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属于全变态昆虫,其整个生活史(指一个生长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图 1)。
图 1 黄粉虫
黄粉虫的卵(图 2)很小,长圆形,乳白色,长 1~1.5 毫米,直径为 0.3~0.5 毫米。卵外面有卵壳,比较薄,起保护作用。卵壳外被有黏液,可黏合食物、粪便等杂物覆盖,起保护作用。卵一般由成虫产成一直线,也有呈圆圈状排列的,最终集成卵块,少量散产于饲料中(图 3)。卵的孵化因温度、湿度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在温度 10~35℃、相对湿度 30%~40%的条件下仍能正常孵化。
图 2 卵
图 3 卵块
幼虫呈长圆柱形。幼虫初孵化时长 0.5~0.6 毫米,乳白色,肉眼很难看清;以后随着龄期的增加,身体逐渐增长。幼虫喜群居,不停爬动、取食,食植物性食物。各龄幼虫蜕皮时首先爬到饲料或群体表面,呈现休眠状态,头部先裂开一条缝,然后整个身体蜕掉体皮。初蜕皮时为乳白色,随着生长,体色逐渐加深,逐渐变为黄白色、浅黄褐色。老熟幼虫体壁坚硬,无大毛,有光泽,一般体长28~35 毫米,直径 5~7 毫米,呈圆筒形;头壳较硬,为深褐色,虫体为黄褐色,节间和腹面黄白色,各足转节腹面近端有 2 根粗刺。
图 4 幼虫
幼虫长到 50 天后,长约 30 毫米,开始化蛹。初蛹为乳白色,体壁柔软,隔天后逐渐变为淡黄色,体壁也变得较为坚硬。蛹长15~19 毫米,无毛,有光泽,鞘翅芽伸达第三腹节,腹部向腹面明显弯曲。腹部背面各节两侧各有 1 个较硬的侧刺突,腹部末端有 1 对较尖的弯刺,呈“八”字形,末节腹面有 1 对不分节的乳状突(图5)。雌蛹末节腹面乳突大而明显,端部较尖,向两侧弯曲;雄蛹乳突较小,基部愈合,端部呈圆形,不弯曲,伸向后方。蛹呈休眠状态,不食不动(蛹在受到刺激时仅能摇动腹部)完成羽化过程。
图 5 蛹
蛹在 25℃以上经过 1 周后蜕皮为成虫(图 6)。成虫喜暗惧光,夜间活动较多,呈长椭圆形。刚刚蜕皮出来为乳白色,甲壳很薄,十几个小时后变为黄褐色、黑褐色,甲壳变得又厚又硬,最后呈黑赤褐色即为性成熟,开始进行交配。成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长 12~20 毫米,宽约 6 毫米,体面多密集黑斑点,无毛,有光泽。头部复眼红褐色,触角念珠状,11 节,第 1 节和第 2 节长度之和大于第 3 节的长度,第 3 节的长度约为第 2 节长度的 2 倍。胸部背侧鞘翅各有 9 条明显的刻点行,行间密生小刻点;胸足 3 对,雄虫前足胫节略宽,跗节明显短于胫节,腹面多毛。腹部腹面可见5节,前 3 节愈合,不能活动,在第 3 节和第 4 节、第 4 节和第 5节之间有发光的节间膜。黄粉虫雌虫个体一般大于雄虫,腹节末端较尖,产卵时产卵器伸出下垂。
雌虫一生可产卵 200~600 粒。若科学饲养管理,可以延长产卵期和增加产卵量,如用复合维生素饲料,适当增加营养,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产卵量可提高到 800 粒以上。
图 6 成虫
黄粉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甲科,粉甲属,其常见近缘种有黑粉虫 Tenebrio obscurus Fabricius。黑粉虫又名伪步行虫、拟步甲、大黑粉虫等,成虫形大小与黄粉虫基本相同,但幼虫个体较黄粉虫小,发育历期时间长,形态十分相似,应加以区别。其区别的主要特征见表 1。
表 1 黄粉虫与黑粉虫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