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经典理论的指导,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目前临床上缺乏统一的标准,而正式出版的权威学术著作给出的辨证分型方案有多种。
二型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肝肾不足和脾胃气虚二型;《骨伤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给出的二型则是脾气虚型和肾阴虚型。
三型说:《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提出补肾益精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的治法,推测其证候分型应为肾精不足、脾胃虚弱、瘀血阻滞三型;《中医老年病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提出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寒湿凝滞三型;《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专家共识)提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滞血瘀三型;《中医伤科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和《中医骨伤科学》(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则提出肾虚精亏、正虚邪侵、先天不足三型。
四型说:《骨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丛书)提出肾精气虚、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肾虚瘀滞四型;《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提出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四型。
多型说:《临床骨伤科学》提出十个证型,分别是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痰瘀痹阻、肾虚血瘀、气血两虚;《骨质疏松鉴别诊断与治疗》也提出了十个证型,分别为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肺肾阴虚、脾气虚、脾肾阳虚、气虚血瘀。此外,学术界对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还有真元亏虚、肝肾两虚、脾气亏虚、阳虚督寒、肝肾不足、平人骨痿、风寒湿凝滞筋骨等多个证型,涉及75个症状,舌象、脉象10余种。
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家对于该病的辨证分型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直接导致了治疗方案和诊疗标准不能统一,给临床的疗效判断也造成很大的困难。目前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评价多移植西医的评价标准,主要以骨密度变化作为衡量标准,而证候疗效评价是中医药疗效的特色,因此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辨证分型亟待提出。
1.脾胃气虚证:腰脊、周身疼痛,伴面色晄白,自汗无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纳呆食少,便溏;舌质淡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弱或虚缓。
2.气血不足证:面色无华或萎黄,周身不适,以腰膝酸软疼痛为主,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自汗头晕,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沉细无力。
3.肾阳虚证:全身不适,以腰背酸冷疼痛为主,伴精神不振,后背发凉,手足不温或怕冷,喜热饮;舌质淡白而胖,苔白或稍腻,脉沉弱。
4.肾阴虚证: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无力,伴五心烦热,口干咽干,颧红消瘦,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肝气郁结证:胸胁腰膝酸痛不舒,伴情志抑郁不欢,胸胁、少腹胀闷窜痛,烦躁易怒,女性可有乳房胀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6.肝肾不足证:腰脊、膝酸痛无力,尤以下肢痿软疼痛为主,伴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津、少苔或见剥苔,脉细数。
7.痰湿证:肢体重着无力或疼痛,头晕目眩,伴或不伴咳嗽痰多,胸闷痞满,呕恶食少,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8.湿热证:腰脊四肢痿软,酸痛无力或有红肿、麻木不仁,伴头晕目眩,头身沉重,胸闷不舒,烦躁不安,口舌生疮或咽痛;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9.血瘀证:腰脊、肢体刺痛或酸痛,部位固定不移,行动无力,伴面色晦暗,口唇指甲紫绀,肢体麻木,局部肿痛或见瘀斑;舌质淡紫或绛紫,舌体有瘀点、瘀斑,或见舌下静脉曲张,脉涩。
10.骨痿证:腰背四肢酸软无力,周身困着不适,步履艰难,或下肢沉重困着,或见自发性骨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和。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的疾病证候的个体中总结、抽象出来带有普遍规律的共同特性,它反映了中医的辨证思维特点,是中医各种疾病辨证的总纲。从正邪斗争的方面来分析,主要反应病情的虚、实特征。因此,以胡志俊、王世伟等 [22] 为代表将其分为实证及虚证:前者有瘀血阻络证,后者包括肾虚证、脾肾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三大类;其中肾虚证又分为肾阴不足型与肾阳虚衰型。另外,以吴健雄 [23] 为代表将该病分为阳证与阴证。张氏则把该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归纳为:肾虚精亏、后天失养、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外邪侵袭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肾虚,髓少骨枯。病位主要在肾、脾与肝、肺、胃等脏器密切有关。病理性质总体属本虚。中医辨证分型:肝肾两虚、阴阳两虚、脾气亏虚、阳虚督寒,除此还有气滞血瘀型、风邪偏盛型等证型,虽然临床并不多见,而且在临床上分型不典型而是相互兼见,如气血亏虚、肝肾气血俱虚等。刘庆思教授 [24] 提出骨质疏松中医证型最佳分为虚证和实证,并将该病进一步分为以下四种临床证型: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并指出随着骨质疏松症由轻到重,证型从肾阳虚,进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最终气滞血瘀逐渐加重。还有部分学者,按八纲辨证则将本病分为血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或气滞血瘀、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虚实夹杂证候,尚有辨为风寒湿凝滞筋骨者。
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本病的病程等发病规律,按照中医“同病异治”治疗原则进行分期辨证。卢国梁 [25] 按照该病缓急分期辨证施治。早期血液瘀滞,气机郁滞,浊气积聚,腑气不通。多属气滞血瘀型,给予攻下逐瘀法;中后期肝肾亏虚,精髓不足,筋骨失养,骨质疏松。多见于肝肾亏虚型,给予补肾壮骨法。刘氏等 [26] 将肝肾亏虚型分为疼痛期与疼痛缓解期,并通过辨证取穴埋线法治疗,疗效显著。
中医的辨证方法还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但都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脏腑辨证是以脏象学说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判断某种疾病所在脏腑病位及其病因、病性及邪正盛衰情况等的辨证方法。孙江波等 [27] 通过观察464例患者,提出中医辨证证候定位脏腑:在女性脏腑定位中属肾178例,属肝57例;在男性中属肾117例,属肝35例。组合脏腑定位主要是肝肾(195例)、脾肾(132例)。并经聚类分析,肾、肝肾、脾肾聚为1类。最后通过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提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脏腑定位以肾为主,涉及肝、脾。
