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

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讲解】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故事】

黄忠以逸待劳占领定军山

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岖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察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

“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的时候,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

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面的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几次苦苦地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

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

曹玮用计挫敌士气

一年,西夏的军队屡次骚扰北宋的西北边境,百姓不得安宁。皇帝召见大将曹玮,命他率部前往平定。

曹玮带兵直驱西北边疆。西夏的军队一见“曹”字旗帜,便知常胜将军曹玮军到,稍一交锋便溃逃了。

曹玮心想:“我军一到,他们便逃。我军一走,他们又来骚扰,如此进进退退总不是办法。只有把他们引出来,彻底消灭方能解除后患。”

第二天,曹军赶着敌人撇下的牛羊,抬着缴获的战利品,散散漫漫地往回走。

西夏军统帅听探子飞报:曹军贪图战利品,部队毫无纪律,一片混乱。西夏军觉得这是战胜敌方的机会,便率军回马撵上宋军交战。

曹玮部队拖拖拉拉地走到一个地势很有利的山口,即摆阵迎战。

过了半天,远处飞马骤驰,尘土遮天,西夏军队赶来了。曹玮笑笑,即派人到西夏军队那边传言说:“贵军远道而来,将士十分疲乏,我们不想趁人之危而作战,先请你们休息一下,待会再决胜负。”西夏统帅一听,认为对自己有利,便同意了。

过了一会儿,曹玮认为时机已到,又派人过去通知:“休息好了,开始吧!”

当即,山谷中战鼓震天,双方人马好一番厮杀。没多久,西夏军队就被打得尸横山野,死伤大半。

曹玮的幕僚觉得奇怪,堪称慓悍骁勇的西夏军怎么没经好好交战就落花流水了呢?

便问将军。曹玮说:“匹夫之勇在战场上是不行的,要动脑子。昨天我们双方一交战,他们就逃,其实这是为了保存实力,不与我主力硬拼。为了彻底解决他们,我便以贪图战利品的幌子迷惑他们,装作军纪涣散的样子引他们上钩。不出我所料,他们果真上了当,100多里路追来,肯定相当疲劳;而我们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劳稳操胜券。但当时迎战,我方必定会伤亡较大,因为他们的士气还很盛,决战的精神很足。我便故意让他们休息,这下就挫伤了他们的士气,精神亦松弛下来。要知道:走远路的人,干重活的人,停下来会浑身散架。这时出击,我们就很轻松地取胜了!”

一番话,说得幕僚们心中佩服不已。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国背弃了与鲁国订立的盟约,发兵侵犯弱小的鲁国。

齐军与鲁军在长勺遭遇。鲁庄公御驾亲征,旁边坐着新请来的参谋曹刿,对面的齐军已摆开架式,只等作战的鼓声擂响。

不一会儿,齐军战鼓齐鸣,杀声连天,兵士如潮水般冲了过来。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被曹刿制止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敌人锐气正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

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碰铁桶一样,冲不垮鲁军的队列只得退下。不久,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岿然不动,铁桶似乎更坚固了。随着一声令下,齐军的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

但是,这时的齐军士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认为鲁军不敢出击,斗志无形中松懈下来。

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鼓响,便对鲁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于是,待命的鲁军士兵像猛虎扑食一样冲了出去。齐军临变而慌,被杀得七零八散大败而逃。

鲁庄公见敌人逃却,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加以制止:“别忙,等一会儿。”说完,他跳下车,看看地上的车辙马迹,又站在车顶上向逃走的齐军望了一阵,然后说:“放心追赶下去,杀它个片甲不留!”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赶回齐国,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庆功宴会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呢?”

曹刿答道:“凡打仗,全凭士兵的一股勇气。当第一次击鼓的时候,齐军的士气很旺盛,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硬碰。第二次击鼓时,齐军的斗志开始松懈。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士气低落,精神疲惫,战斗力骤减。而这时我军初次鸣鼓进攻,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散,自然就可以旗开得胜。”

鲁庄公又问:“可是,当齐军败退时你为什么阻止我下令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允许穷追不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曹刿又说:“兵者,诡道也。齐军诡计多端,如果败走有诈,诱我追击,就可能中了他们的埋伏。因此,我下车看看车辙马迹,杂沓非常,证明是仓惶逃军。远远望去,齐军旗歪阵乱,说明他们确实打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大胆进军。”

鲁庄公听罢曹刿这番话,大加赞赏,亲自赐给曹刿一杯胜利酒。

李牧示弱胜匈奴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驻守雁门郡,防备匈奴入侵。他白天训练士兵骑马射箭,晚上宰牛犒劳士兵,并下命令说;“在匈奴入侵抢掠时,要赶快集合坚守阵地。如果有人擅自出击,定斩不饶。”在匈奴入侵时,赵国军队只是固守,从不与匈奴作战。

