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颈部其他肿瘤

一、颈部血管瘤

【概论】 颈部血管瘤(cervical hemangioma)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发生于颈部肌肉、肌间或皮下软组织内,部分血管瘤内血栓发生圆点状钙化而形成静脉石。

CT平扫表现为颈部软组织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密度相仿,内可见圆点状静脉石(图1-36、图1-37)。CT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强化范围较小,晚期强化非常明显、强化范围增大,呈结节或条状强化,肿块周围血管增多、增粗。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21岁,左颈后外部局部肿胀2年(图1-36)。

CT平扫

CT增强
CT平扫示左颈后肌群密度减低,肌间脂肪间隙模糊;CT增强见多发斑片状、小结节状明显强化影(
图1-36 颈部血管瘤

病例2 女,61岁,左颈外部肿物逐渐增大10年余(图1-37)。

CT平扫

CT增强动脉期

CT增强静脉期
CT平扫示左侧胸锁乳突肌前外侧间隙内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内见散在斑点状钙化(静脉石 );CT增强动脉期肿块内多发斑片状、小结节状强化影,静脉期持续强化且范围扩大
图1-37 颈部血管瘤

【临床影像诊断要点】

1.临床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以出生后发现无痛性质软包块就诊。

2.CT的诊断要点在于CT平扫软组织肿块内可见圆点状静脉石,动态CT增强显示肿块强化范围逐渐增大。

二、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概论】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cervical neurogenic tumors)分为起源于周围神经鞘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即恶性神经鞘瘤),以及起源于副神经节组织的副神经节瘤(包括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等)。临床多见于成年人,常以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

CT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表现相似,因含有较多的黏液基质而在CT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CT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图1-38、图1-39),肿瘤较大时常出现囊变。恶性神经鞘瘤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见无强化的坏死、囊变区。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35岁,右颈外侧可触及包块3个月(图1-38)。

CT增强

CT增强矢状位
CT增强示右颈动脉鞘后方纵椭圆形软组织肿块( ),强化密度较均匀,CT值约40HU,强化程度低于肌肉密度,边界清晰,右颈动、静脉受推压前移
图1-38 颈部神经鞘瘤

病例2 男,54岁,右面部肿物4年(图1-39)。

CT增强
CT增强示右侧颞下窝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强化密度比肌肉密度稍低,边界清晰
图1-39 头颈部神经纤维瘤

【临床影像诊断要点】

1.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表现为颈部肌间隙内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肿瘤体积小时增强后均匀强化,肿瘤体积大时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见无强化的囊变区。

2.恶性神经鞘瘤CT表现为颈部肌间隙内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性肿大。

三、颈部脂肪瘤

【概论】 颈部脂肪瘤(cervical lipoma)由均匀的脂肪成分或夹杂少许其他成熟的间叶组织成分组成,患者常以颈部无痛性质软包块就诊,常发生于皮下或肌间隙内。

CT平扫为颈部软组织内形态较规则的低密度肿块,类似与皮下脂肪密度,内部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CT增强后肿块不强化(图1-40)。少数脂肪瘤内可见钙化灶或纤细的纤维间隔(图1-41)。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51岁。左颈前外侧触及质软肿物3个月(图1-40)。

CT平扫

CT增强
CT平扫示左侧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方皮下组织内不规则异常密度影,CT值约-117HU,与皮下脂肪密度相仿,CT增强后无强化
图1-40 颈部脂肪瘤

病例2 女,36岁,颈后部质软肿物6个月(图1-41)。

CT平扫

CT增强

CT增强矢状位
CT平扫示颈后部皮下类圆形脂肪密度影,内见线条状分隔,周围绕线状完整包膜,CT增强后未见强化
图1-41 颈部脂肪瘤

【临床影像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质软包块。

2.CT上肿块呈现均匀的脂肪密度而具有诊断特征性,内部纤维间隔纤细,非脂肪性软组织成分较少。

四、颈部恶性淋巴瘤

【概论】 颈部恶性淋巴瘤(cervical malignant lymphoma)为第2位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发生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图1-42)和霍奇金病(图1-43),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多见于青壮年,临床通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

CT表现为颈部多区域的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较少出现坏死,边界清楚,并可相互融合成较大肿块,增强后密度较均匀且强化不明显。若临床干预治疗后,肿大淋巴结常出现坏死。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40岁,咽部不适2个月(图1-42)。

