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后世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根源于此,故其一直被奉为药学的经典著作。它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 [1] 。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多种剂型等,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至今对于中医临床实践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周岱翰教授认为《神农本草经》不是单纯讲药的古代中药书,而是一本着眼于临床实践,教人用药治病的医药书籍,而其序言部分反复强调了辨证用药原则。周岱翰教授在50余年的肿瘤临床中不断思考与实践,将《神农本草经》中的辨证思想总结并应用到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病因病机。病机作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诸要素及其关系的总括,是疾病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症候的本质,症候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只有辨清了疾病病因之六淫、疫气、七情、劳伤等,明确了病位之上下、表里、脏腑,辨明了病性之寒热虚实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治疗用药组方能有的放矢。
《神农本草经》曰:“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神农本草经》强调治疗疾病要从辨证论治入手,怎么样去辨证,本经提出辨病因(先察其源)、辨病机(候其病机)、辨脏腑(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辨气血(血脉未乱)、辨得神与失神(精神未散)。辨病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别。内因七情、饮食,外因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金创、虫毒。病因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哪些症状,这与人的虚实寒热有关,这一过程就是辨病机。辨脏腑即是辨病位,病在何脏何腑,何脏何腑虚,何脏何腑实。人以气血为本,辨气血就是辨病势,辨正气之虚实,邪气之盛衰。除此之外,还要辨精神状态,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神农本草经》强调对疾病要早期诊治,在病势未成之际,应抓住有利的治疗时机,及时治疗,方可“服药必治”,凸显了疾病预防以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它同时提出“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告诫医生要善于“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史记·仓公传》),切毋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强调疾病能否痊愈,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首先了解疾病的根本病因,通过外在症候探其内在病机,再有针对性地组方用药。这种“治病求本”的基本医疗思想和诊疗用药的审慎态度对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有指导作用。
疾病之病因有六淫外感、七情所伤、饮食不节等,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故治疗用药当根据病因、病性之差异予以分别治疗。
《本经》曰:“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又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以衰之也。”此皆约取《素问》之粹言。《本经》在强调辨病性之寒热治疗外,同时也十分重视辨病因治疗,所谓“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等,即是针对病因的治疗。“痈肿疮瘤以疮药”则体现了辨病治疗的思想。周岱翰教授认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肿瘤学鲜明的特色。中医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辨证论治治疗肿瘤,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辨病、辨证、辨症三层含义 [2] 。首先是辨病:《金匮要略》各篇均以“病脉证并治”来命名,即是先认病后辨证,证(症)时有病所派生的,只讲症不认病,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如肺癌和双呼吸道感染皆可见咳嗽,肺癌咳嗽属于毒发五脏,上感咳嗽则是外感风邪,辨病首先把患者从普通的内科疾病中分辨出来。辨证的第二层含义——辨证:即辨某肿瘤在某阶段的症候群,如肺癌咳嗽痰多、气短乏力、万门纳呆,舌苔白泥,脉濡或滑者属于脾虚痰湿,在对应的时间段治疗以益气除痰为主。辨证的第三层含义——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的不适症状,包括发热、疼痛、胃纳、大小便等,辨症状有利于缓解患者不适,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就诊的信心和依从性。
中医认为一方之中有主有次,并用君臣等级来解释组方结构的关系,由君臣佐使各药组合配伍,相互宣发制宜,从而合理搭配药物,以使方剂发挥最好的疗效,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
《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根据清代孙星衍辑的《神农本草经》,书凡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一日,以成一岁。其中收集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的三品定位为纲。书中上品药为君,有许多是久服可以健身延年的营养滋补药,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山药等;中品药为臣药,有许多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或抑制某些疾病的药物,如黄芪、百合、沙参、瓜蒌、五味子、黄连等。下品药为佐使药,是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药物,其性味较猛烈。如大戟、芫花、乌头、附子、狼毒等。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有《本草纲目》的纲目分类法,即从植物到动物到人,这个次序,是按自然界进化过程中由低向高级进化的次第排列的 [3] 。周岱翰教授认为《神农本草经》上中下品是概述,其临床应用仍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原则以指导药物配伍使用。