赵王认为李牧带兵无能,遂将他召回,派人代替他统率驻守雁门的赵军。可是,新统帅出战匈奴连连失利,赵国损失很大。到这时,赵王才后悔不该召回李牧。

于是,赵王决定重新起用李牧。李牧却推说自己有病,不能带兵打仗。赵王再三征召李牧,命其带兵。李牧对赵王说:“如果起用我,只有允许我像以前那样行事,我才能接受任命。”赵王最终同意了。

李牧重返雁门,仍采用以前的固守战术。匈奴认为李牧怯弱,很轻视李牧。其实,李牧长期不出战是为了积蓄力量,同时使匈奴多次出征,劳而无功,官兵厌倦。

后来,李牧认为大打一仗的机会已经成熟,开始作战准备。

他精心挑选勇敢的士兵5万人,弓箭手10万人,好马1300匹。当匈奴又来入侵时,李牧佯装败走,并故意将小部分人遗弃给匈奴。匈奴兵长驱直入,进入赵国军队的包围圈,被等待多时的赵国军队一举歼灭。在此后的数年中,匈奴未敢再骚扰赵国的边境。

周亚夫以静制动平叛军

周亚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敌锐气衰落时再作打算。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数次请周亚夫救援,都被周亚夫拒绝了。梁王恼羞成怒,上书汉景帝。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下旨令周亚夫速发兵解救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向周亚夫高声宣读了这道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毫无发兵的意图。使者大怒,斥责周亚夫抗旨不遵。周亚夫从容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予我指挥权,而军队的具体布置要由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国虽然危急,但尚有5万守军,粮草充足,坚守10日不成问题。我大军远道而来,军力疲乏,且叛军强大,不宜决战,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机出击,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

周亚夫拒不救梁的消息传到叛军将领的耳朵里,他们认为周亚夫怕死怯战,根本不把周亚夫放在眼里,放心大胆地猛攻梁国。

在叛军疏于防范的情况下,周亚夫调动一股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失去了粮草,自知不能长久坚持,于是放弃梁国,掉回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决一死战。

周亚夫知道叛军粮草匮乏,急于做困兽之斗,所以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叛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加上周亚夫经常派轻骑兵夜间偷袭,战斗力日衰。周亚夫故意制造防御松懈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当叛军进入中军大营时,被周亚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个正着,刹那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陷入重围之中。经一夜激战,叛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铁木真以逸待劳破劲敌

铁木真成为蒙古部首领之后,招携怀远,举贤任能,势力一天天地强盛起来。曾与铁木真结为盟友的札木合心怀不满,寻机要与铁木真一比高低。

铁木真的叔父拙赤居住在撒阿里川一带,他经常令部属到野外放牧马群。一次,他的一群马被人劫走,放马人急忙通报拙赤。拙赤极为愤怒,只身一人前去追赶。傍晚时分,拙赤追上劫马者,把为首的那个人用箭射倒,然后乘乱将马群赶回。

原来,拙赤射中的那个人正是札木合的弟弟。札木合闻讯悲恨交加,遂联合塔塔儿部、泰赤乌部等13部,合兵3万,杀奔铁木真的营地。

铁木真得到消息后,立即集合部众3万人,分作13翼,做好迎敌的准备。开始的时候,铁木真的部队抵挡不住气势汹汹的札木合军,不得不且战且退。

在军务会议上,博尔术对铁木真说:“敌军气焰方盛,意在速战速决,我军应以逸待劳,等敌军力衰之时再出击掩杀,定获全胜。”铁木真采纳了博尔术的意见,集众固守。札木合几次遣军进攻,都被铁木真的弓箭手一一射退。

本来,草原兴兵,不带军粮,专靠沿途抢掠或猎获飞禽走兽。札木合远道而来,军粮渐少,又无从抢夺,士兵只得四处觅野物,整日不在军营当中。博尔术见敌军,东一队,西一群,势如散沙,立即入帐禀报铁木真。铁木真认为时机已到,遂命各部奋力杀出。

此时的札木合正在帐中休息,得知铁木真发动进攻,慌忙吹号角集合部队,可是他的士兵大多数出外捕猎,来不及归回。札木合手下的12个主将因敌不过排山倒海而来的铁木真军,纷纷落荒而逃。札木合见大势已去,骑快马从帐后逃走。已养足精力的铁木真军,像砍瓜切菜一样,将在帐营中的札木合部队数千人全部消灭。

这场战斗结束后,铁木真在蒙古草原的声威日振,附近的部落纷纷前来归附。

红军妙用“蘑菇”战术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的23万兵力,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进犯,对我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当时,西北野战军在陕甘宁边区的兵力仅有2万人。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毛泽东巧妙地采取“蘑菇”战术。他在给西北野战军的一封电报里指出:“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候(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的率领下,遵照毛泽东确定的作战方针,同敌人进行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战斗。在延安南部歼敌5000人后,西北野战军主动撤离延安,并以小股兵力诱敌主力进至延安西北的安塞,主力埋伏于延安东北的青化砭地区,在此歼敌近3000人。敌人发现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掉头东进,而我军将主力隐蔽起来,仍以小股兵力与敌周旋,牵着敌人的鼻子12天走了400余里,拖得敌人筋疲力尽。我军以逸待劳,在羊马河全歼敌135旅。接着又以少数兵力诱敌北上绥德,主力则隐蔽在清涧以南,乘敌后方空虚之时攻克敌人补给站蟠龙,缴获物资甚多。

