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家训家风的历史与现实

1.家训家风历史溯源

家训,是传统宗法社会父母用以训诫子孙的立身治家之言。家训大体是在宗族组织出现后,伴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与我国的社会性质密切相关。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在中国,人们喜欢以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或者说,家训是中国人期望家风长久流传的最主要表达方式。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家风教育大概就是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的家训了。在《尚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周公告诫侄子周成王(姬诵)的一篇诰辞。文中,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不要荒废政事,要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这样的家风教育至今还在延续着。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的立家之本,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司马光训子节俭朴素;诸葛亮训子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清心寡欲,静思反省,不急不躁;颜之推教子少欲而足,虑祸养生;曾国藩要求家人勤快、节俭、坚持读书。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傅雷《傅雷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典故,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伦理,这些传统美德是家训文化的精华所在。可以说,一代代的家训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2.传统家训文化的特征

传统家训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与儒家思想保持一致。即它是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说为蓝本,主要反映了儒家文化精神。这是历代家训纂修者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他们视家训为国之政理,家政不修,是没有资格言天下事的。从中国家训文化的发展史看,先秦时期的家训就直接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话语录中,反映在《书》《礼》《论语》《孟子》等典籍中。汉代以后出现的诸葛亮《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及其后的各种家训著作,体现的也是儒家文化精神。再从家训著作中的戒规、戒律看,大多使用的也是儒家术语,诸如“忠孝仁爱”“修身养性”“乐其名分”“存心尽公”等。可以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始终是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是在家训层面上对儒家文化进行的阐扬。

传统家训文化的特征之二是血缘性。家训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宗法家族和家庭共同体的存在。宗法家族和家庭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是所有成员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并从这一血缘关系出发来联结其他亲属关系。所有家族和家庭共同体的成员都凭着血缘关系的身份证相互认同,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没有这一血缘关系的内在网络,这个群体也就不可能存在。自然而然,以宗法家族和家庭为基础的家训文化便具有血缘性。

传统家训文化特征之三是和谐性。就家庭方面说,中国人重视“家和万事兴”和“一体”观念。这在治家、持家等内容方面有很好的体现。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即是明显的一个例证。传统家训文化很注重家庭主义,而家庭主义最重要的要求是家庭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家庭情感的纽带紧紧联系着个人的成功,个人的成功是全家的成功,个人的失败是全家的失败,个人的荣辱和志趣不被重视,每个人必须为家庭的理想奋斗。某人功成名就时,最大的满足不是自己有了成就,而是替家庭(家族)带来了荣誉。就家庭人际关系而言,家训也同样重视和谐与统一,价值观念在这里表现为一种整体意识,与西方的个体意识恰好相反。

传统家训文化特征之四是封闭性。其原因有二:一是家庭(家族)共同体长期以来的封闭性,历史上我国家庭模式主要有东汉魏晋以来形成的世家大族式的家庭模式、由个体小家庭组成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家族组织和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均呈现出封闭的特征。二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

3.家风家训建设与文明乡风

有学者认为,现在农村文化问题主要有两个:传统伦理趋于消解,现代法治尚未建立。许多农村比过去富了,但是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却明显多了,和睦敦厚的邻里风气淡了,各种刑事案件却不断上升。现在,道德压力和约束力都在日益衰减,维系着数千年乡村自治的道德底线正在垮塌,乡村仿佛被现代文明和传统道德同时抛弃。

农村亟需加大文化建设,而传统文化应当成为重要源泉。中华文明被称为乡土文明,传统乡土之所以文明,是因为它曾经是儒家文化的沃土,祠堂、宗族、家谱、家庙、家训、家礼等构成了传承数千年之久的乡土文化体系,培育了传统乡村忠孝仁厚的风俗,成为中华文明生命活力经久不息的源泉。对农村而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具有亲和力。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这些要求,都可以从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中得到借鉴。传统家训内涵丰富,其精华部分为传统美德,比如尊老爱幼、勉学、勤俭、和睦乡邻、应世涉务、慎择朋友、克己让人等,许多方面都有一些精彩的议论和非凡的见识,有的至今仍能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讽劝和美的鉴赏,展示出永久的价值和魅力。

在农村乡土文明堪忧的情况下,重提家风家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内容丰富,其精华部分可为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借鉴和利用。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农村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集聚,乡土文明会重塑辉煌。 aLZzIZgZvlbuW3w1P19k02XGzEYZXW7qBad9P5s9KNkKs6iysP+wu2FUnp8ZZa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