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华南地区海岸带的自然条件和土壤

华南地区海岸带主要包括北自福建南部的东山岛、广东沿海、海南(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和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以及区域内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气候上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区域内总体温度较高,温差较大,河流入海口较多,地质组成较为复杂。

从海岸物质组成来看,我国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海岸带为基岩海岸;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淤泥或沙泥海岸;辽西、冀东沿海以沙岸为主,相间着基岩海岸;浙江南部、福建沿海则为山地海岸;广东和广西是泥沙质海岸居中,沙质海岸位于两翼(朱坚真 等,2012);海南岛主要是基岩海岸、沙坝— 湖海岸、泥质海岸和沙质海岸等多种类型(邱彭华 等,2012)。

我国海岸带土壤资源中,滨海盐土和水稻土的面积最大,分别占海岸带土壤资源总面积的27.44%和17.34%。广东省和海南省分布着全国最大面积的滨海风沙土,约有1.88×10 5 hm 2 ,其次是福建和广西,面积分别为4.0×10 4 hm 2 和1.8×10 4 hm 2 。而自福建至广西,在河口和海湾内高潮线以下的滩涂上,普遍发育着红树林潮滩盐土,这类土壤往往因红树组织中富含单宁和硫等物质,使土壤呈酸性到强酸性(巴逢辰 等,1994)。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最基础条件之一,也是关系生态恢复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了大体上了解福建南部、广东、广西和海南海岸带的土壤养分状况,对取样的37个土壤样品的酸碱度、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等进行了测定(表1.1),以期为区域海岸带植被恢复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表1.1 华南地区海岸带土壤养分测定概况

结果表明,在37个样品中,有24个样品的土壤表现为强酸性至中性(pH˂7.5),其他的13个样品偏碱性(pH为7.5~8.5),这说明总体上,华南地区海岸带土壤存在酸化现象,但仍能满足大部分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表1.2)。

表1.2 37个取样点的土壤酸碱度情况

表1.3 37个土壤样品各营养成分的分布状况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取样点的数量。

从表1.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指标含量为中等以下取样点个数分别为:有机质27个,全磷24个,全钾23个,碱解氮27个,有效磷29个,速效钾24个,阳离子交换量33个。这表明,华南海岸带土壤肥力整体偏低,需要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以提高其支撑高生物量植物种类正常生长的能力。

1.3.1 广东省海岸带自然条件和土壤

广东大陆海岸线东起闽粤交界的潮州市饶平县大埕湾,西至两广交界的湛江市英罗港,海岸带介于20°12'~23°45'N、109°20'~117°32'E之间。根据《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粤府〔2013〕9号),广东省海岸线长4 114 km,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8.7%,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的省份。广东海岸带区内有珠海、深圳、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以及广州、湛江两个开放城市,这种特殊的地理、政治、经济地位说明广东是我国实现海洋战略后方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大陆海岸多为山地溺谷海岸、台地溺谷海岸、岬湾海岸、三角洲平原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等多种类型海岸,海岸带总面积为42 633 km 2 ,其中浅海面积17 224 km 2 ,滩涂面积2 042 km 2 ,陆上土地面积为23 367 km 2 (吴传钧 等,1993)。

广东省海岸带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春末至夏季以东南和西南风为主,年平均气温21.2~23.3℃,年日照时数达1 730~2 320 h,年降水量1 341.0~2 382.8 mm。

广东沿海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遍布于丘陵、台地和山地的赤红壤以及分布于沿海海滩的滨海沙土、滨海盐土等。整体地貌特征可分为沙质海岸丘陵区、淤泥质海岸平原区和基岩海岸山地丘陵区三种主要地貌类型。沙质海岸丘陵区主要分布于粤西沿海地区,土壤为滨海沙土,包括沙质细、含盐量和钙、镁含量高的潮积滨海沙土和沙质粗细不一、肥力和含盐量低的风积滨海沙土,主要树种有木麻黄(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湿地松( Pinus elliottii )、桉树( Eucalyptus spp.)、相思( Acacia spp.)等;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雷州湾等地,一般为盐渍土,土壤富含氯化钠等盐类,养分较高,主要树种有木麻黄、落羽杉( Taxodiumdistichum )、苦楝( Melia azedarach )、大叶相思( Acacia auriculiformis )和红树林(Mangroves)等;基岩海岸主要分布于粤东沿海,土层瘦瘠,大量山地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树种有台湾相思( Acaciaconfusa )、大叶相思和潺槁树( Litsea glutinosa )等(李怡,2010)。

