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乡风民风建设理论

(一)乡风文明的概念

1.乡风

乡风指的是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俗长期积淀而成的精神风貌,字面含义是风气、风俗、风尚,就是民风民俗。它既包括观念形态的信仰、观念、意识、操守,知识形态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方面的知识,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生活中物质对象的形制和功能特点,还包括制度形态的礼制、习惯、规约、道德规范等行为规范,属于文化的范畴,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乡风是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或社会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的观念、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仿效、传播和流行。文明的乡风应以人为本,反映时代精神,顺应历史发展,并体现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历史演进三者相一致、相协调。乡风不能用标尺来定位,也无法用金钱来度量,但当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展示出纯洁、表达出诚意、折射出高尚时,乡风就成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因此,无论从词义本身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乡风其实是一种依赖于特定农村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一种地域性乡村文化,即它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概念。

2.乡风文明

作为农村的一种区域文化,乡风文明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社会关系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乡风文明有以下特征:一是乡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乡风文明反映了人们自身的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乡风文明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二是乡风文明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各个层面。

3.乡风文明的主体及培育

既然乡风文明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时代精神并顺应历史发展,那么,乡风文明本质上体现的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农村或者农村社区范围内,居民之间、邻里之间及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文明、祥和、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乡风文明的主体是人,是农村居民或者农村社区居民,当然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也涉及城镇、城郊农村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乡风文明主体培育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适应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农民(或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社会化的管理、教育和服务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实际上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方面。它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人”的全面发展。

©李迅雷

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教育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新农民的综合体现。它具体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方式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

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乡风文明的核心应该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形成文化娱乐设施齐备、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民风民俗淳朴健康的精神风貌;要形成乡规民约健全、遵纪守法观念深入、村间邻里和睦、治安措施保障有力的和谐生活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要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营造。乡风文明,第一次被中央文件提到了如此的高度,更加说明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至关重要的位置。

©李迅雷

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它反映了人们自身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乡风文明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它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本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它应具有如下质的规定性:

一是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精神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突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确保新农村文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三个面向”要求农村乡风文明必须打破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惰性状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形成更加开放、更有活力、具备较为完善的自新机制和较强的自新能力的文化,革除文化积累中的糟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导入现代文明因素,不同于城市文化而又与城市文化相对接、相兼容,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品格的文化内涵。

三是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村庄文化。这种村庄文化,应积极适应并充分反映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要纽带连接成共同体的传统村庄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以产业为核心,以业缘关系为主干,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两翼,多条纽带连接成的文化共同体,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是新农村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目标相适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乡风文明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对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受农村政治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制约,因此,乡风文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相适应、相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既有物质层面(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它要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好“二十字”目标。

“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三种文明相比,则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和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由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所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既有承传古朴民风的一面,也有创建现代文明风尚的一面,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HfZaBHLR7AB8qypqBn/kWrnGrXUIgUDS2Wq0EbABYCBy3wq246wLB7rDuqcjUq9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