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5岁,因“头晕、乏力半年余,加重1周”于2010-2-21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伴面色苍白,尿色深黄,曾到当地医院检查,谓有“贫血”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后行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骨髓常规、胸部CT等检查,谓“未发现明显异常”,后再在当地医院接受输血及药物治疗(具体诊治不详),未见明显好转。入院前1周,患者自觉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活动后气促,无明显胸闷、胸痛、心悸,无耳鸣、视蒙,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咽痛,后在我院门诊查血常规示WBC 2.83×10 9 /L,MO 18.7%,Hb 39g/L,PLT 206×10 9 /L。后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起病以来无牙龈出血、鼻出血,无黑便、血便,无腹胀、腹痛,无午后潮热、盗汗,患者精神、饮食欠佳,二便正常,体重在近半年内下降约10kg。
既往史 既往体健,30多年前曾有血吸虫病史,自诉已治愈,有输血史,无不良反应。有嗜烟史40余年,约20根/天。余病史无特殊。
贫血查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
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8/6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自主体位,查体合作。重度贫血貌,双侧巩膜轻度黄染,未见新鲜出血点及瘀斑,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部分成串分布,最大者约3cm×3cm,质中,活动欠佳,表面尚光滑,无触痛。头颅五官无畸形。颈软,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右肋下1cm,质软,边缘钝,表面尚光滑,无触痛。脾左肋下4cm,质中,边缘钝,表面尚光滑,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010-2-22血常规示WBC 2.98×10 9 /L,NE 1.84×10 9 /L,Hb 38g/L,PLT 182×10 9 /L,Ret% 4.79%;肝功能示TB-K 26.9μmol/L,DB-K8.6μmol/L,I-BILI 18.3μmol/L,ALB 25.3g/L,GLB 59.8g/L;免疫八项示IgG 43.0g/L,ASO 314U/mL,RF 42U/ML;溶血四项示 Coombs试验阳性;2010-2-24血常规示WBC 3.39×10 9 /L,NE 2.16×10 9 /L,Hb 41g/L,PLT 201×10 9 /L;肝功能示TB-K 22.4μmol/L,DB-K 3.1μmol/L,I-BILI 14.3μmol/L,ALB 24.8g/L,GLB 60.1g/L。
其他化验检查 凝血功能、生化、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PPD皮试、结核抗体、甲功五项及肿瘤标志物CEA、AFP、CA-125、CA-153、CA-199未见明显异常;血尿本周氏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均阴性;粒、红系CD55、CD59未见明显异常;ANA、抗ds DNA、ENA未见明显异常;叶酸测定、维生素B 12 测定均正常。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
腹部B超 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脾大;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前列腺、精囊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多发实性团块。
骨髓常规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G:E=0.61:1,粒系各阶段细胞比例大致正常,部分可见颗粒增粗,偶见巨幼样变细胞;有核红细胞比例较高,以中晚幼红为主,部分见核浆发育不平衡,个别见巨幼样变,可见双核、多核分叶者,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淋巴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单核形态大致正常;全片共数巨核细胞22个,易见产板巨细胞,见一小巨核细胞,PLT 呈簇分布,或见大型或长条形血小板(图24)。意见:骨髓增生活跃,部分细胞见病态造血。
图24 骨髓涂片及骨髓MDS FISH基因检查
入院后予护肝、输注红细胞、促进造血、碱化尿液、水化、对症、支持等治疗。
2010-2-21至2010-2-26,还原型谷胱甘肽1.8g静脉输注,共6天;益血生1.0g口服,每天3次,共6天;碳酸氢钠1.0g口服,每天3次,共6天。
血制品输注情况 2010-2-21、2010-2-22分别输注浓缩红细胞各2U,2010-2-26输注洗涤红细胞2U(共3次,6U红细胞)。
诊断疑点
1.患者有白细胞下降及重度贫血,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常规示部分细胞见病态造血。在当地医院予输血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若考虑诊断MDS,但查骨髓MDS FISH基因未见明显异常。
2.根据患者有贫血表现,体查肝脾肿大,间接胆红素升高,Coombs试验阳性;B超示脾大,但可考虑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过患者有多发淋巴结肿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继发于淋巴瘤、SLE等疾病。而本病例ANA、抗ds-DNA、ENA未见明显异常,故SLE可排除。因患者近期消瘦明显,未能完全排除淋巴瘤。
3.查肝功能示球蛋白升高,以IgG为主,但胸片未提示骨质破坏,血尿本周氏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均阴性;骨髓常规亦未见明显骨髓瘤细胞,故不考虑多发性骨髓瘤。
4.骨髓常规示部分细胞见病态造血。间接胆红素稍升高,未排除巨幼细胞贫血可能,虽患者有消瘦,但叶酸测定、维生素B 12 测定均正常,且患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肠道肿瘤标志物阴性,故可排除巨幼细胞贫血。
进一步分析及诊断 基于以上疑点,患者有多发淋巴结肿大并有黄疸表现,后转普外科于2010-3-1行左颈部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示:考虑为Castleman病,淋巴瘤待排除,拟做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图25)。
图25 淋巴结活检病理
后行免疫组化示CD34阴性,CD20阴性,CD3阳性,Cyclin D1阴性,CD21阳性,BCL-2阳性,CD43阳性,CD79α阳性。(颈部淋巴结)免疫组化提示符合Castleman病,伴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
患者后于2010-3-3转回我科。但患者开始时并未同意联合化疗,要求只予姑息治疗,遂予激素及干扰素(地塞米松10mg/d 静脉滴注2010-3-3至2010-3-22;泼尼松40mg/d 口服2010-3-23至2010-3-27;干扰素α-2a 300万U/d 皮下注射,2010-3-3至2010-3-27)治疗。后于2010-3-28复查血常规示WBC 2.96×10 9 /L,Hb 77g/L,PLT 124×10 9 /L。体查发现颈部、腋窝、腹股沟区淋巴结较前缩小,但复查腹部B超提示脾大,腹膜后多发实性团块。其后患者签字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电话随诊,患者出院后曾继续予干扰素治疗,淋巴结有所缩小。但其后于2011年4月发现腋窝淋巴结较前增大,后行淋巴结活检术提示已转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予R-CHOP方案(具体不详)化疗后,症状好转。
