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斯大林被称为“盟军三巨头”,他们带领世界人民共同对抗法西斯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最后他们却倒在了同一“杀手”的枪下。究竟是什么“杀手”如此厉害,一举拿下了三大巨头?您也许想不到,答案竟然是高血压病。1944年罗斯福竞选总统时,血压就已经高达200/100mmHg左右,并且已经有了心肾并发症。1945年罗斯福总统死于脑溢血,当时他的血压是300/190mmHg。斯大林也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1953年因突发脑溢血辞世。丘吉尔也难逃高血压病的魔爪,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一直被中风所困扰,1965年最终也因为脑溢血去世。
高血压病为什么经常被称为“无声杀手”呢?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大多无自觉症状,仅仅少数患者有头晕、头痛、耳鸣和疲劳等不典型症状,经常被人们所忽视。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是偶然体检时才发现,因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非常低。那为什么要治疗高血压病?它会产生什么危害呢?尽管高血压病自觉症状少,但是却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这些器官称为高血压病的靶器官。因此高血压病患者经常伴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肾病等。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还容易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甚至死亡。因此高血压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降低血压的目的第一是使血压达标,第二是保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功能,阻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那血压达到多高是高血压病呢?高血压病是指在安静状态下非同日3次以上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人的血压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中,所以一般需要非同日测量3次来判断血压升高及其分级,并且应该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测量。因为情绪激动或运动后,正常人的血压也会比安静时升高,所以测量血压之前要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以前有高血压病病史,而目前又正在服用降压药物,那么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也应该诊断为高血压病。
哪些人容易患高血压病?20%~30%高血压病与先天遗传相关。父母有高血压病者,其子女发生高血压病的可能性增加。70%~80%高血压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包括平常饮食过咸、超重、长期过量饮酒和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因此,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而言,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很多患者同时服用几种降压药物,却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仍然吃得很咸、吸烟、不运动,导致降压药物疗效不佳,血压控制仍不理想。《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中指出: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
饮食中盐分过高是发生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居民的饮食特点是钠盐摄入过多,南方人群平均每天钠盐摄入量为8~10g,北方居民更高,平均12~15g/d,远高于WTO推荐的5g/d的标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钠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g/d,高血压病患者不宜超过3g/d。高血压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宜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在日常饮食中,需限制肥肉、动物内脏、蛋黄、西式糕点、方便面等食物的摄入,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多吃鱼肉等优质蛋白。除了做菜少放盐外,榨菜、腌菜、腌肉、咸菜、辣酱等食物中盐分含量也很高,平时这类食物也应尽量少吃。
过量的体脂会影响健康,肥胖者患高血压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成倍增加。控制体重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每减少10kg体重,收缩压可降低5~20mmHg。所以,平常应该迈开腿,管住嘴,管理好自己的体重。
吸烟会导致氧化应激,损害血管内膜,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且吸烟还会导致降压药的疗效降低,所以吸烟患者常常要加大降压药的用量才能使血压达标。反之,戒烟益处良多,可降低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过量饮酒也会引起高血压病。过量饮酒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高血压病患者最好不要饮酒,即使饮酒也建议少量。男性每天饮用白酒应少于25ml(半两),啤酒应少于250ml(半斤),葡萄酒应少于100ml(2两),女性减半。
适量体育运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是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病患者可以进行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广场舞、登山、太极、瑜伽等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傍晚或下午,以避开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另外,安静时血压超过180/110mmHg的患者暂时不适宜运动。
现代人特别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在紧张状态下血压容易升高。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平常多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良好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导致血压突然急剧上升的动作,如屏气搬动重物、用力排便等。高血压病患者平常应多吃含粗纤维食物,避免便秘,尽量用温水洗澡和洗脸,避免洗澡前后环境和水温差别过大。
经常有高血压病患者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后,测量血压正常,就自行停用降压药。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持续的血压升高一旦导致靶器官出现损害,要想逆转非常困难,最终可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疾病。降压治疗是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降压药物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
(1)从小剂量开始:细心的患者会发现降压药物的说明书上都会提到初始治疗时通常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地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为什么降压药物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呢?这是因为降压药物起效需要一段时间,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长效制剂指的是那些一天只需要服用一次的药物,相较于那些一天需要服用2~3次的短效药物而言,长效药物不仅能够平稳降压,减少血压的波动,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不容易漏服药物。
