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广东地区海岸带植被

广东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开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之一。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海岸丘陵的植被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地表土流失、土壤贫瘠,立地条件日益恶化,有些山地、丘陵岩石裸露,成为造林困难地区。据1993年的资料统计,广东海岸带有宜林荒山1 891.3 km 2 ,荒地1 294.3 km 2 ,这些荒山荒地是建立沿海林带的重要土地资源。在海岸带区域,1985—2005年,广东围海造地的面积达370 km 2 ,红树林和沿海林地大量受到严重破坏。据有关资料统计,近20年来,全省被损毁的红树林近8 000 hm 2 ,其中98%是挖塘养殖造成的。这种“人进海退”的土地开发模式,在实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较大程度破坏了近海生态环境,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潜在风险(高义 等,2011)。因此,必须对这些荒山荒地进行以适生乡土树种为主的改造和整治,提高海岸带森林覆盖率,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林文棣,1993)。

半岛和近海岛屿代表着海岸带的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状况。据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记载,广东沿海有海岛1 431个,其中面积大于500 m 2 的海岛有759个,就数量而言,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有人岛为44个。全省岛屿总面积1 599.93 km 2 ,岛岸线总长2 416.15 km,仅次于浙江省(4 301.2 km)而居全国第二位。

广东省的海岛位于北热带与南亚热带植物的交汇带上,在长期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下,海岛上除了一些残存的风水林外,原生森林植被已经不复存在,次生林、灌丛、灌草丛、草丛和人工林已经成为主要的植被类型。在海岛森林群落中,常绿植物占主要成分并连片分布,乔木以小高位芽植物为主;灌木、草本种类及个体数均不多;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和绞杀植物种类很少,结构简单。这显示出广东省海岛自然林由北热带常绿季雨林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性质。通过对100种组成广东省海岸带和海岛自然林(含村边风水林)、不同林分的优势种(或建群种或特征种)及其主要伴生种的区系成分与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海岛的植被具有较强的热带性并具有明显的从北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性质(邓义,1996)。

为了更好地使广东海岸带的植被状况和植物多样性现状得到反映,本书选择了位于汕头的南澳岛,深圳的大鹏半岛和内伶仃岛,珠江口的大虎岛、上横挡岛和下横挡岛,以及珠海的横琴岛等,对其植被和植物种类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希望以此作为了解广东省海岸带植被状况的窗口,并为恢复海岸带植被提供参考。

2.1.1 广东海岸带陆生植被

广东省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十分严重。广东沿海的主要植被类型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季风常绿林、亚热带针叶林、滨海红树林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原始林仅残存为湛江、深圳、阳江等地的小面积红树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成为这一地带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广东省海岸带植被主要为沿海防护林,其营建经历了从“自发造林—大规模破坏—恢复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前,广东沿海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左右,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中期,广东沿海地区通过自发和工程造林,建立起了以木麻黄为主的海岸防护林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随着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沿海地区的复合农林业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构建起“林—农、林—果、林—渔、林—牧”等多种优化的组合模式,显示出较高的生产力。池杉( 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和落羽杉防护林在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沿海滩涂和河岸两旁得到推广并大面积种植,逐步形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网。此外,天然生长于潮间带的红树林也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被称为“海上森林”的绿色屏障,对维护和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革”期间,木麻黄林带和红树林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在此后的80年代开放初期,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毁林填海致使海岸带植被受到进一步破坏。1991年和2005年,广东省两次开展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扩大种植木麻黄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桉树、相思等陆生种类以及适于在潮间带生长的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等种类,使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2%(李怡,2010)。

海岸防护林带对于防风固沙、保护堤围、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林带不完整、树种自然更新困难、树种单一、乡土植物树种少等。因此,应该在重视林带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选择适生的乡土树种,建立混交林。此外,由于沿岸丘陵山地土层浅薄、土壤肥力差,并且多为岩石裸露的“石蛋地貌”,加上台风、热带风暴频繁侵袭,适生树种不多,给植树造林带来较大的困难(图2.1)。

近年来对沙质海岸带上的木麻黄和乡土植物防护林研究表明,由于人工林生态位分化不良,种间竞争相对激烈,群落组成不稳定,而湿地松、相思树、桉树等树种与木麻黄混交的防护林虽然在增加景观多样性和提高防护效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图2.2、图2.3),但由于是引种树种,其自然更新能力不足,相反,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天然林生态位配置比人工林更优化,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更有意义(高伟 等,2011)。

图2.1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北陡镇寨门管理区担水坑村“石蛋地貌”

图2.2 广东省沿海的台湾相思和马尾松混交林

图2.3 广东省沿海山地常见的桉树防护林带

2.1.2 广东红树林植被

广东红树林地理分布在20°13′(徐闻县五里镇)~23°42′N(饶平县拓林港)之间的沿海地区,其中以粤西段红树林较为繁茂。广东红树林分布区地处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沿海年平均气温21.4~28.3℃,最冷月平均气温13.1~17.2℃,极端最低温-1.9~2.8℃,海水表面平均温度21.8~23.7℃,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终年几乎无霜。广东的海岸线曲折多弯,长达5 704 km,其中大陆海岸线长3 041 km,岛屿海岸线长1 806 km,有岛屿651个,江河出海口岸线长857 km,共有92条河流注入海洋,其中较大的有珠江、韩江、榕江、练江、汉阳江、鉴江和雷州青年运河等。红树林分布区的土壤多为滨海沙土和滨海盐土,其中滨海沙土多为高潮和潮水浸渍或风渍而成,适宜人工种植木麻黄,滨海盐土多为浅海沉积或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淤泥深厚,土壤肥沃,是最适宜红树植物生长的土壤之一。

广东省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最广、面积较大的省份。由于土地资源的短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在陆地大量圈地建设的同时,又大量填海造地,致使红树林面积从原有的约2×10 4 km 2 ,锐减到不足1.2×10 4 km 2 。吴培强等(2011,2013)应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对广东省红树林面积进行估计分析,认为广东省1990年、2000年、2008年、2010年的红树林湿地的面积分别为7 733.2 hm 2 、8 722.0 hm 2 、9 593.3 hm 2 和12 131 hm 2 ,而贾明明(2014)对广东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红树林面积在1973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3年估计值分别为33 234 hm 2 、11 286 hm 2 、7 630 hm 2 、9 678 hm 2 和16 348 hm 2 (图2.4)。虽然这些研究在数据上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在2000年以前由于填海围垦、围海养殖、旅游开发、工程建设等需要,原生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毁坏,红树林面积在不断缩减,并且,这种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金庆焕,2004;何克军 等,2006)。基于底质条件对广东东部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地势平坦的珠江口在2000年以后,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天然水域等被养殖、建设用地等取代(孙晓宇 等,2011)。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东莞市2000—2006年的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发现,围垦养殖用地的急剧减少和居住用地、工矿用地的大量扩张导致了土地生态风险程度的增大(张慧霞 等,2010)。同时,广东省海岸带在2001—2011年的变迁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如遥感分析发现,广东汕头湾、大亚湾和湛江湾分别有约5 680 m、16 100 m和22 440 m长的海岸线发生了变迁,其中有31 840 m的海岸线被用于工业和城镇建设,有8 040 m的海岸线由于围海养殖活动发生变迁,3个海湾的海岸线平均向海最大推进距离分别约为397 m、792 m和535 m(于杰 等,2014)。此外,由于滩涂开发与围海填海、污染物大量排放和过度捕捞和养殖等,珠江口滨海湿地出现了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和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等明显的退化现象(马玉 等,2011)。

图2.4 1973—2013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变化

a表示数据来源于贾明明(2014);b表示数据来源于吴培强等(2011,2013)。

2.1.3 广东海岸带分段植被

由于广东海岸带南北跨度较大,气候、土壤、地质因素等有所不同,因此将之分成三大段分别描述。

2.1.3.1 粤东段

(1)粤东海岸带植被

粤东段东自潮州市,经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向西至惠州市惠阳区,全区域可分为3个区段。

1)粤东之东段

此段主要包括潮州市的饶平县和汕头市的南澳县、澄海区、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此部分海岸线长199 km,岛屿界线长189 km,有韩江、东江、榕江等河流构成的潮汕平原,地势平坦。其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2~21.6℃,年降水量1 341~1 693 mm。沿岸土壤有滨海沙土,丘陵低山为赤红壤,岩石裸露。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石头山”,石蛋地貌发育。天然植被以次生林和灌草丛为主,人工混交林多种有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桉树等(图2.5),但近年来,这些陆域海岸带植被也同样受到毁坏(图2.6)。

