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泥鳅养殖发展概况

泥鳅生命力较强,容易开展人工养殖。由于泥鳅能利用皮肤、肠道进行呼吸,对水的依赖性相对较小,所以特别适于在各种浅水水体如稻田、洼地、小塘坑及山区水源不足处养殖。泥鳅食性杂,饲料来源容易解决。泥鳅繁殖力较强,天然资源较丰富,因此苗种成本较低。泥鳅适应性强,分布广,这些优点都给泥鳅人工养殖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国外泥鳅养殖的时间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70多年。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采用脑下垂体制荷尔蒙激素注射液,应用于泥鳅的人工采卵,为养殖生产提供大批苗种开辟了新途径。而后,泥鳅的全人工养殖、规模养殖及泥鳅优良品种的选育等逐步发展,目前,泥鳅养殖已成为日本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养殖业。在朝鲜、俄罗斯和印度等地亦有泥鳅养殖。养殖泥鳅是投资少、方法简便、节省劳力、效益较高的生产方式。据报道,日本农民每年大规模利用空闲稻田养殖泥鳅,采用水稻、泥鳅轮作制,秋季平均每100米 2 水面中放养200千克泥鳅,投喂一些米糠、马铃薯渣、蔬菜渣等,第二年秋季可收获400千克泥鳅,而且养过泥鳅的稻田来年谷物产量更高。由此可见,泥鳅养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泥鳅以往多产于天然水域中,仅靠其自繁自育产量增长缓慢。我国泥鳅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养殖进展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人利用野生资源开展了泥鳅的人工繁殖与养殖工作。与此同时,水产专家们也开展了泥鳅的繁殖与养殖技术研究,如对其性腺发育、胚胎发育、繁殖、池塘单混养、稻田养殖、水桶养殖等进行研究,但养殖面积较小。21世纪初,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及泥鳅自然产量的逐步下降,泥鳅产量已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加上长期以来泥鳅苗种都是依靠收购的野生苗种,过度捕捞导致野生泥鳅的苗种资源日益枯竭。稻田养殖泥鳅是目前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与稻田养殖其他水生动物一样,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挥稻田的利用价值,达到粮食增产、泥鳅丰收的规模经济效益。从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看,庭院养殖泥鳅,经120~150天饲养,即可增重5~10倍,达到上市规格,一般100~200米 2 泥鳅池可产泥鳅250~500千克。泥鳅不仅在国内市场受欢迎,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是紧俏的商品,在日本和韩国尤受欢迎,在日本每年的需求量很大,而日本本国产量又严重不足,大部分都要从我国进口。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泥鳅养殖受到各地的重视。特别是江苏省赣榆县墩尚镇,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和出口基地。江苏省赣榆县泥鳅养殖发展很快,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仅墩尚镇泥鳅养殖面积就达到了1500公顷,产量约2万吨,90%以上出口韩国。墩尚镇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泥鳅集散基地,泥鳅养殖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带动了全国的泥鳅养殖。泥鳅一直是连云港市农产品出口韩国的强势产品,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出口量基本维持在3000吨左右。截至2008年,连云港共有7家企业获得对韩出口泥鳅资格,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集散地。泥鳅还通过我国港澳地区销往东南亚等地。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和国家科技部连续10年加大对湖北省泥鳅繁养技术研究的投入,现在泥鳅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基本解决,包括泥鳅的选育技术、人工繁殖技术、大规格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泥鳅池塘养殖技术、泥鳅长途运输技术等相继取得突破。截至2010年,湖北省泥鳅繁养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面向全国大规模供应人工繁殖的大规格泥鳅苗种,全国各地的养殖户和研究机构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湖北省规模化繁殖泥鳅主要从2006年起步,当年繁殖泥鳅水花1亿尾,培育大规格泥鳅苗种2000万尾;湖北省泥鳅规模化养殖也是从2006年开始起步,当年全省泥鳅池塘养殖面积约1000亩(亩为废弃单位,1亩=1/15公顷≈666.67米 2 )。随着几年泥鳅繁养殖技术在湖北省的推广,据统计,2011年湖北省泥鳅池塘规模化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主要分布在天门、仙桃、潜江、荆州、武汉、荆门、孝感等地。但是,各地的发展速度仍不是很快,规模也不大,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仍处于次要地位。除部分专业户外,多数地区的泥鳅养殖仍以渔(农)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凼养殖较为普遍,随着野生资源的急剧减少,野生苗种已难满足大规模的生产,而泥鳅人工养殖的技术应用还不太普及,加上由于规模小、养殖户分散,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还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ghve5w4kmFlGsabilSGABiN7ysJK/t9/Rc2BqaWejmIp6Dm+PN2UHHDGFI/ige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