(3)联合用药:在低剂量单药疗效不满意时,建议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案。联合用药的好处在于既能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既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药理机制不同的降压药物联合,也可以服用单片复方制剂。
(4)个体化用药:产生高血压的机制不同,会造成一类降压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而对另外一部分患者无效。因此,不要盲目听信病友说某种降压药好就照搬他人的治疗方案。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年龄、高血压类型、有无并发症等)和耐受性,选择适合个体的降压药物。
(1)钙通道阻滞剂(CCB):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后的高血压病患者。CCB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药名以“地平”结尾,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心跳加快、头痛、面部潮红、脚踝水肿、齿龈增生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因此禁用于2~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药名以“普利”结尾,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这类药物对高血压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预防作用,尤其适用于合并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ACEI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症状较轻者可坚持服药,不能耐受者可改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ACEI类药物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妊娠期妇女不能够服用这一类药物。另外,双侧肾动脉狭窄、曾经发生过血管性水肿的患者也禁用ACEI类药物。
(3)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药名以“沙坦”结尾,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等。ARB类药物的作用与ACEI类药物大致相同,只是ARB类药物较少有干咳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类药物引起干咳的患者。ARB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血钾升高,罕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和ACEI类药物的禁忌症一样,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期妇女也禁用ARB类药物。
(4)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几类: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哚帕胺;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氨苯蝶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用于控制血压的利尿剂主要是噻嗪类利尿剂,其不良反应主要是高尿酸和低血钾。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也经常和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痛风患者禁用。
(5)β受体阻滞剂:药名以“洛尔”结尾,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中青年、心率偏快、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心率减慢、心脏传导阻滞,在部分慢性支气管疾病及哮喘患者中可诱发支气管痉挛,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哮喘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心率低于60次/分的患者应慎用。另外需注意,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不能突然停用药,否则会引起撤药综合征,出现血压反跳性升高、心慌、头痛,冠心病患者突然停药会加重心绞痛。
(6)α受体阻滞剂:药名以“唑嗪”结尾,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不作为一般高血压病患者的首选药,主要适用于高血压病伴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患者。这一类药物有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是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当体位发生改变,从躺着变成坐着或站着时,血压明显降低,有些还会出现头昏、晕厥、全身无力等症状。因此服用这类药物时应从低剂量开始,而且要在晚上临睡前服药,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7)中枢作用降压药:如利血平、可乐定、甲基多巴等。因为目前已有更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因此中枢性降压药已不作为降压药物的首选,仅仅是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比如甲基多巴可用于妊娠妇女降压。
(8)固定配比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缬沙坦/氨氯地平等。
理想的降压药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长效,能在一天24小时内平稳降压。
(2)相对安全,副作用少,耐受性好。
(3)价格经济合理。
(4)能够使患者心、脑、肾及动脉硬化等病变逆转。
CCB、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这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高血压病的首选药物,但并不代表所有患者都可以不加选择地随意使用这五类药物。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比如靶器官损害和合并的其他疾病等,优先选择某类合适的降压药物。
长效降压药物能将血压在长时间内控制平稳,避免血压波动大对靶器官造成损伤。长效降压药还有一个优点,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以前的短效降压药物一天要服用3~4次,患者很容易就会忘记服药,长效的降压药物每天只需要服用1~2次,服用方便,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长效的降压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控释片、美托洛尔缓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拉西地平片等。它们实现长效的机制并不一样。缓释片和控释片都是利用制药技术人为地使药物平稳缓慢地释放,维持血药浓度的平稳。硝苯地平控释片采用激光制孔渗透泵型控释技术。这种技术在普通的硝苯地平片外面包裹一层半透膜,再利用激光打孔技术在半透膜上打一些小孔。药物能够通过小孔缓慢释放进入人体,而药物的这层半透膜外壳是不被人体吸收的,所以患者经常会在粪便中发现药品外壳。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担心,这并不是药品质量出现了问题,因为外壳里包裹的药品活性成分已经被人体所吸收了,粪便中排出的仅仅是药品空壳而已。
由于药物制剂的特殊性,一般的控缓释制剂不应掰开或嚼碎服用,以免破坏药物的控缓释系统,达不到长效平稳降压的目的。但是有少部分控缓释制剂也可以掰开来服,这些药物通常在药片表面有一道划痕,对照说明书可以沿划痕掰开服用。比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是由微囊化的颗粒组成,每个颗粒是一个独立的储存单元,每个颗粒用聚合物薄膜包裹,掰开不会影响这些独立的储药单元,粉碎却会对其造成破坏。所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可以掰开服用,但不能嚼碎或压碎服用。
氨氯地平片和拉西地平片长效的原因不是通过改变药物剂型来实现的。它们药物本身的血浆半衰期很长,长期服药血药浓度稳定,维持时间久,偶尔漏服一次也不会影响到血药浓度和降压效果。但是由于这两个药物的起效也比较慢,所以通常要2~4周才能看到降压效果。
我们民间素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因此有些高血压病患者看到药品说明书列举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就吓得什么药也不敢吃,宁愿自己死扛着。有些患者服用某种降压药出现了不良反应就自行停药或换药。
我们如何来正确地看待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呢?
