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是指由乳头破裂破损及乳汁淤积不畅等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感染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病菌由乳头破口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引起感染,且常在短期内形成脓肿。本病多见于产后2~6周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大部分病例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当或未及时治疗,也会使病程迁延发展形成慢性乳腺炎,甚至可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临床表现】
急性乳腺炎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侧乳房红、肿、热、痛,皮肤变硬,病变可呈弥漫性分布或局灶性分布,以乳晕下及乳房外下象限多见。当形成脓肿后,体查可触及有波动感的痛性硬块,主要位于乳晕下、乳管内、乳腺内或乳腺后。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在数天内化脓。另外患者还可有寒战、高热、倦怠及食欲不佳等全身中毒症状。
【MRI表现】
哺乳期妇女,结合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一般可以诊断,仅少数患者需要进行MRI检查。MRI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病变累及范围,排除是否合并其他乳腺疾病,特别是炎性乳腺癌,两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常难以鉴别。
本病主要的MRI表现为T2WI压脂相单侧乳腺局部或弥漫性分布的高信号。病灶多为非肿块型,边界不清,沿乳腺导管呈斑片状、条絮状分布;部分也可呈肿块型分布,边界不清,信号多不均匀,中央坏死明显,边缘呈深分叶,一般无短毛刺。T1WI病灶多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呈中度~重度强化,时间信号增强曲线呈上升型或平台型。有文献报道43%~55%的急性乳腺炎增强早期强化峰值大于100%,但增厚后期曲线多呈平台型或轻度上升型,流出型曲线少见。另外,急性乳腺炎多有乳腺皮肤及皮下脂肪、乳腺内的水肿,皮肤增厚,增强后有强化,这点与炎性乳癌较难鉴别,但文献报道急性乳腺炎少见胸肌前-乳腺后区域的水肿(图4-2)。
A.T1WI;B.脂肪抑制T2WI;C、D.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
27岁,女性,MRI示左侧乳腺明显增大,腺体结构致密。T2WI脂肪抑制见左侧乳腺乳头后方及内下象限见多发类圆形、不规则形结节、肿块影,其中最大者范围约43mm×22mm,病灶边界尚清,T1WI呈等低信号,动态增强明显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改变
图4-2 左乳急性乳腺炎
【鉴别诊断】
哺乳期妇女,结合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一般即可诊断。但当病程大于2周时,需排除炎性乳腺癌的可能。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炎性乳癌多表现为T2WI压脂高信号肿块,并可有乳腺后及胸肌水肿、周围组织侵犯,增强后曲线呈流出型等多种表现,这些有助于与急性乳腺炎鉴别。
(颜丽芬 张水兴 罗海营 陈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