20世纪中期时,饶平县的海山镇和黄冈镇、汕头湾濠江区的苏埃湾、澳头和葛洲的泥湾、达濠的濠江口和磊口附近、河浦、升平的牛田洋和潮阳区的龟头海、澄海的盐鸿以及南澳岛的深澳湾等地均有成片的红树林分布,但因围海造陆和乱砍滥伐,汕头地区海岸带的红树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现汕头市只在濠江区的达濠磊口和南滨路苏埃湾、澄海区新溪等地仅存小面积的天然次生红树林,主要有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秋茄( Kandelia obovata )、木榄( Bruguiera gymnorhiza )、老鼠簕( Acanthus ilicifolius )、假茉莉( Clerodendrum inerme )、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 )等,人工种植树种以无瓣海桑为主。从1998年开始,汕头市区恢复种植了1 644.6 hm 2 红树林,此后又种植了无瓣海桑、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 )、秋茄等混交林,营造红树林面积达1 250 hm 2 。潮州市饶平县至2013年也累计营造和恢复红树林近220 hm 2

图2.5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海山镇沿海“石头山”人工相思林

图2.6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岛人为干扰海岸带植被状况

2)粤东之中段

包括揭阳市的惠来县和汕尾市的陆丰市和海丰县。此部分海岸线长370.8 km,岛屿界线49.6 km,有数个河谷小平原,滨海沙荒与丘陵地区相间。气候暖和,年平均气温21.8~21.9℃,年降水量1 827~2 382 mm。土壤多为滨海风沙土,面积大。丘陵低山为赤红壤,在惠来和海丰带低山岩石裸露多,风蚀严重。丘陵山地多为次生林或灌草丛,海岸植物以沙生植物为主(图2.7)。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丰公平大湖、梅陇镇、小漠镇海湾附近。

3)粤东之西段

包括惠州市的惠东县和惠阳区。此部分海岸线长223.6 km,岛屿岸线长139.3 km,滩涂面积2 680 hm 2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临近海岸线平原狭窄,成为海湾和低山丘陵相间海岸(图2.8)。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8~22℃,年降水量1 945~2 050 mm。土壤以赤红壤为主,沿海有滨海沙土和滨海盐土。植物在丘陵山地以灌草丛为主,滨海有固沙植物和红树林。

本区域海岛除了人工台湾相思林、木麻黄林外,自然林只有常绿季雨林和海滩红树林两类,但面积均不大,大部分的丘陵地主要为灌草丛和灌丛林(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1993)。

图2.7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大湖镇海岸带防护林

图2.8 广东省惠州市巽寮岛双月湾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惠东县的吉隆、铁涌和稔山三个镇。20世纪50~60年代,惠州市有红树林约420 hm 2 ,到90年代,由于围海造盐田、围垦养殖等,仅存100 hm 2 ,后来由于人工种植,2001年恢复到172.1 hm 2 。至2005年,人工种植达173 hm 2 ,2006—2008年种植了138 hm 2 ,2010年又启动了营造红树林130 hm 2 的恢复工程。主要种类为木榄、秋茄、桐花树、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 )、老鼠簕、白骨壤、海檬果( Cerbera manghas )、假茉莉等乡土植物以及无瓣海桑等外来树种。目前,惠州在吉隆、铁涌、稔山一带种植的高中矮红树林立体林层基本形成4~10 m高的连片林带。由稔山镇、铁涌镇、盐洲镇部分近海滩涂组成的蟹洲湾市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 049.8 hm 2 ,保护区边界总长为37 km;澳头镇在淡澳河两岸种植的红树林约13 hm 2 (陈一萌 等,2010)。

(2)南澳岛的植被

南澳岛位于汕头市东北部,位于23 °11 ′~23°32′N、116°53′~117°19′E之间,北回归线贯穿主岛,面积为109.04 km 2 ,东西相距21.5 km,东半岛最宽10.5 km,西半岛最宽5 km,岛中部宽2.1 km,主岛岸线长77 km,是广东东部面积最大的海岛,也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年降水量1 348.4 mm。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全岛最高峰位于岛西部的高嶂栋,海拔587.1 m。

南澳岛的土壤为由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赤红壤,在海拔350 m以上垂直分布着红壤。其特点为土体发育完整,但土层较浅薄,土壤脱硅富铁铝化作用强烈,质地以轻壤土—中壤土为主,存在复盐基特征(梁永奀 等,1993)。

南澳岛的原始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因长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仅在村边残留小面积的次生林,目前以人工林群落为主(图2.9)。主要的天然植被群落有山杜英( Elaeocarpus sylvestris )群落、鸭脚木( Schefflera heptaphyl la )群落、珊瑚树( Viburnum odoratissimum )群落和红树林植物群落等。人工林群落主要有马尾松林、相思林及其混交林等群落和人工针阔叶混交林(周厚诚 等,1998;谢少鸿 等,2005)。

以1989年、2001年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南澳岛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的研究表明,在近20年期间,南澳岛裸地与林地面积变化最大,裸地动态度最高,土地利用转化率最高的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并且海岛景观斑块趋于破碎化和不规则化,其原因是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耕地、林地、裸地等被占用(杨木壮 等,2013)。人为干扰海岸带原生植被的活动也加速了南澳岛裸地面积的扩大,并对海岸带植被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图2.9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植被外貌

1)山杜英+鸭脚木+珊瑚树群落

本群落类型为天然次生林分,人为干扰较少,林相相对较好。山杜英、鸭脚木、珊瑚树为乔木层,伴生树种有台湾相思、梅叶冬青( Ilex asprella )、豺皮樟( Litsea rotundifolia )、玉叶金花( Mussaenda pubescens )、两面针( Zanthoxylum nitidum )、九节( Psychotria rubra )、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细叶榕( Ficus microcarpa )、粗叶榕( Ficus hirta )、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朴树( Celtis sinensis )、小蜡( Ligustrum sinense )等。

2)红树林群落

南澳岛的红树林植物群落面积较小,仅分布在个别河口处,种类主要为秋茄、桐花树、老鼠簕和南方碱蓬( Suaeda australis )等(图2.10)。

3)马尾松+湿地松人工林群落

在此群落类型中,乔木层为马尾松、湿地松,伴生种有台湾相思、亮叶猴耳环( Archidendron lucidun )、降真香( Acronychia pedunculata )、鸭脚木、箬叶竹( 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等,灌木层主要有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 )、梅叶冬青、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黑面神( Breynia fruticosa )、雀梅藤( Sageretia thea )等,草本层主要种类为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等,藤本植物有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扇叶铁线蕨( Adiantum flabellulatum )、菝葜( Smilax china )、玉叶金花、酸藤子( Embelia laeta )等。该林分为南澳岛主要植被类型,多生长于山体中上部,为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或天然下种更新。

图2.10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红树林群落

4)台湾相思+大叶相思人工林群落

相思林群落在南澳岛广泛分布,主要在山体中部或中下部,林分以砍伐后萌芽的次生林为主,林相较为整齐,受人为干扰较多。伴生树种主要有潺槁树、鸭脚木、簕党( Zanthoxylum avicennae )等。灌木层主要有雀梅藤、鸦胆子( Brucea javanica )、车桑子( Dodonaea viscosa )、梅叶冬青、黑面神、羊角拗( Strophanthus divaricatus )、栀子、米碎花( Eurya chinensis )、黄荆( Vitex negundo )等。

5)马尾松+相思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在该群落中,马尾松和台湾相思、大叶相思的比例常受山体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随着山体海拔上升,相思林的数量减少而马尾松逐渐增加,并逐渐向纯松林过渡。伴生树种有潺槁树等。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桃金娘、栀子、羊角拗、梅叶冬青、豺皮樟等。

2.1.3.2 粤中段

(1)中海岸带植被

本段包括深圳市、东莞市、广州市、中山市、珠海市和江门市的新会区。本段海岸线长464.8 km,有平原,也有台地、丘陵和山地,河流纵横,滩涂宽阔。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1.3~22.8℃,年降水量1 800~2 200 mm。丘陵和山地的土壤以赤红壤为主,沿海平原地区为水稻土和滨海盐渍沼泽土。丘陵山地以次生阔叶林或相思树、马尾松和桉树混交林为主,滨海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大鹏半岛东岸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莞的虎门、长安、沙田、麻涌,广州的番禺和南沙,中山的南朗,珠海的淇澳和横琴,新会的崖门古炮台对岸和崖南围垦区。

深圳湾位于深圳和香港两个特大型城市之间,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唯一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红树林生态湿地,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2.11)。

图2.11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群落基本成带状分布,为灌木或小乔木林,以秋茄、桐花树、白骨壤为优势树种,也构成了本地区最典型的植物群落。1993年引种的无瓣海桑已发展成繁茂的人工群落,并趋于自然更新状态。零星分布的红树植物有木榄和海漆。利用TM遥感影像分析发现,1986—2007年,深圳湾因城市化发展而开垦了大量湿地,红树林由原来较为广泛的带状分布转变为向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自然生长的红树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保护区内的人工种植的红树林,且大部分为无瓣海桑人工林(杨洪,2012)。

