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许多父母是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我这么爱你,你怎么可以不按照我所期望的那样做?

——蔡志忠

蔡志忠说自己跟庄子最像,《庄子》中有一则寓言: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讲的是从前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国国君很喜欢它,认为是神鸟,让人驾车把它迎进宗庙里并向它献酒,演奏《九韶》作为宴会音乐,安排牛、羊、猪三牲备齐的筵席给它吃。海鸟却头晕目眩,忧愁悲伤,不吃一片肉不喝一口酒,过了三天就死了。

这是用养护自己的方式来喂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啊!

养鸟就要用鸟的方式,养人就要用人的方式,人和鸟不同,人和人也存在差异。

不仅仅是家长对待孩子,就算是对亲人,对朋友,对爱人,我们也常常犯相同的错误。

自己明明付出了不少,对方却还一万个不领情。于是单方面陷入了悲情的自我感动,仿佛还有一肚子倒不完的苦水。

都是自以为是惹的祸。

蔡老师说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一个朋友的真实经历:

我有个朋友叫小雅,性格独立,敢想敢干敢拼。在大家看来,她的优秀跟她的高知家庭有很大关系。

“才不是!”小雅说自己的童年更像是一部恐怖片,“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他们甚至不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只想把我打造成他们理想中的孩子——刻苦、刻板、按部就班,就像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一样。我无须喜欢什么,只要一门心思学习就好。”

小雅的性格更像个男孩,她爱冒险,很会玩,有主意和想法。而她的妈妈却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女性,她希望女儿考大学去读图书馆专业,毕业后安安静静地做个图书管理员,或者去女子大学读书,以后去妇联这样的单位工作。这对于一个天生向往自由、不拘一格的女孩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的人生。

“我是一只鸟,我爸妈却非要让我去河里游……”

“从小我的一言一行,父母都要控制。但是他们不让我干的,我一样也没少干,只是不告诉他们罢了。渐渐地,我关上了与父母之间的那扇门。”

“他们总要干涉我的生活,难道孩子的意愿就这么不被家长当回事吗?”

她告诫为人父母的我:“要把孩子当成有人生自由的人,不能是囚犯。父母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心,那么改变的就只能是他们和孩子的距离。”

“爱”是易碎品,用力过猛容易酿成悲剧。

无论是哪一种爱,千万不要用一句“都是为你好”来做借口。在拼命付出之前,考虑对方的感受才是当务之急。

蔡志忠说,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制孩子。这样做,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出现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诸多问题。

在蔡志忠看来,生命是孩子自己的,他成为什么样子都应该由他 们自己负责。

导演陈慧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就有了牺牲奉献的心情,她很容易就变成会对别人情绪勒索的那个人: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拿一些东西来回报我呢?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个体,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说,我们要当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并没有。”

“一个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在于爸爸妈妈本身——你有没有观察人的能力,你有没有看到你小孩的本质是什么。可是我觉得很可惜的事情是,这些爸爸妈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在蔡志忠看来,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只能服从。如果父母深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就容易搬出父母的权威去压迫小孩,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很少有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强调权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无论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全部包办又总是挑剔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结果不是导致孩子丧失独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识,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竖了一道墙。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局。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陈慧翎的爸爸是蓝领工人,妈妈是家庭主妇,他们都非常地开明。之所以开明,有可能是他们无能为力。她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就是——“放牛吃草”(放养式教育)。她很喜欢看漫画、看电视,爸爸妈妈从来不会阻拦她去看,她也因此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其实,绝大部分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对孩子的“爱”用力过猛,就只会和孩子距离越来越远。不要以爱为名,把自己和孩子困在“成绩至上”的牢笼里。父母要做的是不断调整和改变爱的方式,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好的状态是相互成就。

从古至今,大概没有哪一代父母像今天的父母一样如此焦虑。从教育理念、育儿方法到亲子关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孩子们每天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时间被家长填满,却失去了自己的目标。

孩子因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就属于父母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经》里的表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既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那么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顺从都是理所应当的,更别提打骂、责罚了。

与此同时,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恐怕也是别的国家没法比的,生活上节衣缩食,却不惜重金给孩子报价格高昂的辅导班,牺牲所有的休息时间给孩子“陪伴”,孩子成年了还要帮他们找工作、相亲、买房子、带孩子……

但是这种无底线的付出似乎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也常常令人生畏:学习上要超过其他孩子,为父母“争面子”;工作上要替父母完成没有实现的梦想;就连找对象也不能比别人家的差……

“我为你牺牲这么多,你就该听我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基于这种逻辑,孩子就要去家长为他选的学校,下课了就去参加家长为他选的课外班,他应该听从家长的建议选择“有前途”的专业……

许多的矛盾与不幸就从这里开始了。以爱的名义包办一切,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内在动力和负责任的能力。以爱的名义如影随形,就剥夺了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在父母的聚焦中喘不过气来。这种内心的压抑与痛苦不仅是一种悲哀,也产生了怨恨和疏离,伤害了亲子关系。

孩子借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不属于我们,而属于他们自己,属于这个世界。为人父母的责任不是借由孩子让自己脸面有光,而是帮助他们完善自我,学习选择,学习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任,甚至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权利。

“因爱之名,因父之名,太多的父母打着这个旗号伤害了孩子。”蔡志忠不止一次说过,“做父母的从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父母们什么时候才能清醒一下?”

抱得太紧的爱,就是另一种伤害。

蔡志忠说:“许多父母是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我这么爱你,你怎么可以不按照我所期望的那样做?如今有太多父母犯了这样的错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一旦孩子违逆自己的意愿,就拿这个来压制孩子!他们一心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并不关心孩子这么做是不是快乐,或者到底适不适合走他们希望孩子走的那条路。所以,帮助孩子不仅是帮助他们激活认识外在世界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 2vBIuNJsXqKN6EIpNNwdWxIy3wdOulPffxej1+3ABVc70jx9LCeUWzs9qNWDHU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