1.3.2 海南省海岸带自然条件和土壤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部,位于18°10′~20°10′N、108°37′~111°03′E之间,属典型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达22~26℃,年降水量1 639 mm,东湿西干且干湿季明显。海南省海岸线长约1 822.5 km,其中自然岸线长度约1 226.5 km,已经开发利用的岸段达320 km以上。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05年遥感解译数据显示,海南岛环岛海岸带面积为8 743 km 2 ,占海南岛总面积的25.7%,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海岸带面积的52.2%,其次为耕地占30.7%。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位于2 km 宽度海岸带内的土地资源共计228 166.44 hm 2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报告》(2008年)指出,海南岛自1988年建省以来,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增大,至2000年增加了将近6倍。这说明,在以壤质沙土为主的土壤质地和脆弱的植被覆被背景下,强烈的人为干扰活动,使原本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环境发生了严重的沙化现象。

海南省全岛土壤的水平分布总体上呈现出3个环状土带格局,即海拔400 m以上的丘陵和山地、以淋溶土和雏形土为主的内环土带,海拔20 m以上的海积阶地和台地、以自成型土为主的中环土带,以及海拔20 m以下的滨海草原和三角洲平原、以新成土和雏形土等为主的外环土带(龚子同 等,2004)。外环土带基本上属于海岸带范围,这些地区土壤类型以滨海沼泽盐土、滨海沙土、砖红壤、潮土、燥红土等为主,土壤肥力极低,结构松散,且常年风较大,极易形成风沙环境(杨克红 等,2010)。研究表明,海南岛海岸带的土壤养分普遍低下,如儋州、临高、澄迈、东方、万宁等5个市县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不超过7.98 g/kg,昌江、乐东、三亚、陵水、琼海、文昌、海口等7个市县的平均含量在4.5 g/kg 以下;从土壤氮含量来看,海岸带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均在1.06 g/kg 以下,而三亚、乐东、东方南部、海口的平均含量还不足0.01 g/kg;从土壤钾含量来看,除三亚东部、琼海和文昌的土壤全钾含量可达23.90 g/kg外,其他广大海岸带土壤全钾平均含量不足8.50 g/kg;从土壤磷含量来看,海南岛海岸带的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不足0.78 g/kg,而三亚西半部、乐东、东方和海口中部的海岸带土壤全钾含量更低,甚至不足0.03 g/kg。因此,全省海岸带土壤的养分不足,严重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龚子同 等,2004)。

通过对海口市海防林带不同样地土壤容重、含水量、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含盐量等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海岸带土壤理化指标均属于较差水平(张彩凤,2010)。这说明海岸带的土壤营养状况尚需要改良,以利于后期生态恢复成效。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表明,在高安全、较安全、一般安全、较不安全及不安全5个生态安全等级中,一般安全及以上水平区域面积比例达81.8%,说明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安全等级较低的区域主要是因地产、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养殖业等改变了海岸带自然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不合理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了防护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着整个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刘锬 等,2013)。

另外,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发育着地震、活动断裂、海岸侵蚀、土地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河口港湾淤积、崩塌、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其中很多地质灾害跟人为因素有关(杨克红 等,2010)。