1.Castleman病。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astleman病(CD)又名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血管瘤性淋巴样错构瘤。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研究提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8型疱疹病毒(HHV-8)、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和CD的关系较为密切。细胞因子白介素(IL-6)是B细胞分泌的刺激因子,IL-6过度分泌在CD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CD患者的血清、淋巴滤泡病灶中可检测到大量IL-6表达,且其升高的水平与患者临床症状轻重有关,经治疗后随着血清IL-6水平下降,症状逐渐好转,因此,IL-6可能参与CD的发病过程。AIDS可同时发生CD和卡波西肉瘤,少数CD可转变为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提示人体免疫功能异常也与CD的发病有关。CD的发展还可能与表皮生长因子和α-干扰素有关。CD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全身无痛性的巨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体重下降、中度贫血、肝脾肿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POEMS综合征等多系统受累)。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诊断易延误,常被合并症掩盖。该病基本无明确临床诊断标准,以排他性诊断为主,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检查及淋巴结活检。按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分为局灶型(local castleman disease,L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MCD)。局灶型常见。多见于青年人,90%为透明血管(HV)型,临床呈单个淋巴结无痛性缓慢肿大,以纵隔淋巴结最多见,多不伴全身症状;10%为浆细胞(PC)型,腹腔淋巴结受累多见,常伴全身症状。多中心型较少见,发病年龄较晚,病理检查多为PC型,常有多系统累及的表现: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贫血、肝脾肿大、血沉增快、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等,并累及外周淋巴结,有多器官、多系统、多部位受累的表现。本组资料显示,CD患者发病多呈惰性过程,淋巴结肿大好发部位依次是颈部和腋窝、纵隔、腹部、腹股沟,本病例中患者发病年龄较高,为65岁,目前文献报道中高龄患者少见,临床分型属于多中心型(MCD),而病理分型为混合型。但本病例我院未能明确病理分型。多中心型性CD患者多表现为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并累及外周淋巴结,多易合并其他疾病或综合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甚至POEMS综合征等。本例患者有多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以血液系统受累者,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文献报道 CD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本例患者有高球蛋白血症。文献报道MCD易伴发HIV感染和卡波西肉瘤、淀粉样变性。但本病例未发现相关表现。CD尚无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及预后因临床分型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目前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药物及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局灶型Castleman病的治疗较为简单,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多可治愈,国内的研究也提示单中心型CD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将肿大淋巴结摘除即可消除局部压迫症状或存在的全身症状,预后良好。亦有报道放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一般可用COP、CHOP、CP方案化疗,常选择CHOP方案,也有以激素、α-干扰素或沙利度胺治疗者,手术主要用于减轻压迫或梗阻等症状,多中心型Castleman病预后差,特别是PC型,中位生存期为14~30个月,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向恶性肿瘤(特别是非霍奇金淋巴瘤)转化是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例发病1年多后随访已转变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抗CD20单抗或抗IL-6受体的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MCD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单克隆抗体,由于对CD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也应用于CD的治疗,联合应用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CD可能是一个发展趋势,MCD患者如伴有AIDS、POEMS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者疗效相对较差,而年龄、性别、是否发热、病理类型等对化疗疗效似无明显影响。沙利度胺是一种抗血管生成的药物,目前也应用于临床上的治疗,但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曾有报道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治疗有较好疗效,亦有部分患者因沙利度胺导致难以耐受的末梢神经炎而停用。而本例患者初始治疗时不同意予以联合化疗,应用激素及干扰素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其后转变为NHL,予R-CHOP方案化疗后,症状亦好转。C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较困难,且临床分型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完全不同,由此,临床上如遇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者,应尽早送淋巴结活检以病理确诊,及早治疗。
[1] 覃健松.Castleman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9,4(10):161-162.
[2] 刘虎,彭燕,王志华,等.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体会[J].安徽医学,2009,30(8):934-936.
[3] 罗洁,周崧雯,郑卉,等.Castleman病7例临床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52-55.
[4] 胡成琳,娄世锋,陈妹,等.Castleman病1例报道[J].重庆医学,2007,36(23):3.
[5] Yamasaki S, Iino T, Nakamura M, et al. Detection of human herpes-virus-8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adult Japanesepatients with uh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J]. Br J Haematol, 2003,120(3): 471-477.
[6] Oksenhendler E, Carcelain G, Aoki Y, et al. High levels of human herpesvirus 8 viral load, human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10, and C reactive protein are correlate with exacerbation of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n HIV-infected patients[J]. Blood,2000,96(6): 2069-2073.
[7] Juan H, Femando C, Lawrence R , et al. The Clinical behavior of localized and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J]. Ann Intern Med, 1998,128(8): 657-662.
中山市人民医院 黎伟超 许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