病性是指疾病病理改变的性质,也是其病理变化的本质。因病性是引起疾病的某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所以部分学者称病性为“病因”,含有审症求因之意。其决定着疾病性质以及各阶段的证候特点,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的概括,也是对疾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关系的综合认识。谢雁鸣等 [28] 采用快速聚类法对资料进行样本聚类分析,然后对每类样本进行判断以找出OP的证候特征,提出7种证候类型: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并初步确定该病的证候因素主要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及血瘀。部分学者认为,OP的发生主要与肾虚、脾虚、血瘀三个因素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根本病因。并认为肾虚为该病基本证候,在临床根据阴阳盛衰不同可分阴虚、阳虚;既可兼夹脾虚、气血亏虚等虚证,又可兼夹寒湿、血瘀、气滞等实证。施晓芬等 [29] 对该病进行了证候学调查,对其证候的分布获得了一个较为准确、客观的了解,并根据中医理论分为痰浊证、血瘀证、肾虚证、脾虚证四型,并统计出与肾虚、脾虚相关的证分别占总数的64.5%、50%。
证是以体质为基础,随体质而变化的,证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因此,体质因素不仅决定着骨质疏松症的发病,还影响者患病后的证型。辨体是辨证的前提,辨证结合辨体,能都更精准的把握病情。中医体质分类按照《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进行9种体质分类:
(1)平和体质:常见表现为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味觉正常,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不易疲劳,耐受寒热,睡眠安和,胃纳良好,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2)气虚体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平素气短懒言,语音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象虚缓。副项为面色萎黄或淡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泽,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虽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
(3)阳虚体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副项为面色㿠白,目胞晦黯,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4)阴虚体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副项为面色潮红,有烘热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脉象细弦或数。
(5)痰湿体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副项为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浑。
(6)湿热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
(7)血瘀体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瘀点,或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副项为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干或甲错,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
(8)气郁体质:常见表现的主项为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副项为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健忘,痰多,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9)特禀体质:常见表现为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
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骨密度的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依据,测量方法包括X线检查法、单光子吸收法(SPA)、单能X线吸收法(SEA)、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超声(QUS)、定量CT(QCT)等,其中双能X线吸收法目前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病情评估以及疗效评价的金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如果骨矿密度低于健康年轻成年人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为正常,低于1.0~2.5SD为骨量减少,低于2.5SD为骨质疏松,如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则为严重骨质疏松。为了研究骨密度与骨质疏松症证型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症临床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郑炜宏等 [30] 将21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各中医证型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肾阳虚证的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肾虚证3个分型的骨密度的比较中,肾阴阳两虚证的患者腰椎骨密度较肾阳虚证、肾阴虚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虚证3个分型的骨密度的比较中,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虚血亏证3个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肾亏虚证与肝血亏虚证之间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然 [31] 将120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骨密度比较,发现临床分型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骨密度的测量值有着良好的对应性,可较好地反映疾病的演变进程:从早期的肝肾不足,症状相对较轻,骨密度低,到后期的肾虚、脾虚、血瘀之虚实错杂病机,症状相对较重,骨密度更低。支英杰等 [32] 通过研究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不同证候与骨密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骨量减少人群多表现为血瘀证,骨质疏松或严重骨质疏松人群多表现为肾阳虚证。廖怀章等 [33] 通过观察湖南省邵阳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464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骨密度,根据中医证候定性辨证标准判定其证型,得出骨密度的变化与证型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的结论。结合众多实验分析及研究,可以得出,骨密度与证型之间的关系受到绝经、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关系;骨密度降低多见于于肾阴阳两虚及虚实错杂者,相对于其他证型,骨密度下降表现明显。
