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元四大家

金代河间人刘完素(约1120—1200),后世又称他为刘河间。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强调火热在致病中的重要性。刘完素把火热病证扩大到50多种。他一方面强调“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皆从火化”,外感病各证多与火热有关;另一方面还强调“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即情志过度也可以形成火热邪气等。刘完素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对后世温热病的治疗有很大影响。

金代人张从正(字子和)(约1156—1228),主张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由于他大力倡导攻邪,所以被称为“攻邪派”。例如,他认为邪去则正安,所以在攻邪与扶正的关系上,以攻为主;在补与泻的关系上,以泻为主。虽然张从正提出一经致病,即可攻邪,邪去病止,不可妄用补药,但他也并不主张绝对化,对于体质虚弱的人,还是要设法滋补的。

金代人李杲(字东垣)(1180—1251),在脏腑辨证中,尤其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受损对其他脏腑的影响,从而提出了“脾胃论”的学术主张。治疗上,李杲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李杲在其著作《脾胃论》里,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其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指出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和精神刺激都是内伤脾胃的原因。

元代人朱震亨(约1281—1358),家居于丹溪,所以后世称之为朱丹溪。朱丹溪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相火论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其中,相火之“常”是生理,所以“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之“变”是病理,所以“相火妄动,煎熬真阴”。朱丹溪提倡滋阴降火,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所以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AhYU36pCgWRfUUzCfAvk2zd5knbD8Dt6PvgkRRt80y7puQAq5qEUbnOV4EFVQP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