这时,敌人主力仓皇放弃绥德,南援蟠龙。当敌人主力到达蟠龙时,我军已在安塞休整了7天。以后,我军采取同样办法又在陇东、榆林、沙家店大量歼敌。

由于我军实行了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在运动中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士气沮丧,并创造有利时机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使战局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从1947年3月到8月,经过7个月的战役,我军大量歼敌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为我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半个月的谈判艺术

在纽约—东京的日航班机上,坐着一位美国商人,他虽然第一次去日本,但由于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对面临的谈判充满了信心。飞机就要在羽田机场降落了。

第2天,日本公司派来了一位娟秀迷人的姑娘,说是帮助美国商人学习日语。学习两小时后,姑娘就作为导游,陪伴他去观光游览。以后每天如此,从皇宫游到神社,从城里玩到乡村,每天晚上还要参加日本公司董事的分别宴请的家庭酒会。美国人按照日本习俗,半跪在硬木地板上,往往一顿饭要吃三四个小时,使他感到苦不堪言,但出于礼貌,他还是硬挺了过来。

当美国商人谈起商务谈判,日本人总是说:“有时间,来得及。”于是今天看精彩的相扑比赛,明天看古老的歌舞表演,后天听讲“禅机”。这些都使美国人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日本的风俗习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美国商人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感到真是不虚此行。

到了第13天,谈判终于开始了,然而下午安排了高尔夫球。第14天,谈判再度开始。但为了出席盛大的欢送宴会,不得不提前结束。晚上,美国人才感到时间紧迫了,急了起来。

第15天早上,谈判继续进行。正谈到紧急关头时,轿车开来了。这时,主人和客人只得在开往机场的途中谈到关键的条件,在到达机场之前,交易达成了协议。

东京—纽约的日航班机上,美国商人又拿出了书籍学习,不过他这次看的是日文版的中国兵学经典——《孙子兵法》。还是那位漂亮的空中小姐,她热情地打着招呼:“先生,您真用功。”

美国人沾沾自喜地指着日文用日语读着一个条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公司的董事们此刻正在庆贺他们谈判的胜利。

斯大林牵着罗斯福的鼻子走

1944年,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美、苏、英各国军队在多条战线上取得重大战果。为了研究如何处理战后一系列遗留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苏、美、英三国领袖决定再次举行最高首脑会晤。

最高首脑会晤时间、地点和会议程序的选择与确定,历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因此罗斯福提出,会晤是不是可以订在1945年春天,这时天气已暖,他的身体可以吃得消。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早已了解到罗斯福的病情,他知道,一个疲惫不堪、精力不支的首脑在谈判中是不会保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的,是无法与一个体魄强健的对手较量的。在罗斯福这种身体状态下,他很容易感到厌倦、焦躁、虚弱,从而轻易地向对手让步。于是斯大林电告罗斯福:由于形势发展急速,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最高首脑会晤不能拖延,最迟应该在1945年的2月内举行。

无可奈何之下,罗斯福只好同意这个日期。他又提出,因为健康原因他只能坐船去开会,这样旅途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他希望会谈地点不要选得太远。另外,最好开会的地点和气候能温暖一些,对身体有利。

斯大林则拒绝去任何苏联控制以外的地方,而坚持会议必须在黑海地区举行。并且具体提出在黑海边上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小城镇举行。这样,斯大林可以逸待劳,并可随时与莫斯科保持联系。

罗斯福再没办法讨价还价,他只好拖着病躯,硬着头皮,前往冰天雪地的雅尔塔。当罗斯福经过十几天艰辛跋涉到达雅尔塔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位总统面色憔悴、几乎精疲力竭。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到达雅尔塔后,无休无止的会晤、谈判开始了。日程安排得极为紧张,首脑会谈多达20次。每次罗斯福都得参加。另外还有大量的宴会、酒会、晚会。这一切使罗斯福疲劳不堪。在谈判中,罗斯福强自打起精神,与斯大林讨价还价,但终因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争辩不过斯大林,最后不得不草草结束会谈,按苏联的意思签订了协议。

罗斯福回到美国后几周,就逝世了。美国人强烈批评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认为它对苏联做了大幅度的妥协,是对美国与西方利益的“背叛”。

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说过,政治的较量到了最后就是身体的较量、意志的较量。优秀的政治家善于充分利用和强化对手在身体上、意志上的劣势,从而使自己在政治较量中较容易地击败对手。

画龙点睛

此计强调:掌握主动权,伺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SoZvyeZRpZChFMzyEKsmsbb3JGM8Tn+rVOPkZfNENCPR+295pmb9kUsaR0bepc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