首先,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任何的药品都可能会存在不良反应,这是由药物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药物虽然都有不良反应,但不是每个用药的人使用之后都会发生不良反应。即使服用同一种降压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能千差万别。有人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另一部分人可能完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β受体阻滞剂只有哮喘体质的人才会诱发哮喘,而一般人服用并不会出现哮喘。
其次,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长期使用这个药以后发现的所有不良反应的汇总。不良反应按其发生率分为十分常见、常见、少见、偶见、罕见、十分罕见6级。它们的发生率如下:十分常见(≥10%),常见(1%~10%,含1%),偶见(0.1%~1%,含0.1%),罕见(0.01%~0.1%,含0.01%),十分罕见(<0.01%)。比如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记载: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皮肤潮红、水肿;偶见的不良反应有心悸、眩晕、恶心、腹痛、皮疹;罕见的不良反应有晕厥、呕吐、关节痛;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牙龈增生、牙龈炎、光敏反应、尿频。对于罕见的不良反应,每千人甚至万人中才会发生一例,所以不必过分担心,更不要“因噎废食”。
再次,有些药物不良反应是一过性的,随着连续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一些轻微不良反应也是可以耐受的,比如非洛地平脚踝部水肿的副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处理,很多患者可以逐渐自行缓解。
最后,一旦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药尽快就医,请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比如极个别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服用ACEI类药物后会出现血管性水肿,表现为嘴肿麻木、喉咙发紧、气闷、呼吸困难等,这是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总而言之,患者既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药物治疗,也不要认为药物不良反应无关紧要。如果因为害怕药品不良反应而停用降压药物,导致血压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甚至致命的。服用降压药的益处十分明确,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一般都是安全有效的。
药物咨询时经常会遇到高血压病患者询问,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为什么血压仍然高达160~170/100~110mmHg,难以控制?这里要谈谈顽固性高血压的问题。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规律服用足量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其中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仍不能达标者。对于顽固性高血压,首先要排除是不是有一些原因导致了假性顽固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如下:
(1)测量血压的姿势不正确或者血压计绑的方法不对都会影响血压数值的准确度。另外,紧张、吸烟和饮咖啡会使血压升高,因此在量血压前1小时避免服食药物和食物,避免憋尿,保持安静状态至少5分钟。测量血压时保证手肘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家庭血压测量有利于了解常态下的血压水平。一天测量几次血压比较合适呢?对于血压没有达标以及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都要测量血压,早晚各一次。早上最好是在起床排尿后,但还没有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测量血压。晚上则在临睡前测量。血压达标且控制平稳者,可每周1天测量血压,早晚各一次。
(2)未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高脂血症、肥胖等。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石,不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即使服用降压药物也可能导致降压效果不佳。
(3)降压药物选择不当,如服用的降压药剂量不足,联合用药但剂量不够等。
(4)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依从性差,经常忘记服用降压药,或者自行减量。
(5)同时在服用其他可以升高血压的药物,如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类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甘草、麻黄等。另外,某些患者服用降压药物优降宁,由于优降宁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服用优降宁的同时如果进食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葡萄酒、扁豆等富含酪胺的食物,单胺类物质大量吸收,血压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甚至引起脑出血和死亡。
真正的顽固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患者的15%~20%,若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血压高于180/115mmHg,经过充分合理的联用三种降压药(包括一种利尿剂),血压仍无法降至160/110mmHg以下;或者治疗前血压低于180/115mmHg,经过充分合理的三联药物治疗血压仍无法降至140/90mmHg以下,则被认为是顽固性高血压。这一类患者适宜的降压方案是ACEI或ARB+CCB+噻嗪类利尿剂,但是鉴于大多数患者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了解并不专业,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到心血管内科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由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人体血压并不是24小时恒定不变的,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病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由于受到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控,血压的曲线像山峰一样起伏,有峰有谷。不仅如此,每个人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大部分人的血压呈昼高夜低的波动:清晨起来血压升高,8~10点达到第一个高峰,下午15~17点出现第二个高峰,晚上血压开始降低,凌晨2~3点降至谷底。