1.3.3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自然条件和土壤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东起广东、广西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隔北部湾与海南岛相望,又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大陆海岸带的最南部分之一。广西大陆海岸全长1 595 km,沿海岛屿697个,岛屿岸线461 km,近海滩涂面积约为1 005 km 2 。在地势上,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北高南低,全岸带流入海洋的河流有123条,较大流量的河流有南流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河、北仑河、大风江、九洲江等,其中南流江是广西沿海最大的入海河流。广西独流入海水系流域总面积约24 111 km 2 ,占全区土地面积10.2%。由于在河口区域泥沙碎屑物的大量聚积从而形成广阔的滩涂和沼泽地,并发育着大面积的红树林植物群落。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具有季风明显、海洋性强、干湿明显、冬暖夏凉、灾害性天气多发的特点,其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22~23℃,年温差,年降水量1 800 mm以上,但受季风的影响,全年干湿明显,全年相对湿度较大(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1993)。

在海岸自然地貌上,广西海岸带地貌可以分为3段,即自洗米河至北海岭底、以阶地沙堤 湖海岸为主的东段,自北海岭底至合浦西场、以南流江三角洲平原为主的中段,自合浦西场至东兴、以台地溺谷港湾海岸为主的西段(伍家平,1998)。在海岸类型上,主要为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基岩海岸主要由片麻岩、片岩和变粒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防城大港和北海银滩等地则为广西典型的沙砾质海岸,沿岸发育沙堤、沙坝、沙嘴;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于涠洲岛,是中国海区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涠洲岛是中国最大也是地质年代最新的火山岛,是中更新世到全新世中期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的结果,加上受季风控制,潮汐作用较强,造成南部、西部海岸的强烈侵蚀作用;红树林海岸多为软底型,沉积物以粉沙质黏土、沙—粉沙质黏土为主,主要分布于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邓晓玫 等,2011)。

1.3.4 福建南部东山岛海岸带自然条件和土壤

福建省海岸线长3 051 km,海岸带面积26 199 km 2 ,其中陆域14 156 km 2 ,滩涂面积2 069 km 2 ,岛屿面积654 km 2 ,沿岸海域面积8 960 km 2 。福建海岸带土壤主要为赤红壤、红壤、水稻土、滨海盐土这四种土类,占土壤总面积94.89%,其中赤红壤占21.44%,红壤占34.41%,水稻土占18.43%,滨海盐土占20.61%,其余为滨海风沙土、潮土、沼泽土和紫色土等4种土类,合计仅占5.06%(刘用清,1995)。

福建东山岛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面临台湾海峡南口,区域位置是23°34′~23°37′N、117°18′~117°35′E,面积188 km 2 ,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其周围有塔屿、虎屿、象屿、西屿等32个岛屿。东山岛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风,蒸发量大,干湿季明显。

东山岛是我国沿海较为典型的岛连岛地貌体,在地形上表现为高陡峭的基岩丘陵、低平缓连岛沙坝。东部沿岸发育众多的风沙堆积,风沙的分布范围最广,基本覆盖东山岛东部。在东山岛的东侧,主要有铜陵、苏峰、澳角三个基岩岬角及与之相间的马蛮湾、苏尖湾两个沙质海湾。岸线处于蚀退状态,沙质海岸更为明显(杨顺良 等,1996)。福建东山岛由于毗邻广东,在地理上当属华南地区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在此书中一并纳入华南海岸带的研究范畴。东山岛受台风干扰频繁,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空隙大、易干燥以及缺少黏性,对养分的吸附能力差,使得该地土壤在降雨的淋溶下,逐渐贫瘠,进而影响了本地植物生长。

1.3.5 香港的自然条件和土壤

香港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岸,位于22°09′~22°37′N、113°52′~114°30′E之间,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包括附近235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为1 092 km 2 ,海岸线长达870 km。山地和丘陵组成了香港的主要自然景观。香港面临南海,深受季风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2 214 mm,年平均气温22.8℃。虽然台风、霜冻偶有发生,对某些植物产生暂时的伤害,但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

香港的土壤主要包括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冲积土,丘陵地的土壤以赤红壤为主,滨海地带的沙滩和泥滩为潮沙土和潮土,其中潮土淤泥深厚,质地较黏,具盐渍化和沼泽化的特点,为红树林发育提供了良好基质(陈树培,1997)。 zq4GoqyzIIei9oCWQ87jj2XMtgshYGABMgghcOmTsjLz8ElKqh5U1zG/v5TFYY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