珠海历史上红树林面积广大,1985年全市红树林面积超过1 400 hm 2 。珠海市淇澳岛陆地面积23.8 km 2 ,历史上该岛四周滩涂曾有茂密的原生红树林,但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围垦养殖以及桥梁、码头建设等,红树林群落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在淇澳岛西北部的大围湾有32.2 hm 2 的天然红树林保存完好,这里分布着大片淤泥质滩涂,适宜红树林生长。天然的红树林群落位于海湾后缘高潮滩,保存状况良好,林龄在30年以上,有秋茄—桐花树群落、桐花树—老鼠簕群落和卤蕨( Acrostichum aureum )群落。在海湾中部的中潮滩,以前曾被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入侵,但自1999年始,每年通过种植海桑( Sonneratia caseo laris )和无瓣海桑,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扩散(王树功 等,2010)。目前,人工海桑和无瓣海桑群落已成为淇澳岛红树林的主要植被类型(图2.12、图2.13)。此外,淇澳岛还引入了红海榄、水黄皮( Pongamia pinnata )、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 )等用于恢复(彭辉武 等,2011)。在此情况下,淇澳岛红树林斑块的空间格局和种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红树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明显减弱。历史记载和遥感分析的研究表明,淇澳岛红树林面积于1984年、1988年、1995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109.2 hm 2 、20.16 hm 2 、28.08 hm 2 、57.96 hm 2 、102 hm 2 、200 hm 2 (周凡 等,2003;王树功 等,2005a;王树功 等,2005b)。

澳门路氹城生态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为最大,氹仔红树林区次之,澳门半岛红树林区和氹仔红树林区皆呈带状零星分布,总面积约60.3 hm 2 (陈桂珠 等,2011),其中真红树林植物有卤蕨、老鼠簕、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海桑、无瓣海桑及木榄,其中以老鼠簕、桐花树、秋茄、白骨壤最为常见,半红树植物分别是黄槿、阔苞菊( Pluchea indica )、水黄皮、海檬果等(何锐荣,2009)。

(2)大鹏半岛的植被及植物群落

大鹏半岛位于深圳龙岗区东南部,地理位置为22°26′~22°34′N、114°28′~l14°37′E,总面积约为106.7 hm 2 。该半岛东靠大亚湾,与惠州市惠阳区部分岛屿隔海相对,西隔大鹏湾,与香港新界相望,南部是我国的南海海域,海岸线长达65 km,约占深圳市海岸线的33%。大鹏半岛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在200 m以上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其中最大的山脉为七娘山脉,主峰海拔为867 m,是广东省莲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海岸山脉。土壤属于赤红壤、红壤。土壤的酸性较大,土质黏重,有机质含量少。

图2.12 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无瓣海桑人工林

图2.13 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无瓣海桑+木榄+老鼠簕人工林群落

大鹏半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亚洲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及其变性气团的影响,天气比较干凉,1月平均气温14℃,年均气温22.3℃,年降水量为2 000 mm。虽然偶尔的台风和霜冻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伤害,但大鹏半岛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1)大鹏半岛的维管植物多样性

大鹏半岛生长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多种灌丛和草本群落,海滨沙滩上的冲积土多生长着红树林群落。野外调查和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大鹏半岛地区有维管植物212科846属1 657种,分别占广东省维管植物总数的73.4%、41.8%、22.3%。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有212科724属1 432种,植物种类总数占广东省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24.1%。在野生植物中,有蕨类植物43科81属163种,裸子植物7科6属7种,被子植物162科637属1 262种。大鹏半岛植物区系的热带成分占有明显优势,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4.36%和90.82%,并在群落中为优势种,而温带成分仅分别占15.64%和9.05%(张永夏 等,2006a;张永夏 等,2006b)。

2)大鹏半岛的植被

在《广东植被》基础上,结合实地踏查情况,按照《中国植被》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绘制了《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植被图》(图2.14),并根据《中国植被》中植被区划的原则,确定了本区域的植被地带特征。

大鹏半岛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典型植被为热带半常绿季雨林,但由于大鹏半岛位处于热带、亚热带植被分界线的边缘上,非常接近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边缘,因此,植被类型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目前,大鹏半岛以次生植被类型和海岸植被为主。

图2.14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植被图

大鹏半岛植被组成种类中热带成分较为丰富,主要由锦葵科、大戟科、叶下珠科、桃金娘科、桑科等植物组成,主要种类有细叶榕、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银柴( Aporosa dioica )、禾串树( Bridelia balansae )、香蒲桃( Syzygium odoratum )、多花山竹子( Garcinia multiflora )等。而在山地的优势科与亚热带相近,主要为樟科、壳斗科、杜英科、金缕梅科等。丘陵地的植被较单纯,主要为岗松( Baeckea frutescens )群落。丘陵地的现状植被多为岗松、桃金娘、芒萁等组成的热性灌木草丛。

海岸红树林的组成种类较简单,以桐花树、白骨壤及老鼠簕为主,红树科的秋茄散布于群落中,偶见有木榄分布。海滨刺灌丛及沙生植被面积不大,主要有酒饼簕( Atalantia buxifolia )、雀梅藤、莿苳( Scolopia chinensis )和露兜树( Pandanus tectorius )等组成的刺灌丛以及由鬣刺( Spinifex littoreus )、厚藤( Ipomoea pes-caprae )等组成的沙生草丛。

在沙滩内缘常有季节性积水的低地,并出现小片状的由铺地黍( Panicum repens )等组成的湿生草丛。

3)大鹏半岛的植被类型

大鹏半岛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半常绿季雨林,但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仅在村边的“风水林”可以见到。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大鹏半岛分布十分普遍,并占据着优势。因此,依生境条件特点、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和结构特征,参照《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的系统,并据调查资料,可主要划分为以下植被群落类型:

①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大鹏半岛的常绿阔叶林可分为低地常绿季雨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低地常绿季雨林目前只在西冲、半天云、东冲、油草村、鹅公村、盐灶村等村落附近保留星散分布,俗称为“风水林”。低地常绿季雨林乔木层种类以假苹婆、土沉香、禾串树、香蒲桃占明显优势。灌木种类较多,常见的如罗伞树( Ardisia quinquegona )、九节、豺皮樟、岗松、桃金娘、野牡丹( Melastoma malabathricum )以及一些乔木层的幼树等。草本层以中华苔草( Carex chinensis )、毛果珍珠茅( Scleria levis )、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蜈蚣草( Eremochloa ciliaris )、芒萁等多见。

山地常绿阔叶林是东亚湿润亚热带酸性红壤、黄壤地区特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也是热带和亚热带过渡的一种植被类型,在南亚热带丘陵山地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大鹏半岛分布于七娘山海拔200~700 m的丘陵山地,以川鄂栲( Castanopsis fargesii )、鸭脚木、浙江润楠( Machilus chekiangensis )为明显优势。林下灌木层主要是上层乔木的幼树等。林下草本植物层少而稀疏,常见的有草珊瑚( Sarcandra glabra )、乌毛蕨和中华苔草等。主要群落类型有:

a.细叶榕+假苹婆群落

该群落常见于低海拔的风水林中,如鹅公村风水林(图2.15)。乔木层以假苹婆、细叶榕为主,也有五月茶( Antidesma bunius )、白桂木( Artocarpus hypargyreus )、朴树、黄樟( 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夹杂其中,灌木层中常见的种类有红鳞蒲桃( Syzygium hancei )、谷木( Memecylon ligustrifolium )、银柴等。

b.浙江润楠+木荷( Schima superba )群落

该群落分布于南澳油草村的风水林中(图2.16)。乔木层主要由浙江润楠、木荷、五月茶组成,此外还有鸭脚木、莿苳、杂色榕( Ficus variegata )、白车( Syzygium levinei )等诸多种类,灌木层也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狗骨柴( Diplospora viridiflora )、豺皮樟和罗伞树 等,藤本植物有花椒簕( Zanthoxylum scandens )。

