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B超、CT和MRI的广泛应用,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的意外发现率明显增加。腹部CT检查中,无功能性腺瘤的发现率为1%~2%,女性略多于男性,并随着年龄而增加。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肿瘤患者,其发生率较高。病理上,腺瘤具有包膜,而结节性增生无包膜。
CT表现为单侧肾上腺肿块,偶为双侧性,肿块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直径通常在5cm以下,偶也可较大。密度均一,多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检查时肿块多呈轻到中度均一强化,偶尔强化不均,内有低密度区(图2-21至图2-24)。
图2-21 男,40岁,体检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区肿物,无明显临床症状,内分泌检查正常。CT检查发现右侧肾上腺内侧肢可见一小结节状稍低密度影,大小约23mm×14mm,增强扫描可见均匀轻度强化
图2-22 女性,68岁,体检B超发现右侧肾上腺区肿物,无明显临床症状,内分泌检查正常。CT检查示右侧肾上腺见一结节影,大小约20mm×28mm,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强化不均匀
图2-23 男,48岁,CT检查提示右侧肾上腺内侧肢可见结节状低密度影,大小约32mm×21mm,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欠均匀,边缘包膜强化明显。C、D为手术切除标本
图2-24 女,36岁,因右侧腰痛半年体检发现右侧肾上腺肿物并右肾多发性复杂性肾囊肿。CT显示右侧肾上腺可见一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27mm×13mm,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C、D.手术切除的肾上腺腺瘤标本
在T1WI和T2WI上,绝大多数肿瘤呈均质信号,其强度高于肌肉,低于脂肪,而类似肝脏信号。增强检查时腺瘤有轻度强化,并迅速廓清(图2-25)。
图2-25 左侧肾上腺可见一不规则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大小约23mm×13mm,T1同相位呈等信号,T1反相位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
CT检查难以分辨腺瘤是否有功能,只有Cushing腺瘤的CT表现为同侧及对侧肾上腺萎缩性改变有助于识别,因此诊断时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结果。一般认为,如果肾上腺肿块<3cm且临床表现及内分泌检查排除功能性病变时,可初步考虑为非功能性腺瘤。需与肾上腺转移瘤鉴别,其鉴别较为困难。
MRI有助于和肾上腺转移瘤鉴别,因此MRI优于CT检查。
肾上腺神经节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神经纤维和成熟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20岁以上成年人为主。
肾上腺区的实性低回声肿物,边界清晰,似有包膜,内部回声尚均。CDFI:未探及血流信号,其与肾脏的界线清晰,呈强回声带。
CT表现为呈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小为2~10cm或更大,较小的肿瘤密度均匀,而大肿瘤常密度不均,内有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代表囊变或陈旧性出血灶。增强检查时肿瘤呈均一或不规则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肿瘤内可有斑点状钙化。
MRI多表现为肾上腺不均质信号肿块,T1WI像呈均匀略低信号,在T2WI像呈不均质高信号(图2-26)。
图2-26 双侧肾上腺分别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左侧最大横断面约68mm×47mm,右侧约为42mm×23mm,T1双回波反相位序列病变信号较正相位序列明显减低。病变呈长T1等、长T2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强化明显。术后病理提示神经节瘤
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需与肾上腺无功能性腺瘤和肾上腺无功能性皮质癌相鉴别,需要依赖穿刺活检来鉴别。
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很少见,其CT和MRI表现无特征性,与其他肾上腺疾病较难鉴别,一般需手术病理来给予证实。
肾上腺囊肿是少见病变,常无任何症状,为意外发现,少数较大的肾上腺囊肿可产生压迫症状,可出现钝痛或隐痛的症状。肾上腺囊肿较大时,可因压迫周围脏器出现腰腹部胀痛及胃肠道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可因囊肿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手术探查时才被发现。
肾上腺囊肿的大小可从数毫米到20cm以上,多为单侧,双侧性囊肿占8%~10%。临床可分为几种病理亚型: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和上皮样囊肿及感染性(寄生虫性)囊肿等,具体见表2-1。