夜间血压(主要为收缩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大于10%,一天的血压波动曲线就像盛饭用的长柄勺,被称为杓形血压。还有一些人,夜间血压(主要为收缩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大于20%,称为超杓形血压。对杓形和超杓形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而且尽量选择服用长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片等。这样药物的血药浓度高峰与血压的高峰基本同步,能够使降压效果更为理想。如果服用的是每日2次的药物,则建议在清晨和下午各服用一次。不建议杓形和超杓形高血压病患者在睡前服药,以免夜间血压降得太低,血液灌注不足,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然而有少部分患者,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这种“双峰一谷”的血压昼夜变化规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小于10%,有的甚至夜间血压大于白昼血压的20%。这两类患者的血压分别被称为非杓形血压和反杓形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远远高于杓形血压患者。这些患者建议在夜间睡前加服一次中长效降压药物。
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病患者最好在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仪器测定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的血压值,了解自己的高血压类型是属于杓形、非杓形、超杓形还是反杓形,以便更合理地用药,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在家自测血压需要注意,有些患者为了测量夜间血压,半夜起来测量,但这样测量出来的血压是打破了正常生理规律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夜间血压水平。因此,不要自己根据自测的几次血压值高低来自行随意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该由医生根据患者平时的血压水平来制定治疗方案。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是指年龄≥65岁的高血压病患者,与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高血压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的特点:
(1)自觉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长期耐受高血压,有时收缩压大于200mmHg自己仍毫无察觉。
(2)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老年人由于血管老化,弹性变差,这使得心脏射血时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因此收缩期血压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使得脉压差(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增大。因此老年高血压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脉压差>40mmHg视为脉压差增大,老年人的脉压差可达50~100mmHg,而脉压差越大,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越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容易随情绪、季节、体位的变化出现明显波动,血压波动幅度大,增加了降压治疗的难度。血压急剧波动时,靶器官更容易受到损伤,也更容易发生一些心血管事件。
(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健康成年人的血压为杓形血压,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杓形)或>20%(超杓形)、甚至表现为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还高(反杓形),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使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这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情况十分常见。
(5)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还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甚至晕厥。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测量患者平卧10分钟血压和站立3分钟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 mmHg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约三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有时甚至可发生餐后低血压。
(6)合并症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其他疾病,比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等。这使得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到其他这些合并症的影响。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高到多少时需要启动降压治疗呢?是选择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对于收缩压水平介于140~149 mmHg的老年患者,首先推荐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食盐摄入),可考虑使用降压药物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脑肾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若患者血压≥150/90 mmHg,应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老年患者的降压目标值是将血压值降至150/90mmHg以下,如果可以耐受可将血压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而言,降压速度不宜过快,也不应该追求血压越低越好。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的危险,但过度降低血压可能会影响各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同样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时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物种类及剂量。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立位血压,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常用的5类降压药物均可以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对于没有合并其他明显疾病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好而且副作用较少。对于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疾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选择降压药物时则需要根据情况制定一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比如合并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不存在禁忌症的情况下首选β受体阻滞剂;对于一些血压比较难降下来的冠心病患者,也可使用CCB。
