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一般不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较适水环境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在水的底层生活,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钻到底泥里。它昼伏夜出,白天钻到底泥里休息,晚上出来在水底寻找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它的视力极度退化,变成了“瞎子”。但是,它的感觉却很灵敏,泥鳅的感觉主要是触觉,靠触须来寻找食物。另外,它的侧线系统也很发达和灵敏,可以依照它们来感觉水的变化,逃避敌害。有的时候,泥鳅傻呆呆地伏在水底,一动不动,即使人走近了,它也没有反应,好像一伸手就能抓起来,可是当人一伸手刚触及水面时,它就马上感觉到了,并且迅速地溜走。另外,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
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比一般鱼类更耐低氧,离水不易死亡,水体中溶氧低于0.16毫克/升时仍能存活,这是因为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肠呼吸”。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呼吸方式,当水温上升或水中缺氧时,泥鳅垂直游窜到水面吞吸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人工养殖时,投饵摄食后泥鳅肠呼吸的次数会增加。据报道,泥鳅耗氧量的1/3是由肠呼吸取得的。由于皮肤和肠都能进行呼吸,所以,泥鳅的呼吸没有稳定的频率,慢的每分钟只有几次,快时能超过100次。
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5~30℃,最适水温是18~28℃。当水温降到6℃或升到33℃以上时,或遇枯水期,泥鳅便潜入泥层下10~30厘米处,停止活动进行休眠。水温高于30℃,而泥鳅又无泥可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特别是由北方引入南方的泥鳅,此时开始死亡。泥鳅在休眠期,只要泥层中稍有水分,就能维持生命。一旦水温达到适宜温度时或者说条件适宜时,泥鳅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
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当池水涨满或者池壁被水冲出缝隙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走,尤其是在水位上涨时会从泥鳅池的进出水口逃走。因此,养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的管理。检查进出水口防逃设施是否有堵塞现象,是否完好,要及时排水,防止池水溢出,造成泥鳅逃逸。
泥鳅一般白天潜伏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阴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