CT增强
CT增强示双侧腭扁桃体增大( ),强化密度均匀,轮廓光整,相应咽腔明显变窄。双侧颈上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强化密度均匀
图1-42 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例2 男,18岁,颈部进行性肿大1年(图1-43)。

CT平扫

CT增强

CT增强冠状位
CT平扫示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下区及双侧腋窝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部分相互融合呈团块状,密度均匀;CT增强病变多呈均匀强化,少部分呈环形强化
图1-43 颈部霍奇金病

【临床影像诊断要点】

1.临床通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

2.CT平扫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多发淋巴结增大并可融合成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楚,CT增强后均匀轻度强化。

五、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概论】 颈部淋巴结转移瘤(cervical lymphnode metastasis)常来自头颈部的鼻咽、口咽和喉等处的原发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引流转移的首站淋巴结常为咽后区淋巴结。

CT平扫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多发淋巴结增大,并可融合成肿块,密度不均匀,常伴有坏死,边界多不清;CT增强淋巴结不均匀较明显强化,中央坏死者呈环形强化(图1-44至图1-46)。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62岁,进行性声嘶11个月(图1-44)。

CT增强
CT增强示双侧声带明显增厚( ),累及前联合,病灶不均匀强化。左侧胸锁乳突肌深面多个淋巴结肿大(△),CT增强呈环形强化
图1-44 喉癌并淋巴结转移

病例2 男,47岁,疑鼻咽癌就诊(图1-45)。

CT增强
CT增强示鼻咽腔形态失常,明显变窄、变形,双侧咽隐窝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 )。右侧咽后及左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CT增强呈中度强化
图1-45 鼻咽癌并淋巴结转移

病例3 男,48岁,右颞部皮肤溃烂不愈合4个月(图1-46)。

CT增强
CT增强示右颞部皮肤局部增厚( ),病灶与皮下脂肪分界不清。右侧腮腺区及右侧颈动脉鞘区见多个环形强化的淋巴结(△),部分融合
图1-46 右颞部皮肤鳞癌并颈淋巴结转移

【临床影像诊断要点】

1.多数患者头颈部有原发恶性肿瘤灶,此为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关键线索。

2.CT平扫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多发淋巴结增大,并可融合成肿块,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较明显强化,中央坏死者呈环形强化。

六、颈动脉体瘤

【概论】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是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的富血供良性肿瘤。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为人体内最大的副神经节,平均径线约4mm。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颈动脉三角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物。

CT平扫表现为舌骨水平的颈总动脉分叉处软组织肿块,形态较规则,颈动脉和颈内静脉常受推压或包绕;CT增强后明显强化,肿块周围亦见较多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CT血管成像(CTA)示颈动脉分叉受肿瘤推压扩大,左颈内、外动脉分开呈“高脚杯征”。

Shamblin依据颈动脉体瘤体与颈动脉关系而分为三型:Ⅰ型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未包绕颈动脉(图1-47);Ⅱ型瘤体部分包绕颈动脉(图1-48);Ⅲ型瘤体完全包绕颈动脉。

【典型病例】

病例1 女,39岁,发现右颈部肿物10个月(图1-47)。

CT平扫

CT增强

CTA前后位

CTA侧位
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楚,CT平扫呈稍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48HU;CT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内及邻近见多发迂曲血管影。颈内、外动脉受推压间距明显增宽,分别向前后移位。CTA侧位示颈总动脉与分开的颈内、外动脉三者构成“高脚杯”征(
图1-47 颈动脉体瘤(Ⅰ型)

病例2 男,37岁,左侧颈部肿物4个月,1年前曾行右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图1-48)。

CT平扫

CT增强

CT增强

CTA增强斜位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CT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部分包绕颈总动脉末端,周围见多发血管影。颈内、外动脉距离加宽,颈静脉向外侧移位。CTA示肿块周围见较多的血管影
图1-48 颈动脉体瘤(Ⅱ型)

【临床影像诊断要点】

1.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颈动脉三角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

2.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明显强化肿块,肿块内和(或)肿块周围增粗迂曲血管影,以及颈内外动脉被肿块分开呈“高脚杯征”是CT诊断的特征性表现。 iqnsg+l8p9qtEbb21iuqdm0VQ3PV1s1g6xaRQMJS2ZvYpyKLrWAio6yTFWUsyA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