图2.15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鹅公村风水林植物群落

图2.16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油草村风水林植物群落

c.假苹婆+臀果木( Pygeum topengii )+木荷群落

该群落分布于南澳半天云村的风水林中。乔木层主要由假苹婆、臀果木、木荷组成,此外还有五月茶、白桂木、朴树等乔木种类,灌木层有乌材( Diospyros eriantha )、白楸( Mallotus paniculatus )、豺皮樟和罗伞树 等,藤本植物有白花油麻藤( Mucuna birdwoodiana )等。

d.鸭脚木—大头茶( Polyspora axillaris )群落

该群落在七娘山和排牙山分布范围较广,群落的优势种为鸭脚木,伴生树种有降真香、鼠刺( Itea chinensis )、大头茶、山乌桕( Triadica cochinchinensis )等。灌木层以鸭脚木幼苗为主,还常见有大头茶、罗伞树、毛稔( Melastoma sanguineum )、密花树( Myrsine seguinii )和梅叶冬青等种类。

e.川鄂栲+罗浮栲群落

该群落在七娘山分布范围较广,多见于海拔500~850 m的山地,群落外貌呈深绿色,林冠较为整齐,乔木层以川鄂栲、罗浮栲为主,此外罗浮柿( Diospyros morrisiana )、小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 )和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 )等种类也较常见。灌木层的种类较丰富,常见的有毛冬青( Ilex pubescens )、天料木( Homalium cochinchinense )、粗叶榕等。

f.浙江润楠+鸭公树( Neolitsea chui )—鸭脚木群落

该群落位于排牙山求水岭的低山地带中,群落结构复杂,以浙江润楠、鸭脚木、假苹婆、鼠刺占优势,还常见有珊瑚树、大头茶、朴树、潺槁树、柳叶毛蕊茶( Camellia salicifolia )、罗伞树、水同木( Ficus fistulosa )、银柴等。灌木层以九节和罗伞树占绝对优势,常见种类还有变叶榕( Ficus variolosa )、紫玉盘( Uvaria microcarpa )、豺皮樟、梅叶冬青、横经席( Calophyllum membranaceum )等。草本层种类主要有草珊瑚、黑莎草( Gahnia tristis )、仙茅( Curculigo orchioides )、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等。藤本植物种类较多,但并不发达,主要有假鹰爪、清香藤( Jasminum lanceolarium )、菝葜、刺果藤( Byttneria grandifolia )、锡叶藤( Tetracera asiatica )等。

g.浙江润楠+大头茶+马尾松-降真香群落

该群落在排牙山海拔200~400 m的阳性山坡常见,群落上层优势阔叶树种以大头茶、浙江润楠、大头茶、降真香、豺皮樟及鼠刺占优势,其余树种有鸭脚木、腺叶野樱( Laurocerasus phaeosticta )、光叶山矾( Symplocos lancifolia )、绒毛润楠( Machilus velutina )、罗浮栲( Castanopsis fabri )、莿苳及山乌桕等。灌木层除阔叶乔木的幼树外,以光叶山黄皮(Aidia can thioides)、桃金娘及栀子占优势。草本层稀疏,常见的有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蔓九节( Psychotria serpens )、芒萁及黑莎草等种类。

h.黧蒴—山杜英+厚皮香( 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罗伞树+九节群落

该群落在排牙山海拔300 m以下的低山地带较为常见,乔木以黧蒴、山乌桕及山杜英( Elaeocarpus sylvestris )等为主;乔木下层以鼠刺、山杜英、银柴、厚皮香及罗伞树等占优势,还常见有岭南山竹子( Garcinia oblongifolia )、假苹婆、降真香、黄牛木( 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绒毛润楠、罗浮柿及密花树等。灌木层以罗伞树和九节等占优势。草本层稀疏,常见有芒萁、乌毛蕨、山菅兰( Dianella ensifolia )等。

i.厚皮香—岗松+桃金娘灌木林群落

该群落分布于排牙山大坑水库附近和高岭村后山坡,以厚皮香、岗松及桃金娘占优势,还有大头茶、毛稔、栀子、变叶榕及网脉山龙眼( Helicia reticulata )等。草本层主要有山菅兰、珍珠茅( Scleria spp .)、芒萁、黑莎草等。藤本植物种类丰富,有小叶买麻藤( Gnetum parvifolium )、链珠藤( Alyxia sinensis )和菝葜等种类(图2.17)。

j.香蒲桃群落

该群落分布于大鹏半岛西冲村临近海岸,主要植被为香蒲桃和人工木麻黄林。香蒲桃是唯一的优势树种,形成了广东省少见的单优香蒲桃群落。林下灌木层主要有密花树、豺皮樟、九节、银柴等。藤本植物种类较少,多为草质藤本植物如贴生石韦( Pyrrosia adnascens )、伏石蕨(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鸡眼藤( Morinda parvifolia )等。树下的草本植物也较为稀少,常见的有半边旗( Pteris semipinnata )、中华苔草、土麦冬( Liriope spicata )等种类(图2.18)。

图2.17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高岭村岗松+桃金娘植物群落

k.银叶树群落

该群落主要分布在葵涌街道办的盐灶村和坝光村沿海区域,呈间断分布。银叶树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之一,既能生长在潮间带,也能在陆地上生长,但不具有胎萌、气生根及耐高渗透压等典型红树植物特征,耐盐能力一般。深圳盐灶的银叶树种群树龄较长,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银叶树种群。该银叶树群落总面积约7.5 hm 2 ,周围零星生长有少量卤蕨、秋茄、木榄和老鼠簕、多毛马齿苋( Portulacapilosa )、补血草( Limonium sinense )等伴生植物,以及莿苳、笔管榕( 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 )、紫玉盘、厚壳桂、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 )、假苹婆、银柴、九节、鸭脚木、文殊兰( Crinum asiaticum var. sinicum )、酒饼簕、海芋( Alocasia odora )和半边旗( Pteris semipinnata )等其他植物种类50余种,且生长密集,郁闭度较大(图2.19)。在银叶树群落周围,还有一小部分红树林植物。

②沟谷雨林

该群落主要分布在大鹏半岛沟谷地段,乔木层以水同木、粗毛野桐( Hancea hookeriana )和假苹婆为主,此外还有细叶榕、水冬哥( Saurauia tristyla )、杂色榕、岭南山竹子、猴欢喜( Sloanea sinensis )等。林下灌木层种类也比较丰富,主要为九节及棕榈科的华南省藤( Calamus rhabdocladus )、白藤( Calamus tetradac tylus )等。草本层较为稀疏,多为分叉露兜( Pandanus furcatus )、艳山姜( Alpinia zerumbet )和一些附生性的蕨类植物如江南星蕨( Neolepisorus fortunei )、鸟巢蕨( Neottopteris nidus )、贴生石韦等。

图2.18 深圳大鹏半岛西冲村香蒲桃群落

图2.19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盐灶村银叶树群落

③红树林

红树林群落分布在大鹏半岛东海岸海边河口处和潮间带海滩盐渍土上,如盐灶、东冲、坝光、杨梅坑等地,其组成种类相对简单。红树林植物种类有16种,以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海漆为主,伴生植物有老鼠簕、卤蕨、假茉莉等。海滩沙生草丛和刺灌丛多为酒饼簕、雀梅藤、莿苳、露兜树以及由厚藤等组成的沙生草丛。半红树林植物以黄槿、银叶树为主(陈树培,1997)。由于大鹏半岛各地段环境条件的差异,红树林的组成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为东冲,约占全半岛种类总数的68.7%(图2.20)。

④灌草丛群落

灌草丛是大鹏半岛分布最普遍的一种植被类型,主要群落为桃金娘+车轮梅( Rhaphiolepis indica )群落,大头茶-岗松群落和桃金娘群落。草本植物主要有芒萁、乌毛蕨、白花酸藤子( Embelia ribes )、粗毛鸭嘴草( Ischaemum barbatum )等。这些植被群落主要分布在低矮丘陵或受人为干扰较大的山坡(图2.21)。

露兜树群落主要生长在大鹏半岛最东部的鹿咀山庄附近(图2.22),周围的杂林中的胡颓子( Elaeagnus pungens )、桃金娘、野牡丹、牛耳枫( Daphniphyllum calycinum )、珊瑚树等。

图2.20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东冲红树林植被

图2.21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山地的灌草丛群落

图2.22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鹿咀山庄附近的露兜树群落

草海桐( Scaevola taccada )群落主要分布在鹿咀山庄附近山的南坡,呈斑块状(图2.23)。草本植物主要有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等。

⑤竹林

粉箪竹( Bambusa chungii )+坭竹( Bambusa gibba )+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群落仅见于南澳迭福山北坡,呈斑块状分布,间有散生的箬叶竹和托竹( Pseudosasa cantori )。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比较缺乏。

⑥人工林群落

荔枝( Litchi chinensis )林群落主要分布在村落周围的丘陵和低海拔的山坡处,是大鹏半岛面积较大的人工林。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林群落主要种植在村落周边,面积不大,并常与荔枝林相邻与镶嵌在荔枝林内。木麻黄群落主要分布在西冲海滩附近,为沿海重要的防风林。在西冲的木麻黄林中有时会间种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林下草本植被层较为单调,偶有土丁桂( Evolvulus alsinoides )等小型草本植物。

桉树林和相思林多为人工改造林,以风景林或防护林为目的,一般是在原先灌草丛的基础上间种。这种群落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原生植被多为灌草丛的山坡上。桉树的种类一般为大叶桉( Eucalyptus robusta )、柠檬桉( E. citriodora )、尾叶桉( E.urophylla )等,相思类主要有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台湾相思等,它们占据了林地的上层。由于此类型的人工林分布较广,面积也较大,故林下植物也不尽相同,主要林下植物有豺皮樟、黄牛木、车轮梅、酸藤子、类芦( Neyraudia reynaudiana )、蔓九节 等,草本多为蜈蚣草、毛秆野古草( Arundinella hirta )以及一些莎草或苔草类。

