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上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以乳头状癌最常见。滤泡状腺癌和髓样癌较少见。未分化癌最少见。影像学对甲状腺癌的上述分型缺乏明显特异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为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类型,占甲状腺癌中60%~70%。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上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一般单发,生长缓慢,恶性程度相对低,预后良好。病理大体上: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可有纤维假包膜,内见沙砾体;镜下:癌细胞呈乳头状、滤泡状排列结构,间隔纤维间质;影像上病灶可呈囊实性或实性改变;囊性成分中可伴实性突起;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可清可不清。MRI难以显示钙化,与结节性甲状腺肿难区别。可伴淋巴结转移。

【MRI表现】

MRI上甲状腺癌常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囊性、囊实性、混合性;病灶可囊变、出血、坏死、钙化。T1加权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加权呈不均匀高信号,囊变者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肿瘤出血T1及T2加权上均为高信号影,较大的钙化在T1及T2加权上均表现为低信号影。较小钙化MRI显示较差。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图3-11)。由于MRI高组织分辨率,对甲状腺癌的定位较准确,但定性较难;只有借助肿块包膜是否完整以资鉴别,MRI上观察重点为病灶周围包膜样低信号是否完整;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是否突破甲状腺包膜;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来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点。

女,54岁,发现颈部肿物2年,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差,较固定。A.T2WI;B.脂肪抑制T2WI,右侧甲状腺呈略高、低混杂信号灶;C.T1WI;D.横断面T1WI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双侧颈部Ⅲ区、Ⅳ区淋巴结多发转移,明显强化;E.冠状面T1WI混杂等低信号灶,边界不清,形态不整,突破甲状腺包膜,侵犯周围肌肉组织;F.脂肪抑制冠状面T1WI增强扫描

图3-11 右侧甲状腺癌

(刘其顺 张水兴 周正根) joOlz1Pba1GtTz/bP3G8rejX9j/AKO7w/MuLZr3BRyHa8b0j0pi5mggGCIzLVKAS



第八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此处仅讨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大部分是由孤立性甲状旁腺腺瘤所致,部分是由甲状旁腺增生所致,极少为甲状旁腺腺癌所致。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此处重点讲述甲状旁腺腺瘤的MRI表现。

甲状旁腺常为4个,分为上下2对,上一对位于甲状腺中部后方,下一对位于甲状腺下极后方或外方;因此甲状旁腺腺瘤也常位于上述部位,尤其是甲状腺下极的气管-食管旁沟内。由于正常甲状旁腺解剖最小径约1mm,最大径在5mm之内,在当今的MRI检查显示率约50%,因此当临床高度怀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需要极为细致地观察甲状腺后部与颈长肌之间的区域是否存在一些类圆形或类三角形肿瘤;通常腺瘤呈上下径最长的长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整;肿瘤主体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若病灶内含有脂肪,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另外病灶内可出血、坏死、囊变、纤维化,此时病灶内信号呈混杂信号;增强可明显强化(图3-12)。若临床发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颈部未发现肿块,注意异位甲状旁腺腺瘤可能,异位甲状旁腺最常出现于上纵隔。

女,16岁,临床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A.冠状面T2WI;B.横断面T2WI;甲状腺右后下方异常结节灶,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亦呈高信号;C.T1WI呈等信号;D.T1WI增强扫描;E.脂肪抑制矢状面T1WI增强扫描;F.冠状面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

图3-12 右侧甲状旁腺腺瘤

(刘其顺 张水兴 周正根) joOlz1Pba1GtTz/bP3G8rejX9j/AKO7w/MuLZr3BRyHa8b0j0pi5mggGCIzLVK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