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9岁。因“发热10天,伴咳嗽6天,下肢浮肿2天”入院。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发热前常有寒战,最高体温可达到41℃,服用退热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很快又上升。发热时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热退后无不适,无腹泻、呕吐,无胸闷、气短,无鼻、齿龈出血,无关节疼痛等表现。6天前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有少许白痰,2天前开始下肢浮肿,为凹陷性,晨轻暮重,无咽痛,无面部浮肿。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均未查出发热原因。近来精神、睡眠均差,食欲极差,以发热时更甚,大便少,小便色黄如浓茶,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
个人史 否认疫水、疫区接触史,无吸烟、饮酒嗜好。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发热查因:感染性疾病?急性肾炎?恶性血液病?结缔组织病?
T 39.7℃,P 100次/min,R 25次/min,Bp 83/53mmHg。神清,急性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点、瘀斑以及出血点,无皮疹、溃疡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未查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肿大。四肢关节无肿胀,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时血常规 WBC 4.5×10 9 /L,Hb 87g/L,PLT 41×10 9 /L,Ret%1.10%,Neu%51.9%,淋巴细胞(Lym%)27.2%,单核细胞(Mo%)4.7%。
尿常规 蛋白1g/L,潜血阳性,RBC 50/μL,后复查恢复正常。
尿 β 2 -微球蛋白14057.2μg/L[(82±72)μg/L];血清 β 2 -微球蛋白4325.2μg/L[(1731±287)μg/L]。
肾功能示BUN 9.2mmol/L,Cr 142μmol/L,后复查恢复正常。肝功能示ALT 26U/L,LDH 331 U/L,ALB 25.7g/L,TG 2.14mmol/L。
骨髓片 骨髓增生活跃,G=32.5%,E=10%,G:E=5.55:1;可见23%分类不明细胞,该类细胞大小不等,胞浆深蓝,核染色质偏粗,可见清晰巨大核仁,从形态上看与组织细胞及淋巴瘤细胞均有相似之处。涂片偶见噬血细胞。该类细胞组化染色示NAE和NBE染色,部分细胞弱阳性;POX、AS-DCE染色和PAS染色阴性。粒系增生尚活跃,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分布(图33)。
血片 ①粒细胞核左移,偶可见幼稚粒细胞,未见分类不明细胞。②成熟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计数100个白细胞未见有核红细胞。③血小板散在分布(图34)。
图33 骨髓涂片
图34 外周血涂片
流式细胞检测 骨髓有核细胞中淋巴细胞约占61%,其中NK细胞约占73.1%,淋巴细胞表达CD2阳性,CD7阴性为83.2%,CD3阴性,CD16阳性,CD56阳性为73.1%,HLA阴性,DR阳性为54.2%。T细胞亚群在正常范围。
染色体分析 正常核型(46,XY)。
骨髓活检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造血细胞少见,均以偏成熟阶段为主。骨小梁旁、骨髓腔内可见大片、簇状、弥散分布的异型细胞。胞体大,浆少,核膜厚,染色质细致,部分细胞可见核仁。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和骨髓培养阴性;肥达试验、外斐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TB-抗体阴性,甲、乙、丙型肝炎病毒阴性;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大便、DIC检查正常。
胸片 心、肺、膈未见异常。
腹部B超 肝稍大,内未见占位病变。胆囊内光斑,符合胆囊息肉样病变声像。脾脏稍大,胰腺不大。符合右肾多发囊肿声像,左肾未见结石及积液。
上腹部CT 肝脏增大,门脉高压,少量腹水。脾脏增大、门脉期脾内多发低密度及腹膜后多个小淋巴结。双肾囊肿。
该患者入院初步诊断是发热查因,考虑感染的可能性大,给予以下治疗。
3月25~30日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共5天。
3月28~30日完善相关检查后,予地塞米松10mg减轻炎症反应,控制体温,体温正常2天后,再次出现高热,考虑激素无效即停用。
3月30至4月3日改用克倍宁、万迅抗感染治疗,共5天。
诊断疑点
1.患者经正规抗感染治疗10天,仍有高热,且相关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感染引起发热的证据不足。
2.患者用激素治疗,一度体温能恢复正常,但2天后仍然有高热,且风湿相关检测均阴性,考虑结缔组织病引起发热的可能性也不大。
3.患者入院时有发热伴双下肢浮肿,且尿常规和肾功能异常,考虑是否为急性肾炎,但1周后复查相关指标均恢复正常。
进一步分析及诊断 基于以上疑点,患者无感染、结缔组织病及急性肾炎引起发热的证据,考虑恶性血液病的可能性大,结合血象、骨髓象及流式细胞检测分析,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抗感染的同时,应用长春新碱2mg,第1、8、15天;地塞米松9 mg,第1~15天;吡柔比星30 mg,第1~3天联合化疗。化疗后第1~3天体温下降至正常,其他时间发热,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只能暂时下降。血小板一直<20×10 9 /L,贫血进行性加重,白细胞减低。化疗第18天复查骨髓:增生减低,G=23%,E=10%,G:E=2.3:1。本片可见NK/T细胞明显增多,比例高达48%,甚至可见成片分布的该类细胞。粒系增生减低,红系增生减低,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分布。血涂片示粒细胞减少,可见NK/T细胞(3%)(图35、图36),提示化疗效果不佳,第20天加用环磷酰胺1g,出现高热而无明确感染征象,消瘦,全血减少,肝功能损害,因经济原因第28天出院回家,回家后第2天死亡。
图35 治疗后骨髓涂片
图36 治疗后外周血涂片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ggressive NK-cell leukemia,ANKL)又称NK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990年Immamura等首次提出ANKL。1997年WHO将NK细胞恶性疾病分为:①前体NK细胞恶性疾病,主要指原始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②成熟NK细胞恶性疾病,主要包括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ANKL属于成熟NK细胞疾病,以前称为NK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该型高发于亚洲人群,主要影响年轻人,一般发病年龄<40岁,以发热、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常见。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总生存期2个月。病程中常出现肝功能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终末期尤为明显。