图2.23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鹿咀山庄草海桐群落

木荷+黧蒴( Castanopsis fissa )+红锥+山杜英+厚壳树( Ehretia acuminata )混交群落为大鹏半岛生态风景林建设或林相改造的结果,主要以人工的方式将原先山坡上的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相思树、桉树以及部分灌草丛进行清理,然后再种植木荷、黧蒴、火力楠( Michelia macclurei )、樟树、红锥、山杜英、厚壳树、大头茶等乡土树种。此部分群落主要是在葵涌径心水库、南澳枫木浪水库等地部分山坡进行,面积一般每块10~70 hm 2

(3)珠江口岛屿植被
1)内伶仃岛

内伶仃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东部,地理位置为22°23′49″~22°25′35″N、113°46′18″~113°49′49″E,为由花岗岩、变质砂岩构成的海岛丘陵,主峰为尖峰山,海拔约340.9 m,地势中间高,四面低。海岛四周受海蚀作用,发育有海蚀崖、石排、海下沙滩、海滩、沙堤和1~2级滨海台地。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土壤,还有滨海沙土和耕作土。岛屿西北—东南长约4 km,南北约2 km,总面适为4.98 km 2 ,为珠江口现存的有猕猴的4个岛中面积最小的岛屿。该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盛行风以偏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年均风速为2.1 m/s,7—10月多台风。年平均气温21.5℃。年降水量达2 055.8 mm,每年4—9月降水占全年总量的85%,同时气温也高于20℃。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本岛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长期干扰,几毁殆尽,现存的大多数植被都是近几十年演替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覃朝锋 等,1990)。内伶仃岛北部、西部以及海拔120 m以下地区主要为人工林,以台湾相思为主,面积约占全岛的40%;马尾松林面积较小,占15%~20%;在岛的东部、东南部以及海拔260 m以上地区,多为灌木林群落,约占35%,其他为果园林等(廖文波 等,1999;蓝崇钰 等,2001)。

本岛维管植物种类约有500种,以热带亚热带的科属种为主,如大戟科、叶下珠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如下几种(覃朝锋 等,1990;廖文波 等,1999):

①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于岛的东部,物种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乔木层优势种为短序润楠( Machilus breviflora )、潺槁树、假苹婆、翻白叶树( 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白桂木、刺葵( Phoenix loureiroi )、黄牛木和鸭脚木等。灌木层主要有九节、栀子、大沙叶( Pavetta arenosa )、豺皮樟、牛耳枫等。草本层以华山姜( Alpinia oblongifolia )、凤尾蕨属等为主。层间藤本植物较多,以紫玉盘、山椒子为主,还有飞龙掌血( Toddalia asiatica )、龙须藤、刺果藤、罗浮买麻藤( Gnetum luofuense )、藤黄檀( Dalbergia hancei )、白藤等。

②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该类型群落以马尾松群落为主,但也有少量的杉木、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 )等。马尾松是20世纪50年代初种植的,分布于尖峰山南坡。灌木层以九节、银柴、豺皮樟为主,草本层以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为优势种。藤本植物有青江藤( Celastrus hindsii )、藤黄檀等。此外,本类群的群落还有马尾松—莿苳+豺皮樟群落,此群落中层间植物多为香花鸡血藤( Callerya dielsiana )等,灌木层优势种不明显,常见有九节、豺皮樟等。

③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

该类型群落分布于东背坳及南湾、东湾连线稍偏东,面积不大,马尾松较少,阔叶树种开始增多,形成结构简单的马尾松—短序润楠+银柴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优势种为马尾松、短序润楠、银柴和莿苳,层间藤本主要有菝葜、青江藤,灌木层优势种为九节、桃金娘、毛冬青等。

④南亚热带常绿灌丛

该类型群落是由于原生植被在人类生产活动反复破坏后逆行演替的次生灌丛,主要由桃金娘、米碎花、豺皮樟、倭竹( Shibataea kumasaca )组成。桃金娘+米碎花群落分布于南峰坳西坡和尖峰山南坡,伴生有大沙叶、簕党、毛果算盘子( Glochidion eriocarpum )、尖山橙( Melodinus fusiformis )、刺葵等。草本层有芒萁、乌毛蕨、毛稔以及蔓九节、海金沙、无根藤( Cassytha filiformis )等。

⑤南亚热带山坡草地

该类型群落主要为类芦群落和豺皮樟—五节芒—芒萁群落。类芦群落主要由类芦、芒草、芒萁、蔓生莠竹组成,分布于黑沙湾谷地、撂荒地和东湾、南湾滨海阶地上、林线以下。其他草本植物有蔓生莠竹、芒草、细毛鸭嘴草( Ischaemum indicum )、大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水蔗草( Apluda mutica )、下田菊( Adenostemma lavenia )、田基黄( Grangea maderaspatana )等。蔓生藤本有茄叶斑鸠菊( Vernonia solanifolia )等。其间散生对叶榕( Ficus hispida )、杂色榕、白花灯笼( Clerodendrum fortunatum )、毛稔、野牡丹、土蜜树( Bridelia tomentosa )、香港算盘子( Glochidion zeylanicum )等。

豺皮樟—五节芒—芒萁群落以豺皮樟占优势,其他为五节芒,此外还有米碎花、银柴、鸭脚木、车轮梅等。下层为芒萁草丛。

⑥滨海沙生灌草丛

滨海沙生灌草丛是沙堤和沙滩耐旱、耐瘠、固沙、防风的先锋群落之一,主要植物种类有唇形科的单叶蔓荆( Vitex rotundifolia )、旋花科的厚藤、禾本科的鬣刺,形成单叶蔓荆+厚藤+鬣刺群落。还有少量的卤地菊( Melanthera prostrata )、蛇婆子( Waltheria indica )、大白茅、松叶耳草( Hedyotis pinifolia )、地杨桃( Sebastiania chamaelea )等植物有些地段还有露兜树、酒饼簕群落。

⑦人工林与果园

内伶仃岛的台湾相思群落约占全岛面积的40%,经过几十年的演替,已逐渐成为典型的阔叶林植被,其他林下树种有破布叶、破布木、银柴、潺槁树、梅叶冬青、朴树、假苹婆、翻白叶树、笔管榕、红鳞蒲桃等。灌木层有九节、朱砂根、鲫鱼胆( Maesa perlaria )、裸花紫珠( Callicarpa nudiflora )等。草本有土麦冬等。以台湾相思为主形成的植被群落主要有:台湾相思—鸭脚木+潺槁树群落,台湾相思—短序润楠+露兜树群落,台湾相思—破布叶—九节群落,台湾相思—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九节群落等。

人工龙眼林也常与海芋形成龙眼—海芋群落。内伶仃岛各种人工果林,目前均疏于管理,部分处于撂荒状态。

2)大虎岛

大虎岛是本次调查的岛屿中面积最大的岛,位于22°49′5.56″~22°49′52.32″N、113°34′13.90″~113°35′16.26″E之间,岛域面积约1.065 5 km 2

大虎岛上植被丰富,现状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植物种类198种,植被覆盖率约为90%(图2.24)。

大虎岛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多分布在山坡、山腰等受海风影响较小的山隙、山间地带,岛上不同位置的常绿阔叶林的组成物种和优势种不一样。岛的西南方向主要是大叶相思、潺槁树、黄牛木、土蜜树、杠板归( Polygonum perfoliatum )群落,群落外貌呈淡黄绿色。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鸭脚木、潺槁树、降真香、黄牛木、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大叶桉 等,群落稀疏,高度为3~5 m,有时可达7~8 m,其中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为人工栽培植物。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是簕党、土蜜树、龙船花、狗骨柴、破布叶、红背山麻杆( Alchornea trewioides ),高度为1~2 m。草本层主要是毛秆野古草、芒萁等。藤本植物主要有锡叶藤、匙羹藤、大花忍冬( Lonicera macrantha )、杠板归等。

岛的北面主要是马占相思、潺槁树、破布叶、豺皮樟、芒萁群落,群落外貌呈淡黄绿色。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是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潺槁树、破布叶、黄牛木、降真香,群落稀疏,高度为4~5 m,有时可达9 m,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是豺皮樟、破布叶、野漆树、乌饭树等,高度为3~4 m。草本层主要是芒萁和毛秆野古草。另外,西北方向两座小山的山腰和靠近山顶的部位也分布着面积不大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主要是潺槁树、土蜜树、降真香等,草本层主要是芒萁、毛秆野古草、蜈蚣草等。本岛的藤本植物主要有小叶红叶藤( Rourea microphylla )、锡叶藤、无根藤、香花鸡血藤、罗浮买麻藤等。