《神农本草经》十分重视中药毒性。在中药分类方面,《神农本草经》将毒性作为三品分类的一项主要依据之一,“上药无毒”“中药无毒有毒”“下药多毒”,从而将所载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依据每品药的毒性大小规定该品药的服用时间和剂量,如“多服久服”“斟酌其宜”“不可久服”等,认为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质之一。
《神农本草经》针对有毒药物制定了具体的用药法度和用量。其序录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体现了其有毒药物当从小剂量用气,若病不去再逐渐加量的原则,说明《神农本草经》当时已具有了“用药取度”的合理观念。《神农本草经》注重通过限制剂量的方式来控制药物毒性,反映出先民已意识到药物剂量控制的重要性。这是自《尚书》“药不螟眩,厥疾弗廖”的原始用药观之后,迈向合理用药的一次突破。不仅如此,《神农本草经》在其正文中对部分药物的毒性也有标注,如干漆“味辛,温,无毒”、贯众“味苦,微寒,有毒”、白头翁“味苦,温,无毒”等。其对具体药物的毒性描述,为临床用药的选择和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另外,书中有些中药,如扁青、猪苓、甘草等,在其功效中直接出现了“解毒”一词。还记载有部分药物中毒后的表现,如麻蕡“多食令人见鬼狂走”、莨菪子“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以及药物中毒后的解毒方法,如“钩吻毒以桂心葱叶沸解之”等。这些对中药毒性进行有效控制,更安全地发挥有毒中药功效有指导意义。
患者,张某,男,57岁,因“声嘶半年余,声哑2、3月”于2006年9月7日就诊周岱翰教授门诊。患者既往体健,2006年3月出现声音嘶哑感,6月声嘶加重,在外院检查发现“右声带肿物”,活检为“中分化鳞癌”,在外院行手术并放疗25次。就诊时有咽部梗塞感,时有咳嗽,痰少,纳眠佳,二便调,舌红苔白厚,脉濡弦。诊断:中医诊断:喉菌——阴虚痰热型;西医诊断:喉癌(Ⅰ期)术后放疗后。治则:滋阴清热,化痰解毒。处方:生地黄24g,玄参20g,石斛20g,蝉衣10g,菊花15g,桑白皮15g,麦冬15g,花粉15g,地骨皮15g,北沙参20g,桔梗15g,甘草5g。
数诊后,2006年10月31日出现纳眠差,声嘶,左侧喉痛,腰痛,二便调,舌淡红苔黄,脉沉细。治则:清热化痰,滋阴解毒。处方:露蜂房10g,菊花1g,金银花15g,鱼腥草30g,山慈姑15g,岗梅根24g,石斛15g,黄柏15g,知母15g,党参30g,夜交藤20g,远志10g。
数诊后,2007年1月9日患者出现颈部皮肤痒红,颈项不适,吞咽尚畅,痰少,纳可眠安,二便畅,舌红苔黄厚,脉细数。治则:清热解毒,祛痰滋阴。处方:露蜂房10g,土鳖虫5g,桃仁15g,石上柏30g,徐长卿30g,山慈姑5g,半枝莲30g,桔梗15g,远志10g,党参30g,柴胡15g,白芍15g。
数诊后,2007年2月1日患者头面部浮肿好转,颈部转动较前灵活,胃纳佳,大便调,眠差,腰骶部关节时有酸痛,口感,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化痰。处方:露蜂房10g,土鳖6g,桃仁15g,岗梅根30g,石上柏30g,山慈姑15g,鱼腥草30g,桔梗15g,牛蒡子15g,党参30g,白芍20g,知母15g。
至今,患者以单纯中医药治疗,已经存活10年余,期间数次因外感引发咳嗽及声嘶反复,但一直门诊随诊,肿瘤病情稳定,生存质量良好,KPS评分90分。
按:周师诊病,先察源候机,患者为农民,长期吸烟,耗伤气阴,加之外邪袭扰,以致生长喉菌。内有气阴之伤,正气不实,外有邪气湿热与火燥困扰,局部气血阻滞,故生癌瘤。次辨脏腑“五善七恶”。五善:①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②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③脾善:唇色红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④肺善:声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⑤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七恶:①心恶:神智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②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③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④肺恶:皮肤枯槁,谈多音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⑤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⑥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⑦气血衰竭: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故而可知此患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再辨证施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上品“主养命”,中品“主养性”,下品“主治病”的三品定位为纲。2006年9月处方以无毒养命延年之上品为君,如生地黄、石斛、麦冬、北沙参、甘草、菊花、花粉。以养性调和之品为臣,如玄参、桔梗、桑白皮。以有毒治病者为佐使,因患者此时手术及放疗后,未予下品药物。
2006年10月处方中以无毒养命延年之上品为君,如党参、远志、石斛、菊花。以养性调和之品为臣,如知母、黄柏。以有毒治病者为佐使,如露蜂房。
2007年1月处方中以无毒养命延年之上品为君。如柴胡、党参、远志、徐长卿。以养性调和之品为臣,如白芍、桔梗。以有毒治病者为佐使,如桃仁、露蜂房、土鳖虫。
2007年2月处方中以无毒养命延年之上品为君。如党参。以养性调和之品为臣,如白芍、知母、桔梗。以有毒治病者为佐使,如桃仁、露蜂房、土鳖虫。
总而言之,《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的总结,形成了初步的临床组方用药规范,是中医治则治法在方药中的具化,其对中药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其对临床的影响绝非简单的药物应用,其中闪烁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芒,尚待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挖掘整理。
(吴红洁;原文载于《时珍国医国药》2018年1月第28卷第5期)
[1]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侯超,周岱翰.《神农本草经》治癥瘕积聚药物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6):1123-1125.
[3]周岱翰.《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与拓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2-0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