目前国内外对ANKL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较公认的诊断标准为:①常有发热及肝、脾、淋巴结肿大;②中性粒细胞减低、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多为大颗粒淋巴细胞,但大颗粒淋巴细胞不是诊断的必要条件;③骨髓穿刺和病理活检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浸润;④免疫表型为CD2阳性、表面CD3阴性、胞质CD3阳性、CD16阳性、CD56阳性和CD57阴性,无TCR重排;⑤EB病毒抗体阳性,或原位杂交显示大颗粒淋巴细胞中可见EB病毒mRNA;⑥没有特异染色体异常,del(6)(q21q25)是较多见的核型异常;⑦排除其他反应性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
ANKL的许多特性与结外NK/T淋巴瘤(ENK/TL)有相似性,如主要见于亚洲人群,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瘤细胞胞质中有嗜天青颗粒,相同的免疫表型特征和基因型,有人推测ANKL可能是ENK/TL的白血病期,但二者存在以下主要区别:①ANKL的发病年龄低于ENK/TL,主要见于年轻人,亦可见于儿童;②ENK/TL外周血和淋巴结受累罕见,而ANKL则较常见;③ANKL瘤细胞群一致性更好;④ANKL是一种预后极差的疾病,而ENK/TL是一种对放疗和化疗敏感的局灶性疾病。另一种需与ANKL鉴别的疾病是惰性(慢性)NK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症,后者常见于西方人,成年人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进展缓慢,无发热,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绝对值持续增高必须>6个月,细胞免疫表型为CD2阳性、表面CD3阴性、胞质CD3阳性、CD16阳性、CD56阳性、CD57阳性,无TCR重排,EB病毒抗体阴性。ANKL也需与原始NK细胞白血病鉴别,原始NK细胞白血病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髓外浸润发生率高,皮肤、淋巴结、肝、脾、纵隔等常在发病时即累及,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6阳性、CD4阳性、CD43阳性、表面CD3阴性、胞质CD3阴性、CD2阴性,B、T淋巴细胞和髓系抗原标记均阴性,无TCR重排,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
ANKL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甚明确,大多数患者的肿瘤细胞中发现克隆性EBV,因而认为EBV是该病的病因,但EBV感染如何引起NK细胞的克隆性生长尚知之甚少。细胞遗传学上目前未发现特征性染色体异常,以6q、13q的缺失出现频率较高,可能与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ANKL经常有肝功能异常,可能是由携带Fas配体的NK细胞诱导表达Fas的肝细胞凋亡所致。Makishima等研究发现,ANKL细胞中趋化因子CXCR1、CCR5和细胞因子IL-8、MIP-1α、MIP-1β及FasL呈阳性表达,血清可溶性FasL水平显著升高,提高细胞因子系统在ANKL细胞的迁移、侵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ANKL常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考虑是由于EBV感染的肿瘤细胞致TNFα表达上调,TNFα和INFγ及其他细胞因子联合激活巨噬细胞所致。INFγ亦可以通过自分泌方式阻止肿瘤细胞凋亡。血清可溶性FasL水平是评估疾病活动性的有益指标。
目前ANKL以化疗为主,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数采用以蒽环类、烷化剂、长春碱类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包括CHOP和DVLP等方案。但疗效很不理想,许多患者在化疗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亡。国外文献报道生存期为1~742天,中位生存期为61天。也有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ANKL的个例报道,但移植是否为ANKL最佳的治疗方法尚待大样本病例研究证实。
本例报告患者为中年男性,以发热伴咳嗽、双下肢浮肿起病,有肝脾肿大,起病时即有外周血象改变,血象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骨髓和外周血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证实为NK细胞。患者经过联合化疗,曾一度见效,化疗开始后,体温正常3天,但其后再次出现发热,贫血进行性加重,血小板一直<20×10 9 /L,白细胞减低,化疗第18天复查骨髓NK/T细胞明显增多,比例高达48%,效果不佳,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及肝功能损害,虽未进行EB病毒和TCR基因重排检测,但我们认为该例患者ANKL诊断是完全成立的。
总之,ANKL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恶性肿瘤,目前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细胞遗传学特点及理想治疗方案尚待进一步研究。
[1] Jaffe ES, Harris NL, Stein H, et al.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rs of haemath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J]. Lyon: IARC Press, 2001.
[2] Suzuki R, Suzumiya J, Nakamurn S, et al. Aggressive natural killer-cell leukemia revisited: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 of cytotoxic NK cell[J]. Leukemia,2004,18(4): 763-770.
[3] 上海市中美白血病协作课题组.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附九例报告[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27(2):116-119.
[4] Quintanilla-Martinez L, Jaffe ES. Aggressive NK cell lymphoma: insights into the spectrum of NK cell derived malignancies[J]. Histopathology, 2000,37(4): 372-374.
[5] 郭晓楠,王彩云,王颖,等.原始NK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7):362-364.
[6] Makishima H, Ito T, Momose K, et al. Chemokine system and tissue infiltration in aggressive NK-cell leukemia[J]. Leuk Res, 2007,31(9): 1237-1245.
[7] Au WY, Ma SY, Chiml CS,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mature T-cell and natural killer-cell lymphoma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scheme: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of 10 years[J].Ann Oncology, 2005,16(2): 206-21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血液中心 汪涯雅 谭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