图2.24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大虎岛植被图

岛中部的两个山峰之间分布着马占相思、潺槁树、土蜜树、破布叶和扭肚藤群落,群落外貌呈现淡黄绿色,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是马占相思、大叶相思、潺槁树和白楸,占整个群落植被总数的45%,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是土蜜树、破布叶、豺皮樟和梅叶冬青,藤本植物主要有扭肚藤( Jasminum elongatum )、毛秆野古草、山菅兰、芒萁和九节。

岛的南面靠近海域的地方分布着潺槁树、破布叶、豺皮樟、芒萁群落,群落稀疏,呈淡黄绿色。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是潺槁树、破布叶、大叶相思和黄牛木,高度为4~5 m,灌木层优势种主要是豺皮樟、九节,高度为1~2 m,草本层主要是芒萁和细毛鸭嘴草等。

岛西北方向的小山上沿着山脊直到山顶,在北风的迎风面基本上没有乔木和灌木生长,这里主要分布着草本群落,主要是毛秆野古草、蜈蚣草和蛛丝毛蓝耳草( Cyanotis arachnoidea )。

岛上有两个鱼塘,一个池塘,西面的鱼塘周围是一片竹林,面积不大。两个鱼塘之间是人工植被,主要是龙眼林、荔枝林和部分竹林,一直延伸到旁边小山的半山腰。东面池塘靠近小山旁边也分布着一大片荔枝、龙眼林。

3)上横挡岛

上横挡岛位于虎门大桥以北(小部分在其以南),22°47′40″N、113°36′18″E,面积为7.9 hm 2 。上横挡岛北部、东部和东南部的海岸湿地基本上为砾石性裸滩,而西部和西南部低潮区域为沙泥质滩涂。近岸湿地上没有成片或成丛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生长。自19世纪前叶修建虎门炮台至近年虎门大桥的修建,以及目前正在施工的观光工程,上横挡岛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植被现状以次生林及人工林为主,共有植物94种,海岛植被覆盖率约40%(图2.25)。

次生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总面积约2 hm 2 。主要是朴树、潺槁树、黄荆林,多分布于山顶及山腰,群落外貌呈淡黄绿色,总郁闭度50%~60%,林中透光较好,偶有较大空隙。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仅1~2层。乔木层优势种为朴树、潺槁树和黄荆,高度为4~10 m,较稀疏,其次为苦楝和土蜜树,另有少量阴香、阔荚合欢( Albizia lebbeck )、细叶榕、斜叶榕( Ficus tinctoria subsp. gibbosa )、对叶榕等。灌木层优势种为黄荆和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另有少量蓖麻( Ricinus communis )、酒饼簕 等,高度1~2.5 m。草本层主要有海芋、类芦、鬼针草( Bidens pilosa )、豨莶草( Sigesbeckia orientalis )等。藤本植物较丰富,有五爪金龙( Ipomoea cairica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鸡矢藤( Paederia scandens )、小叶海金沙( Lygodium microphyllum )、扭肚藤、倒地铃(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等。

近海边及虎门大桥下附近是以类芦为主的草丛,总面积约4 hm 2 ,另有少量马缨丹、鸦胆子和大白茅间隙分布,草本层除类芦外,还有较多的鬼针草和豨莶草,另有少量小蓬草( Erigeron canadensis )、黄花稔( Sida acuta )、水茄、飞扬草( Euphorbia hirta )、雾水葛等。西面近海边有少量稀树灌草丛,面积约0.3 hm 2 ,以潺槁树、苦楝、黄荆、鬼针草、豨莶草群落为主。乔灌木还有少量朴树、马缨丹、鸦胆子,草本植物还有一些假马鞭、野甘草、猪屎豆、小蓬草、黄花稔、土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少花龙葵( Solanum americanum )等,藤本植物有一些薇甘菊、鸡矢藤。

东北面近海边有小片沙生灌丛(Ⅷ 2 ),分布有少量半红树及红树林伴生植物,如水黄皮、假茉莉、文殊兰,周围还有伴生有少量的苦楝、蓖麻、朴树和黄荆 等,没有真正的红树林。

人工植被主要有小片防护林和用材林,总面积约0.6 hm 2 ,北面偏东北坡各有一小片大叶相思林和尾叶桉林,山体西坡有小片的大叶相思林。另在炮台附件种有少量木棉,近海边房屋旁有少量的细叶榕、大叶相思、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和仙人掌( Opuntia dillenii )等。

4)下横挡岛

下横挡岛位于虎门大桥以南,22 °47′23″N、113°36′32″E,面积为6.7 hm 2 。近岸基本上为砾石性裸滩,仅在近岸局部有间断的沙质裸滩,东南部低潮区域为大面积的沙泥质滩涂。该岛由于在历史上曾修筑炮台,目前又开发了娱乐场、寺庙和旅游观光等设施,植被受到严重干扰,现状植被以次生林及人工林为主。整个海岛植被覆盖率约45%。

本岛共有植物54科,112属,128种,其中野生植物共有39科,79属,84种,栽培植物共有30科,43属,44种,种数超过该岛野生植物种类的一半。

次生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总面积约3 hm 2 ,主要是朴树、潺槁树、土蜜树林,多分布于山坡及山腰,群落外貌呈淡黄绿色,总郁闭度35%~50%,林中透光较好,偶有较大空隙。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仅1~2层。乔木层优势种为朴树、潺槁树和土蜜树,其次为黄荆和黄牛木,另有少量阴香、苦楝、阔荚合欢、斜叶榕、细叶榕等,高度为4~10 m,相当稀疏。灌木层优势种为黄荆、臭牡丹,其次为破布叶、马缨丹,另有少量盐肤木、酒饼簕、越南叶下珠( 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黑面神、小果叶下珠( Phyllanthus microcarpus )等,高度为1~2.5 m。草本层主要有海芋、假杜鹃、鬼针草、豨莶草等。藤本植物较丰富,主要有五爪金龙、鸡矢藤、千里光、倒地铃、无根藤等。

图2.25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上横挡岛植被图

北面近海边残存有小片海滩桐花树群落,面积约60 m 2 ,高度约1.5 m。红树植物除几株桐花树外,另有少量半红树及红树林伴生植物,如水黄皮、阔苞菊、假茉莉、三叶鱼藤、空心莲子草。在北面近海边有一小片面积约100 m 2 的锈鳞飘拂草+茳芏群落。

近海边有少量灌草丛,总面积约1.5 hm 2 。灌木有少量潺槁树、土蜜树、苦楝、朴树、马缨丹、盐肤木等。草本植物主要是假臭草、鬼针草、豨莶草等,另有一些小蓬草、黄花稔、海芋、野苋、车前草( Plantago asiatica )、水茄、飞扬草、土牛膝、少花龙葵、肖梵天花、酢浆草、拟鼠麴草( Pseudognaphalium affine )、黄鹌菜( Youngia japonica )等。藤本植物有一些薇甘菊、五爪金龙、鸡矢藤、粪箕笃( Stephanialonga )等。

人工植被主要有南坡小片的防护林——台湾相思林,总面积约0.3 hm 2 ,另在炮台附近种有少量木棉,近海边娱乐场及房屋周围有少量的高山榕、细叶榕、木棉( Bombax ceiba )、蒲葵( Livistona chinensis )、佛肚竹( Bambusa ventricosa )、红背桂( 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假连翘( Duranta erecta )、红花羊蹄甲( Bauhinia × blakeana )、印度胶树( Ficus elastica )、黄蝉( Allamanda schottii )、黄皮( Clausena lansium )、棕竹( Rhapis excelsa )、番薯( Ipomoea batatas )、番木瓜( Carica papaya )等。

5)横琴岛

横琴岛是珠海第一大岛,位于珠海市南部,珠江口西侧,东至十字门水道,南濒南海,西临磨刀门水道,北至马骝洲水道,与澳门三岛隔河相望,全岛南北长8.6 km,东西宽约7 km,海岛岸线76 km,总面积10 646 hm 2 。横琴岛由大、小横琴两岛组成。大横琴岛山峦起伏,山脉基本上为东西走向,最高山峰鸡脊山海拔457.7 m;小横琴岛山低坡缓,最高山峰海拔130 m左右;位于腹心地带的中心沟东西长7 km,南北宽2 km。横琴岛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2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1℃;海水温度平均为22.4℃;年降水量2 015.9 mm;年淡水量达3.654×10 8 m 3

横琴岛植物种类有896种。番荔枝科、猪笼草科、钟花科、露兜树科等典型的热带植物在本区的属种均较贫乏。种数最多的类群均为世界性分布的大科,它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大戟科、叶下珠科、豆科、菊科、莎草科、禾本科。