(2)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若无禁忌症,首选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如果患者使用ACEI出现干咳而不能耐受的话,可用ARB替代。
(3)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首选ACEI或ARB;如果单药血压难以控制,可以加用长效CCB。
(4)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若无禁忌症,首选ACEI或ARB,可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减少终末期肾病风险。
妊娠高血压是导致孕妇和胎儿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的妇女容易发生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血栓(DIC)、器官衰竭等,胎儿容易出现宫内发育迟缓、死胎或早产等。妊娠高血压应不应该药物治疗?哪些降压药物是安全的?应该何时开始用药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妊娠前高血压以及妊娠期新出现的高血压、子痫前期以及子痫等。妊娠前高血压和妊娠导致的高血压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妊娠前高血压是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就发现血压≥140/90mmHg,并持续到产后42天以后,常合并蛋白尿;单纯妊娠期高血压是由于妊娠导致的高血压,为妊娠20周以后新发血压≥140/90mmHg,一般在产后42天内缓解。
使用药物进行降压治疗虽然对孕妇有益,但是会影响胎盘的灌注从而增加胎儿健康风险,因此对于何时开始药物降压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建议收缩压为140~150mmHg和(或)舒张压为90~100mmHg,同时没有靶器官损害的孕妇,可以先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左侧卧位休息、严格无盐饮食、充分补充钙质、加强孕期体重管理、控制体重增长速度等,同时密切监测血压情况。当收缩压≥15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或出现靶器官损害时才考虑使用降压药物。为了保证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降压过程中要避免血压波动过大,且血压不可低于130/80mmHg,否则可能会影响到胎儿的血流供应。
哪些药物用于妊娠期高血压治疗时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呢?常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较为安全的口服降压药主要有甲基多巴、拉贝洛尔和硝苯地平等。如果口服降压药对于血压的控制不理想,可用静脉制剂,常用的有拉贝洛尔、尼卡地平、酚妥拉明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禁止使用ACEI和ARB,这两种药物可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引起胎儿死亡,故孕妇禁用。另外,孕期一般不使用利尿剂降压,因为利尿剂容易造成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甚至会导致高凝倾向,这些对孕妇和胎儿都是有害的。
有一些比较细心的老年患者在服用CCB时总会产生疑问,自己同时在服用钙制剂补钙,那么服用钙通道阻滞剂降压,这两者作用是不是相反,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人体内的钙。钙在人体内含量很大,绝大部分都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非常少的一部分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里。骨钙是一个巨大的钙储存池,血液和组织中的钙称为混合池。人体内有一套高度精密而灵敏的钙平衡系统,调节钙储存池和混合池之间的动态平衡。当人体缺钙时,血钙水平出现短暂下降,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激活破骨细胞,骨质里的钙会释放出来进入血液,来代偿血钙水平的下降,以保证血钙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这样的后果是骨钙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血钙在激素和骨钙的共同调节下,基本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正常值为2.25~2.75mmol/L。因此血钙并不能真实反映机体钙的水平,也不能以血钙水平断定缺钙与否。有些骨质疏松很严重的老年人,血钙水平正常或仅是偏低,而骨钙却已经丢失很多。儿童想通过检测血钙来判断是否应该补钙,也是没有意义的。
明白了补钙其实是补充骨钙,我们再来谈一谈血钙和钙通道阻滞剂。血钙以离子钙和结合钙两种形式存在,只有离子钙才直接发挥生理作用。细胞膜上有专门的钙离子通道,它像一扇大门,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必须通过这扇大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这扇大门控制着钙离子的进入,高血压病患者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血压升高。而钙通道阻滞剂就像一个门卫把守着这扇大门,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使得血管松弛,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缺钙会使血压升高,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之前提到缺钙会促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旁腺激素会使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外钙进入到细胞内,从而引起血压增高。
所以,钙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看似作用相反,实际不然。两者一同服用并不矛盾,其作用非但不会互相冲突,而且还能相互促进。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钙通道阻滞剂降压的同时,服用钙剂还能有助于降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