表2-1 肾上腺囊肿病理分型
真性囊肿中可表现为不规则形,囊内有分隔或囊实性回声,也可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薄壁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假性囊肿声像图表现为无回声、低回声及囊实性回声;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或欠清;囊壁薄或厚;囊内可有分隔及钙化。CDFI:囊肿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
CT表现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圆形肿物,其内密度均匀,CT值与水相近,85%为单侧性,大小不等,15%囊壁有钙化,特别是出血所致囊肿(图2-27)。
MRI表现为肾上腺肿块,呈典型囊性表现,即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极高信号。如囊内合并有出血,则其信号特征随出血时间而异,增强MRI检查时肿块无任何强化(图2-28)。
肾上腺囊肿需与肾上腺腺瘤及囊变、坏死的嗜铬细胞瘤或转移瘤相鉴别。肾上腺腺瘤有时含丰富脂质而呈水样密度,然而增强CT或MRI检查可显示其有强化或相应的信号特征。囊变、坏死的肿瘤壁明显厚于囊肿的壁且常厚度不一,增强检查有强化,根据这些特征表现及临床资料鉴别并不难。
除极少数肿瘤源性肾上腺囊肿外,肾上腺囊肿并不影响肾上腺功能,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改变,故目前诊断肾上腺囊肿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果囊肿较小时,诊断多无困难,但对于较大囊肿无论彩超或CT检查,诊断都可能与周围脏器的囊性病变如肝囊肿、肾囊肿及胰腺囊肿混淆。而且肾上腺囊肿是少见病变,容易被忽略,亦是误诊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上腹部腹膜后的囊性病变也应考虑是否来源于肾上腺。超声是首选检查手段,经济无痛安全,又可大大提高诊断率,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诊疗的最佳时机。
图2-27 左侧肾上腺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尚清,大小约27mm×31mm×27mm,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术后病理提示单纯性囊肿
图2-28 右侧肾上腺区见圆形T1WI低T2WI高信号灶,无明显强化,压脂序列信号未见减低,边界清楚,大小约18.6mm×15.7mm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adrenal myelolipoma)是一种少见的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多数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尸检时偶尔发现,尸检发现率为0.08%~0.2%,组织学上由成熟脂肪组织和不同比例的骨髓造血细胞构成,可伴有钙化和出血,术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确诊。
肾上腺区高回声肿块,肿块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楚(图2-29)。
图2-29 超声显示肾上腺区高回声肿块,肿块形态椭圆
CT主要表现为肾上腺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分叶状肿块,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多在-20~120HU之间),由于肿块内含有其他组织,部分病灶呈混杂密度,肿瘤内多有条索状分隔(CT值多在15~35HU之间),部分病灶可出现钙化、出血,钙化率为20%,出血与肿瘤的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较大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更容易伴有出血,CT对钙化和出血的检查最为敏感。肿块较大时可伴有肝脏、胰腺及下腔静脉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肿块无明显强化,如合并感染或出血时,可出现包膜强化(图2-30)。
图2-30 右侧肾上腺区见一类圆形混合密度影,大小约57mm×35mm,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内可见大片状脂肪密度影,边缘见斑片状钙化灶
高脂肪信号变化及增强后无强化,MRI可在术前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做出组织学诊断,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化学位移成像技术,MRI可检测到组织中的少量脂肪,使定性诊断更为精确(图2-31)。