虽然横琴岛面积小、海拔低,植物分布大体上较为一致,但大、小横琴的海拔不同,植被在各区的分布亦有差异,再加上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因地貌的差异而呈现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这种差异也反映到植物的分布上。从科的主要分布类型看,热带分布的科在本区系中占优势,区系中较大的几个科大戟科、叶下珠科、茜草科、桑科等都是热带分布科,此外还有芸香科、山茶科、樟科、海桐花科、番荔枝科、芭蕉科、红树科等,这些科主产于热带。从各科所含属的分布型也可看出,热带型属占多数。因此,横琴岛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

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横琴岛应属于“V Ai-2 粤东南滨海丘陵,半常绿季雨林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仅星散地分布于村旁(风水林)。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类型和海岸植被为主。由于长期遭受人为破坏,横琴岛地带性植被已经荡然无存,残存的也只是一些次生林,而且大多经过人工营造。目前绝大部分森林植被是以相思和马尾松等为主的人工林(图2.26)。

目前横琴岛很多人工林已经处于半自然状态。主要的人工林有位于山地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尾松、桉树林或其混交林,木麻黄林主要位于沙质的海滩附近。此外,山地人工林多为横琴岛植被的主要层且多为斑块状分布,林下或人工林带边缘常与本土一些小型乔木、灌木和草本混合生长。在水、湿条件良好的谷地还有片段由白楸、鸭脚木、红鳞蒲桃等组成的乔灌丛林。海滨植物种类较为单纯,由桐花树、秋茄等组成为主。

图2.26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植被图

由于横琴岛受到海风的强烈影响,在大、小横琴山的南、北坡植被状况也有所不同,据此,该岛的植被群落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相思+马尾松—白楸+鸭脚木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大横琴山脉的北坡和南坡的山谷中,并且为此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受到海洋季风的直接物理作用较小,因此,这些区域的环境相对南坡来说比较温和,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乔木层多为斑块状的人工相思林和马尾松林。马尾松林多在近山顶的高度,往下是相思林。由于处在背风面,在某些区域乡土树种生长良好,白楸、鸭脚木等较为常见,而在人工林不能很好生长的间断地带,多为小乔木和灌草丛。主要植物有朴树、潺槁树、笔管榕( 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 )、土蜜树、对叶榕、乌桕( Triadica sebifera )、山黄麻( Trema tomentosa )、山乌桕、假苹婆,偶有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亮叶猴耳环、高山榕( Ficus altissima )、细叶榕等。灌木主要有雀梅藤、羊角拗、盐肤木( Rhus chinensis )、黑面神、莿苳、九节、粗叶榕、野漆树( 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 )、白楸等。藤本植物较少,主要有鸡矢藤、匙羹藤( Gymnema sylvestre )、海金沙。草本植物以蕨类为主,如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扇叶铁线蕨、团叶鳞始蕨( Lindsaea orbiculata )、华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 )、薄叶碎米蕨( Cheilosoria tenuifolia )、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等。

②相思—白楸+潺槁树+芒萁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大横琴山近海一侧山地的南坡。较高的海拔挡住了海风长期的侵袭,大横琴山地南坡中的土层流失较多,因此,在南坡很少有大的乔木,裸露的山地呈斑块状分布,而植物大多为一些灌丛。较大的乔木主要为人工林相思林,主要有台湾相思和大叶相思,它们生长在山坡水土条件较为良好的山坳或低海拔的缓坡上,呈斑块状,这里土层相对较好,不易受到季风的直接影响。在水土条件较差的地方,多为一些灌丛,这些灌丛的种类组成十分丰富,最常见的种类有白楸、潺槁树、豺皮樟、油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黄牛木、破布叶( Microcos paniculata )、桃金娘、变叶榕、毛冬青、梅叶冬青、车轮梅、银柴、九节、越南叶下珠、飞龙掌血、假鹰爪组成。灌丛中的藤本也十分丰富,主要有锡叶藤、鸡眼藤( Morinda parvifolia )、玉叶金花、海金沙等。在灌丛中,还常常见到小片的竹林,以托竹为主。草本主要由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芒( Miscanthus sinensis )、大白茅、岗松、山芝麻( Helicteres angustifolia )组成。

③马尾松+相思+桉树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小横琴山的北坡,由于此区域受到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较适宜种植人工林。从山顶往山脚的人工林依次为马尾松、桉树、相思。桉树多为大叶桉、柠檬桉和细叶桉(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而相思类植物多为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有时还有马占相思( Acacia mangium )。由于此区域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林缘杂草较多,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有鬼针草和薇甘菊等。

④马尾松—白楸+豺皮樟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小横琴的南坡。相对于大横琴直接受到季风的强烈影响外,由于海拔较低并且又位于大横琴的北边,小横琴山的北坡受到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使得在部分区域为本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机会。因此,除了以马尾松为代表的成片人工林外,在一些马尾松不适宜生长的地方,乡土植物发育相对较好。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强烈影响,木本植物仅生长在土层稍厚的背风处、山谷或低海拔的地方。白楸、豺皮樟植物群落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而马尾松为群落的主要层,生长在群落的边缘。草本植物多为芒萁和一些禾本科植物,如知风草( Eragrostis ferruginea )、毛秆野古草、青香茅( Cymbopogon mekongensis )等。藤本植物多为无根藤、鸡矢藤等。

⑤黄桐+鸭脚木+黄樟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大横琴山北坡的东北侧近旧村一带。由于受到村民较多的保护以及相对山体地势环绕,此区域的植被并没有太多的人工林种植,主要建群种有黄桐、鸭脚木、黄樟等。林下植被层丰富,藤本植物较多,形成较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此类型的植物群落可以说是横琴岛上最好的天然次生林植被,保存相对完好,具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主要分布在旧村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坡上。主要乔木树种除有黄桐、鸭脚木、黄樟等外,还有白车、密花树、降真香、簕党、假苹婆;灌木层有豺皮樟、银柴、余甘子、九节、毛冬青、米碎花、浙江润楠、白楸、鸦胆子、山苍子、野牡丹、红背山麻杆,草本层有乌毛蕨、芒草。藤本植物主要有白花酸藤子、无根藤等。棕榈科的华南省藤分布较多。林缘的相思、桉树等树种也常见。

⑥桐花树+秋茄+老鼠簕群落

横琴岛上红树林植物主要分布在3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在磨刀溪沿环岛西路堤岸西侧和磨刀溪与中心沟交汇处,这里的红树林植物以桐花树和老鼠簕为主,但由于附近湿地正在被填埋,此处的红树林正面临着严重的干扰。第二个地方是在大横琴岛西南面斜山咀和赤沙上角形成的海湾中,这里的木本红树林植物以桐花树和秋茄为主,高约2.5 m,生长十分茂盛。此外,还间有芦苇、卤蕨生长在其中。第三个生长大面积红树林的区域是从横琴岛到石栏洲的沙丘古遗址通道的西边。这里生长的木本红树林植物也是以桐花树为主,草本以芦苇为主,间有卤蕨生长。由于近年来上述各处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横琴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已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⑦芦苇+老鼠簕+假茉莉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横琴岛西岸中心沟河道出口的大片区域,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此群落主要分布在横琴岛的西南,自北向南基本上呈连续分布。主要植物为生长在河岸或塘边,近水缘多以芦苇,夹杂老鼠簕,岸上多为假茉莉。群落中的草本植物主要为禾本科的杂草,如红毛草( Melinis repens )、雀稗( Paspalum thunbergii )、灯心草( Juncus effusus )等,以及菊科植物,有金腰箭( Synedrella nodiflora )、薇甘菊、鬼针草。蕨类植物有卤蕨。偶有桐花树植物生长。

⑧木麻黄群落

该类型群落主要分布在南部沙质的海岸带边,林下多为鬣刺、厚藤、雀稗、马缨丹、仙人掌、飞机草( Chromolaena odorata )、阔苞菊、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等沙滩常见植物。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横琴岛植被群落与邻近的澳门相比,两者大体上相近。同样由于人为的因素,小片次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存于远离开发地带村落的山坡上,并且,这些群落的组成种类较为简单。除了以相思树和马尾松组成的人工林外,林缘的灌丛群落、湿地植被、滨海植被的主要组成的植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等与澳门也基本相同。

2.1.3.3 粤西段

(1)粤西段植被

本段自江门市台山市向南经阳江市、茂名市至湛江市徐闻县的海安。北部地区海岸带为山地丘陵,中南部多为平原。湛江的沿海滩涂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一般小于5,优越的自然立地环境,使湛江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树林生长基地。

