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辛凉,辛可发散,凉可祛热,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常用药物如下。

一、薄荷

【药  性】 辛,凉;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

(1)发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配金银花、连翘、荆芥。

(2)清利头目、利咽:风热上攻,头痛目赤,配桑叶、蔓荆子;热风壅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配桔梗、生甘草。

(3)透疹:风疹瘙痒,配防风、苦参;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蝉蜕、牛蒡子。

(4)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胁痛,配柴胡、白芍。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知 识 点】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长于理气。

二、牛蒡子

【药  性】 辛、苦,寒;归肺经、胃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配金银花、连翘。

(2)利咽散结:咽喉肿痛,配薄荷、桔梗;痄腮喉痹,配板蓝根、黄芩。

(3)宣肺透疹:风热咳嗽,配前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配薄荷。

(4)解毒消肿:痈肿疮毒,配大黄、栀子;丹毒,配黄连、玄参。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炒用寒性略减,入汤剂宜捣碎。

三、蝉蜕

【药  性】 甘,寒;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配薄荷、牛蒡子、金银花。

(2)透疹止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配荆芥、防风、升麻。

(3)祛风止痉:小儿夜啼,如止啼散;急慢惊风,配牛黄、黄连;破伤风,轻证可单用,重证配天麻、僵蚕、全蝎。

(4)明目退翳:目赤肿痛,翳障,配决明子、菊花。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需大量。

【知 识 点】 孕妇慎用。

四、桑叶

【药  性】 苦、甘,寒;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配菊花、金银花、连翘。

(2)平肝明目:肝阳上亢,眩晕头痛,配菊花、石决明;肝火上攻,目赤昏花,配菊花、蝉蜕。

(3)润肺止咳:肺热燥咳,轻者配杏仁、贝母,重者配石膏、麦冬。

(4)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吐衄咯血,单用或配大蓟、小蓟。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蜜制。

五、菊花

【药  性】 辛、甘、苦,微寒;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配桑叶、金银花。

(2)平抑肝阳:肝阳上亢,眩晕头痛,配石决明、珍珠母。

(3)清肝明目:目赤昏花,配桑叶、决明子。

(4)清热解毒:疔疮肿毒,配金银花、生甘草。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滁菊花)。

【知 识 点】 疏散风热要药。善平抑肝阳,治肝阳上亢。尤善解疔毒。

六、蔓荆子

【药  性】 辛、苦,微寒;归膀胱经、肝经、胃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风寒感冒,配菊花、薄荷;头痛头风,配钩藤。

(2)清利头目:目赤肿痛,目昏多泪,配菊花、蝉蜕。

(3)祛风止痛:风湿痹痛,配羌活、独活。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知 识 点】 善治风热所致头面诸证。

七、柴胡

【药  性】 苦、辛,微寒;归肝经、胆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退热:寒热往来等半表半里之少阳证,配黄芩;感冒发热,配葛根、黄芩。

(2)清胆截疟:疟疾寒热,配常山、草果。

(3)疏肝解郁:鼻渊,配白芷、苍耳子;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配当归、芍药。

(4)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配升麻、黄芪。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制,行血调经宜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拌炒。

【知 识 点】 少阳经引经药。善治少阳头痛等少阳证要药。治肝气郁结要药。

八、升麻

【药  性】 辛、甘,微寒;归肺经、脾经、大肠经。

【功效主治】

(1)发表透疹:风热上攻,阳明头痛,配黄芩、石膏;外感风热夹湿之头面巅顶痛甚之雷头风,配苍术、薄荷;麻疹不透,配葛根。

(2)清热解毒:阳明热毒所致胃火牙痛、头痛、口舌生疮等,配石膏、黄连;牙龈肿痛,痄腮丹毒,配黄芩、黄连;温毒发斑,配石膏、大青叶。

(3)升举阳气:中气下陷证,配柴胡、黄芪、人参。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生用,升举阳气固脱制用。

【知 识 点】 尤善清阳明热毒。升阳力强,升阳举陷要药。

九、葛根

【药  性】 甘、辛,凉;归肺经、胃经。

【功效主治】

(1)解肌退热:外感表证,配柴胡、黄芩;项背强痛,配桂枝、白芍。

(2)透发麻疹:麻疹不透,配升麻、芍药,或配薄荷、牛蒡子。

(3)生津止渴:热病口渴,配芦根、天花粉;消渴,配麦冬、生地。

(4)升阳止泻:热泻热痢,配黄芩、黄连;脾虚泄泻,配白术、人参。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知 识 点】 治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强主药。善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葛花善解酒毒,醒脾和胃。

十、淡豆豉

【药  性】 苦、辛,凉;归肺经、胃经。

【功效主治】

(1)解表:外感表证。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配金银花、连翘;风寒感冒,配葱白、桔梗。

(2)除烦:胸中烦闷,虚烦不眠,配栀子。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外感风热,热病胸中烦闷,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 6009bo5PtvFb72rm3yRZcxalazoKKDrLVsvTpynF79U3N/+B8m3iomKgh2reAg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