图2-31 右侧肾上腺见一肿块,大小约55mm×29mm×45mm,边界清楚,信号不均,病灶主体T1反相位较正相位信号明显减低,T2压脂呈稍高信号,DWI未见明确异常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呈轻度延迟强化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需与来自肾上极的错构瘤鉴别。其可突破肾上腺区,酷似肾上腺髓脂瘤,但后者肾上极皮质的连续性有中断,不难判断病变的起源。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影像学公认的诊断标准是肾上腺区见到含脂肪组织的,间杂不规则骨髓组织,增强后无强化,边界清楚的肿块,B超是常用的筛查方法,CT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MRI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
肾上腺畸胎瘤更罕见,国内外仅数例报告,且均为个案报告,关于其影像学诊断的报告鲜见。畸胎瘤来自3种原始胚层演变所形成肿瘤样新生物,大体可分成3种类型:①囊性分化成熟型,其生物特征为良性;②多囊性蜂窝型,部分囊性,部分实质性,镜下结构为成熟组织,生物学特性为良性,如含未成熟组织成分,虽无恶变应视为潜在恶性;③实质型,镜下检查有明显间变及胚胎组织,应视为恶性,但有4%的镜检为良性组织。
肾上腺畸胎瘤常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右侧,90%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早期临床多无症状,实验室检查正常。如果肿瘤生长过大压迫周围器官或者合并感染,与周围粘连或侵及周围器官,可以出现腰背痛及阵发性腹疼等症状。
腹部平片及IVP对诊断肾上腺畸胎瘤极有帮助,于平片上可观察到畸胎瘤内的钙化或骨化影,而IVP可观察带有高密度肿块对肾脏的影响情况。
肾上腺区典型的不均质强光团及含有多种成分回声不均的囊实性肿块。
CT具有钙化和脂肪两大特征性表现。可表现为以水样密度、实性密度或脂肪密度为主的混合团块,CT值一般20~500HU,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包膜及分隔有强化,脂肪及水样密度无强化。
肾上腺区可见异常信号影,其内信号混杂,以脂肪信号为主,并可见不规则囊状液体样信号影及条索状低信号影。
肾上腺畸胎瘤较为少见,但由于其多呈囊性改变,囊液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等特征性的表现,较易与其他肾上腺肿瘤相鉴别。当病灶较大时,应与来自肾上腺周围腹膜后的畸胎瘤相鉴别,如果能清楚看到正常肾上腺的存在,即可明确排除畸胎瘤来自肾上腺。
CT是诊断肾上腺畸胎瘤的最佳检查方法,可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囊变和钙化情况。
肾上腺出血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自愈性肾上腺疾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肾上腺血肿典型而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腰痛、腹部包块、低热、低血压及贫血,多数情况下肾上腺血肿患者无症状或者有非特异性腰痛、腹部不适,腰痛程度与血肿大小成正比,随血肿吸收减小,腰痛症状逐渐减轻,症状消失时间早于血肿消失时间。
肾上腺出血原因复杂。成人自发性肾上腺出血可见于手术所致的系统性“应激”、身体广泛烧伤、败血症或低血压。抗凝药物、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形成出血体质,引起肾上腺出血。
肾上腺出血B超表现为致密的回声增强区,呈实性肿物;也可以是无回声区的团块,甚至呈囊性结构(因血肿内容物为血凝块,血液的液化程度各异)。
在血肿尚未形成之前CT表现为肾上腺轻度到重度的不均一增大,肾上腺血肿急性期(24~72h)CT的特征性表现是肾上腺区圆形或者椭圆形均一高密度影,CT值>60HU,常常伴有肾上腺周围脂肪组织的条状浸润及同侧膈肌角增厚,临床上可据此判断为肾上腺血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会逐渐吸收,CT检查发现密度逐渐降低并接近水样密度。在亚急性(5~14天)和慢性期,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密度上CT均难以明确区分肾上腺血肿和其他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增强CT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所帮助。一般肾上腺血肿不强化,而肾上腺癌及嗜铬细胞瘤几乎总是显著强化(图2-32)。
图2-32 右侧腹膜后可见一巨大类圆形水样密度影,大小约76.5mm×61.6mm,壁薄光滑,边缘可见数个点状高密影,病灶内密度均匀,CT值约为25HU,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MRI诊断肾上腺血肿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更准确。血肿急性期在T1加权像表现为肾上腺增大,呈等信号,T2加权像信号甚高,在亚急性期表现为T1及T2加权像不均一高信号,在与肾上腺恶性肿瘤或嗜铬细胞瘤伴出血鉴别时,增强MRI十分重要,几乎所有的嗜铬细胞瘤、约80%的恶性肿瘤可强化,单纯肾上腺血肿则多无变化(图2-33)。
图2-33 肾上腺增大,呈不均一高信号
肾上腺出血需要与肾上腺恶性肿瘤或嗜铬细胞瘤伴出血鉴别。
MRI是探查和诊断肾上腺出血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影像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