿上一年级时,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至今被朋友和同事称为笑谈。可这却是我当时最为真切的感受。

那段时间,我感觉心里像被装上了一个倒计时的钟表,每天早上从睁开眼的那一刻,便开始嘀嗒嘀嗒地启动了。下班回家见到孩子,秒变监工,先在脑中扫描一圈今天的学习任务,随即像上了发条一样,开始执行各种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partner(拍档)配合得好,那么母慈子孝,家里充满了温馨祥和。

但更多时候,在程序执行的过程中,你的partner会生出各种无法理解、无法想象而且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考验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与耐心,就会导致程序延迟,死机,甚至系统崩溃!

如此的情景,想必辅导过孩子做作业的家长都不会陌生。

毫不夸张地说,“焦虑”已经渗透到中国大部分家庭。

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学区房,课外培训班,是否该出国留学,等等,每一个话题都能让焦虑感爆棚。在中国,新中产阶级家长内心深处有着巨大的不安全感。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接力,向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跃迁,为此不惜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各种才艺,让孩子有更大的机会进名校。

在这场竞赛中,父母不惜牺牲绝大部分的个人时间,同时负担起昂贵的学费和课外补习、兴趣班、游学的费用,以及为孩子将来出国做准备。

几年前,我曾经偶然被拉进一个家长群,里面会聚了几百位帝都“鸡娃”的家长,每天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早培”“六小强”“剑桥CAE”、IMO……还有家长真的在问:“我家孩子4岁了,英语词汇量1200个够不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恐怕会以为这些都是新闻媒体放大的极端个例,怎么可能有如此夸张的家长?

每天被这样的信息裹挟着,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莫名地紧张,就像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旋涡,还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如果不拼命地扑腾,就会喘不过气来。

几天之后,我果断退群。

再待下去,恐怕精神和身体都要出问题。

在这种时不时令人呼吸急促的环境里,我不止一次地想要逃离。

但逃避不是办法,我想要找到答案——

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一天。那是2019年的4月,恰逢世界读书日,蔡志忠从杭州来到北京,在前门大街的PAGE ONE书店,出席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漫画孙子兵法》英文版的新书发布会,之后接受了我的专访。

那次的专访本想从文化的方向解读“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影响西方”,但没想到的是,我们的访谈却阴差阳错地在家庭教育领域碰撞出了火花。

那天,我按照事先约好的时间来到了蔡志忠老师下榻的酒店。

一进门,发现桌子上摆着三幅小画。蔡老师说,今天他要接受三家媒体的专访,这是他刚刚画的,准备送给采访他的记者朋友。因为我是第一个,所以让我先挑一幅。

我仔细端详着桌上摆着的三幅小画,它们风格迥异,却同样精致细腻。我一眼看中的是一幅有着如莲般微笑的观音,寥寥几笔却让人心中平静安详。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选这幅,而是选了一幅坐在椅子上的蓝色小猫,它在说:“妙。”

“我很喜欢这幅观音,但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猫,所以我选这张猫吧,送给女儿。”

蔡老师笑着说:“我也很喜欢画猫,如果让我变成一种动物,我一定会选择猫。”

“为什么呢?”我不解其意。

“对猫而言,你爱它、疼它,它会说‘妙’,打它、骂它,它也会说‘妙’。‘妙!妙!妙!’是它处事的万妙绝招。妙言妙语总是无往不利。”蔡老师说着,拿起笔来,“你女儿几岁了?我来为她写句话。”

说着,他在画作左上角的空白处写下“无论我功课好或不好,我妈都爱我”。

我不由得会心一笑。

蔡老师随后跟我聊起了他的女儿,以及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纪伯伦在他的《先知》中表达了这层意思: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的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我的女儿两三岁时,我就告诉她:你是我的女儿,我是你的爸爸,不可选择。就算你犯100万次错误,也不会改变我是你父亲的事实。就算你考100次0分,我也依然爱你。无论你遭遇什么样的麻烦,请你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一定是全球70亿人中最愿意帮助你的人。”

4月的北京,阳光充足而明媚,透过窗子照进房间,洒在我的身上,我感到一阵阵暖流不断涌向全身。

那天我们聊了两个半小时依然意犹未尽,要不是因为蔡老师有其他的行程安排,恐怕还会继续。

临别前,蔡老师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

“我们自己的小孩,如果我们自己不挺,期待将来谁来挺?我们自己不支持,期待将来谁来支持?我们自己不理解,期待将来谁来理解?我们自己不爱,期待将来谁来爱?”

这些话就像一颗催泪弹,让我的眼泪瞬间决堤……

回到报社,我不敢有片刻耽搁,打开电脑,如有神助般完成了这篇《蔡志忠: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44+WkXlQy23OhL9QT1JQPAG8DinPswbHnQCIrOO0PDDqwEe08cSB2R/+qW5ZTM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