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黄粉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影响黄粉虫生存的环境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即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或称无机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即有机因素,主要包括食物(饲料)、天敌及自身密度效应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温度、饲料和生存密度。要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不仅要满足黄粉虫生长、发育、生存、繁殖等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而且要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优化组合,找出最适宜的养殖环境条件以缩短饲养周期、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管理投入,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所以,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科学养殖黄粉虫的关键。

1.温度

昆虫正常的代谢过程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温度的变化可以加速或抑制黄粉虫体内代谢过程,它决定着昆虫生命过程的特点、取向和水平。因此,温度是黄粉虫进行积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黄粉虫是变温动物,其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的来源,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其次是有本身代谢产生的热能,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温度。根据温度对黄粉虫生命活动的作用,可将环境温度分为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温区、亚致死低温区、致死低温区。

(1)致死高温区

在此温区,高温直接破坏黄粉虫体内酶的作用,甚至会使蛋白质受到不可逆的破坏,黄粉虫经过较短时间后便死亡。其上限温度为最高致死温度,是理论上的最快致死温度。黄粉虫的致死高温区为45℃以上。

(2)亚致死高温区

在此温区,黄粉虫各种代谢过程速度不一致,从而引起机体功能失调,黄粉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如果高温持续时间较短,温度恢复正常,黄粉虫仍可恢复正常状态,但部分机能受到损伤;如果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黄粉虫呈热昏迷状态或死亡。黄粉虫在此温区的死亡取决于高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黄粉虫的亚致死高温区为 40~45℃。

(3)适温区

在此温区,黄粉虫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此温区又被称为有效温区或积极温区。适温区又可分为高适温区、最适温区和低适温区。

在高适温区,黄粉虫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高适温区的上限,称为最高有效温度,达到此温度,黄粉虫的繁殖力就会受到抑制。黄粉虫的高适温区为 35~40℃。

在最适温区黄粉虫发育速度适宜,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繁殖量最大。黄粉虫最适温区为 25~35℃。

在低适温区内,黄粉虫随着温度的下降,发育变慢,死亡率上升,其最低限温度称为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黄粉虫才开始生长发育,所以,最低有效温度又叫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摄氏度。黄粉虫各个虫态均存在最低有效温度,黄粉虫成虫的低适温度区为 15~25℃,卵的发育低适温区为 5~10℃,幼虫的发育低适温区为 5~10℃,蛹的发育低适温区为 10~15℃。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与黄粉虫生物发育的关系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温度对黄粉虫发育速率的影响上,即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有效积温法则主要含意是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昆虫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一法则一般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N · T = K

式中: N 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天数或小时); T 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K 是总积温(常数)。

昆虫的发育都是从某一温度开始的,而不是从 0℃开始的,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就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或最低有效温度),由于只有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对发育才是有效的( C 表示发育起点温度),所以上述公式必须改写为以下公式。

N ·( T - C )= K

式中: C 为发育起点温度;( T - C )为发育平均有效温度。

昆虫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可根据养殖场所的温度推算出黄粉虫各虫态的发育进度和发育历期,也可通过调控温度,科学安排每批黄粉虫的产出日期。

黄粉虫各虫态发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表 2。

表 2 黄粉虫各虫态发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4)亚致死低温区

在此温区,黄粉虫体内各种代谢过程减慢而处于冷昏迷状态,如果维持这样的温度,亦会引起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的死亡决定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若经短暂的冷昏迷又恢复正常温度,通常都能恢复正常生活。黄粉虫的亚致死低温区为-10~-5℃。

(5)致死低温区

在此温区,黄粉虫体内的液体析出水分结冰,不断扩大的冰晶可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脱水和生理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引起死亡。黄粉虫的致死低温为-10℃以下。

2.湿度

和温度一样,水也是发生积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条件之一。黄粉虫主要从环境中摄取水分,而具有保持体内水分避免丧失的能力。但环境湿度、水分、食物含水量的变化对黄粉虫机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黄粉虫在孵化、蜕皮、化蛹、羽化期间,新形成的表皮保水能力甚低,如果环境湿度偏低,容易造成大量失水,轻则产生畸形,重则引起死亡。黄粉虫在空气相对湿度为40%~90%时各虫态均可正常发育,其中最适相对湿度,成虫、卵为 55%~75 %,幼虫、蛹为 65%~75%。

空气干燥影响黄粉虫的生长和蜕皮。黄粉虫蜕皮时从背部裂开一道口子,称为蜕裂线,许多幼虫或蛹的蜕裂线因干燥打不开,而无法蜕皮,使其不能正常生长,逐渐衰老死亡,有的因不能完全从老皮中蜕出而呈残疾。湿度过高时,饲料与虫粪混在一起易发生霉变,使虫子得病。所以保持一定的湿度,随时补充适量含水饲料(如菜叶果皮等)是十分必要的。在相同湿度环境下保持温度的稳定,对黄粉虫生长发育、交配、产卵及寿命都是十分重要的。

黄粉虫耐旱、喜欢稍为干燥的环境,不喜欢潮湿的生境。在北方干燥的养殖室内进行喂养,患干枯病现象很多,而在南方多雨季节则容易患腐烂病,死亡率较高。

3.光照

在自然界,光和热是太阳辐射到地球的两种热能状态。黄粉虫可以从太阳的辐射中直接吸收热能。虽然黄粉虫长期生存于无光或暗光的环境中,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黄粉虫幼虫复眼完全退化,仅有单眼 6 对,它怕强光而趋黑,主要以触角及感觉器来导向,呈负趋光性。成虫也一样怕光,喜欢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活动和产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养殖场所应保持黑暗,生产中可利用黄粉虫的负趋光性筛选蛹及不同大小的幼虫。

4.饲养密度

黄粉虫幼虫性喜集群生活,在高密度的群体生活中,能引起幼虫之间的相互取食竞争,其益处是能引起彼此快速进食和发育成长。但若在密度过大、食物缺乏时,则会出现生长缓慢,相互竞争激烈和自相残杀现象,死亡率较高。实践证明,黄粉虫幼虫的养殖密度与饲料空间呈反比关系,幼虫适宜的饲养密度主要取决于它能获得的饲料空间。密度过大,幼虫能获得的饲料空间变小;反之,幼虫所获得的饲料空间变大。随着幼虫的生长,体积增大,需要的空间和食物也越多,这样在一定的空间和有限的食物资源条件下,密度效应将起到影响作用。因此,密度过大,幼虫生长缓慢,发育期延长,化蛹延迟和化蛹率降低,幼虫在蜕皮及化蛹时易被伤害,导致畸形或死亡,使得整体发育速度缓慢。

我们在长期饲养黄粉虫的实践中观察到,低密度的幼虫个体较大、较肥,但是生长期较长,而且幼虫不活泼、行动迟缓。这是因为低密度的幼虫获得饲料空间较大,使得幼虫获取饲料的竞争力变小,虽然幼虫个体较大,但是生命力并不强,不适合留种,有可能会造成品种退化。 bTNE6j4uiG7ZX9iIxilFI0iSM4AUyaV8DK2bRjAtJpbN5ICYwuDfGBI/9MxT3T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