1)粤西之东北段

本段包括江门市的台山市和恩平市,以及阳江市的阳东区和阳西县。本段的地形以山地丘陵、海积平原和海岸滩涂为主。上川岛、下川岛和海陵岛为区域内的大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1.6~23.2℃,年降水量2 006~2 400 mm。丘陵台地的土壤以赤红壤为主,滨海风沙土在阳西、阳东及上川岛、下川岛有分布,滨海盐土在台山、恩平和阳江形成宽阔的滩涂。丘陵山地以次生阔叶林或相思树、马尾松和桉树混交林为主,滨海沙地则以木麻黄和一些固沙植物为主(图2.27)。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台山的广海镇、上川镇、下川镇、赤溪镇、深井镇、北陡镇以及恩平的横陂镇(邓小飞 等,2006)。红树林种类以桐花树、秋茄、海漆、白骨壤数量最多、长势最好、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此外还有木榄、红海榄、假茉莉、海檬果、黄槿、老鼠簕、卤蕨等。

上川岛、下川岛位于热带北缘,在季风气候作用下,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且富于热带性。植被的地带性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虽然目前已经没有原生的自然林,但在一些沟谷和村边地段尚存有一定面积的次生林分布,如上川岛车旗顶的黄桐( Endospermum chinense )林等。林地类型主要有湿地松林、台湾相思林、木麻黄林、马尾松林等人工林和常绿阔叶林、常绿季雨林、灌丛林等天然林(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等,1994a)。

江门市镇海湾、广海湾、岸门沿岸滩涂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生长着约4 000 hm 2 的红树林,由于受60~70年代围海造田和80年代以来的围海挖虾池鱼塘,以及近些年的填海基建等干扰和毁坏,至2001年红树林仅余520.5 hm 2 (邓小飞 等,2006)。下川岛的红树林主要生长在大湾滩涂上,面积较小。2010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江门市的红树林面积为1 155. 9 hm 2 (吴培强 等,2013)。

阳江市海岸线长341.5 km,岛岸线长49.3 km。红树林湿地位于阳东区北津港、海陵山湾和丰头港濠山(图2.28)。植物种类主要有红树植物秋茄、木榄、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漆、卤蕨和老鼠簕,以及半红树植物海檬果、黄槿、假茉莉和阔苞菊 等,以桐花树群落、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为主(刘就 等,2009)。

海陵岛主要为沙质海岸(图2.29),人工林主要有湿地松、桉树林、台湾相思林、马尾松林、木麻黄林 等,天然林有常绿季雨林、红树林、灌丛林等(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等,1994b)。

图2.27 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及沙地植被状况

图2.28 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大桥附近红树林群落

图2.29 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沙质海岸

2)粤西之东段

本段包括茂名市的电白区。年平均气温22.9~23.5℃,年降水量1 400~1 750 mm。此部分为沙质海岸和淤泥海岸,地势平坦。滨海风沙土分布较广,河口两岸多为滨海盐土,此外也有少量的水稻土。植被以桉树林、木麻黄林等为主。港口红树林较多。

电白区海岸线长189.9 km,有沿海湿地面积达10 000 hm 2 ,其中适宜种植红树林湿地面积近4 000 hm 2 ,主要生长在水东湾,主要种类为秋茄、白骨壤和桐花树。20世纪60年代,本区红树林约有1 800 hm 2 ,由于过量砍伐以及不合理的围垦和鱼虾塘建设,至1998年红树林锐减至600 hm 2 。2004年,开始种植海桑、无瓣海桑、拉关木( Laguncularia racemosa )、白骨壤、水黄皮、秋茄 等,至2006年营造红树林666.7 hm 2 (黄学俊 等,2010)。

3)雷州半岛段

雷州半岛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位于20°12′~21°35′N、109°31′~110°55′E之间,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性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其中沿海地区大多属热带海洋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好(杨惠宁 等,2004)。雷州半岛包括湛江市的吴川市、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廉江市、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年平均气温22.5~24℃,热量比粤东和大陆其他沿海高,年降水量1 550~1 803 mm。海岸带范围内多为平原和台地,海岸基本上为沙质和淤泥质,地势平坦,鉴江和南渡河形成辽阔的冲积平原,形成大面积的滨海沙地。由于受到西南干热季风的影响,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往往造成春秋旱情。土壤在沿海以滨海盐土为主,铁质砖红壤分布在湛江湖光岩和雷州以南区域,廉江和遂溪沿海为黄色砖红壤和冲积土。植被主要为桉树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等。滨海沙土生长有固沙植物,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廉江的英罗港、遂溪的草潭、下六和雷州的海田、企水港等地段。

(2)湛江红树林植被

湛江沿海潮间带面积为91 300 hm 2 ,是我国主要的红树林分布区域之一(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管理办公室 等,2006)。目前,这些红树林均已被划入1997年成立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21°9′19″~21°34′15″N、109°44′9″~109°56′10″E范围内,总面积20 278.8 hm 2 ,其中天然红树林面积约9 000 hm 2 ,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的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保护区域,而是由散布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1 556 km海岸线上72个保护小区组成,这些保护小区由红树林群落、滩涂以及相关的潮间带栖息地组成(图2.30)。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红树林资源、邻近滩涂、水面和栖息于林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已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4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图2.31)。

本区域主要的天然红树林植物群落有:主要分布于廉江市高桥镇红寨管理区的木榄群落(图2.32),主要分布于遂溪的杨柑港和廉江市高桥镇的红寨管理区的桐花树群落,主要分布在南渡河北岸和高桥镇的英罗港的秋茄群落,主要分布于湛江、雷州、徐闻、廉江等地的白骨壤群落(图2.33),主要分布于廉江市高桥英罗港湾内和雷州市的海田的红海榄群落,主要分布于遂溪、廉江高桥、雷州市海康港和南渡河等地的“桐花树+秋茄+老鼠簕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徐闻县和雷州的“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等(林子腾,2005)。此外,在雷州的附城、廉江的高桥、徐闻县的一些海滩上也种植了大量的无瓣海桑人工林(图2.34)。

图2.30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及资源分布(改自www.zjhsl.org)

图2.31 广东省湛江市高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植物群落

图2.32 广东省湛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木榄群落

本区域海岛的植被类型有桉树林、湿地松林、台湾相思林、木麻黄林、常绿季雨林、红树林。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自然植被保存较少,人工植被类型多,面积大(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等,1994c)。

(3)湛江东海岛植被概况

东海岛位于湛江市的东南部,位于20°55′~21°05′N、110°11′~110°31′E之间,总面积405.75 km 2 ,海岸线长139.66 km,面积仅次于台湾岛(36 000.45 km 2 )、海南岛(33 907 km 2 )、崇明岛(1 110.58 km 2 )和舟山岛(476.16 km 2 ),是我国第五大岛。东海岛为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夏长冬暖,全年基本无霜期,平均气温最高8月,为29.1℃,最低2月,为17.1℃,年降水量1 500~1 700 mm。东海岛属岛屿低平原,地势平坦,有大片的玄武岩台地。

东海岛东岸岸线平直,发育了宽2 km、高程18~31 m 的大型海岸风成沙地(沙坝)和海滩;西岸淤积作用较强,潮滩广布,局部残存红树林,部分已围垦成养殖场或盐田。通过对自1980年至2006年20多年间东海岛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表明,东海岛的农业耕地、防护林地和红树林滩涂不断被用于种植香蕉、荔枝、菠萝等以及居民区、工厂、道路、水库、养殖塘池等设施的建设(李晓敏,2008)。

东海岛属热带和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地区,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东海岛属有居民海岛,岛上有民安、东山、东简三个镇,人口20.2万人。由于原生地带性植被已不复存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被经济林、农田取代。人工林防护林带以大叶桉、细叶桉、尾叶桉和木麻黄等为主,约88.9 km 2 ,主要分布在东侧。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 Oryza sativa )、玉米( Zea mays )、大豆( Glycine max )、番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 Saccharum officinarum )、花生( Arachis hypogaea )等,盛产龙眼、荔枝等数十种热带、亚热带水果。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的杂草或外来入侵植物为主分布面积较广。

图2.33 广东省徐闻县锦和镇红树林植物白骨壤群落

图2.34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锦和镇无瓣海桑人工林

东海岛红星水库以及通明湾区域,尚有原生的红树林植物。红树林植物以白骨壤群落为主。白骨壤生于高潮线以内,在群落片段的外缘有一部分生于低潮位之下,经常浸在海水里,整个群落片段在涨潮时都被淹没在海水里。本群落植物一般高度仅1.2 m左右,最高可达2.5 m,基径2~10 cm,郁闭度约为0.6。本群落在作为一个单优种群落时,生势极旺盛,在混合优势的群落中时,则多衰退或仅生于前缘,起着先锋树种的作用。此处的白骨壤群落面积约为10 hm 2 ,近堤岸处多为半红树林植物,如灌木植物假茉莉,藤本植物厚藤,草本植物阔苞菊、狗牙根、海马齿( Sesuvium portulacastrum )、沟叶结缕草( Zoysia matrella )、盐地鼠尾粟( Sporobolus virginicus )等。 IziJuIHI+2oY9GtFOFBZvHypHqHZnVbtHfe9EkdTpqjkce8sM53nx8wSsXUG6w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