一些学者使用生化检测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张俐等 [34] 将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非肾虚型,同时测量骨密度、血清激素、血生化、血清微量元素、尿生化等指标,发现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睾酮、血清降钙素、血清铜水平显著降低;肾阴虚组、肾阳虚组骨钙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肾虚组,认为肾虚与非肾虚划分的生化基础为睾酮和尿钙 /肌酐,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与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密切相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可能是辨证分型的基础。李中万等 [35]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将1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不同证型,同时使用DXA测量患者的骨密度,并测定内皮素、雌二醇、一氧化氮的含量,发现气滞血瘀组内皮素比其余三组明显增高,推论内皮素可作为区别气滞血瘀型与其他三型的客观物质指标。叶日乔等 [36] 将88例肾虚证患者辨证分型为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另设对照组,同步检测骨密度、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患者骨密度随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依次下降,其中肾阳虚组较对照组和肾气虚组显著下降,推论骨密度和性激素水平反映了肾虚程度,考虑骨密度值和性激素水平可作为不同肾虚证型的客观评价指标。黄宏兴等 [37]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将10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采用DXA测量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雌激素、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水平,结果发现气滞血瘀组护骨因子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水平高于其他三组,雌激素水平及骨密度值明显低于肾阳虚组,脾肾阳虚组和肝肾阴虚组雌激素水平低于肾阳虚组,认为“肾阳虚损,瘀血阻滞”病机转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血清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水平有可能作为区别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气滞血瘀型与其他三型的客观检测指标。吴健雄等 [38] 将骨质疏松症患者辨证分型为虚证的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实证的气滞血瘀,同时检测雌二醇、血清睾酮、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护骨因子、骨钙素,研究结果发现,雌二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实证组较低,在虚证组较高,其中雌二醇在气滞血瘀组与肾阳虚衰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肝肾阴虚组与气滞血瘀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雌二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能作为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即中医证型存在着客观的现代医学指标。这些研究成果似乎都不同程度地预示着,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可能找到分子水平的客观依据,然而这些研究成果至今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基因水平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交叉学科与科研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更新,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现代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是多基因调控、强遗传性的疾病。因此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李生强等 [39] 对592名福州地区绝经后女性根据中医虚证辨证分型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肾阴虚组,肾阳虚组,非肾虚组及正常对照组,探究其与骨钙素基因多态性及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得出肾阳虚证与骨钙素基因多态性及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的结论。张华等 [40] 通过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结果提示骨质疏松症四种中医证型与维生素D 3种基因型BB、Bb、bb之间尚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
总之,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受到研究对象的种族和生活环境以及样本的选择标准和大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地域大,人口多,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不能很好考虑控制环境因素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评价基因与骨质疏松症证型之间的关系。
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然后应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类,找出其证候因素和特征,是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思路。谢林等 [41]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20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调查,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布以频次排列,归纳出19项症状体征作为指标,使用SDAS软件聚类,最终归为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血行不畅三类主要表现,研究结果同时表明肾虚髓亏血瘀是本病的病理本质,为主证,而兼证包括阳虚、脾虚、血虚、阴虚,为经闭、腰脊酸痛、痛有定处、发脱齿摇、尿后余沥、口唇齿龈暗红、精神迟钝、皮肤黏膜瘀斑和脉络异常等八项。黄宏兴等 [42] 对通过DXA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246例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骨质疏松症的四诊条目共47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腰脊疲痛、头晕、苔白、舌淡胖等,聚类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四型,其中肝肾阴虚证占34.7%,脾肾阳虚证占30.1%,即具有肾虚证候的患者达到64.8%,这也同时说明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以肾虚表现为主。谢雁鸣等 [43] 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技术,对5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均有骨痛、驼背、身高降低、骨折外,主要症状为腰膝酸软、视物模糊、脱发、腿沉、倦怠乏力和畏寒肢冷,次要症状为怕热、眼睛干涩、烦躁易怒、头晕、齿摇、耳鸣、气短、便秘和盗汗,阴虚决策树诊断模型以五心烦热、盗汗和便秘三个变量为主,阳虚决策树诊断模型以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腰膝酸软、头晕和气短五个变量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同时研究结果亦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肾、肝、脾三脏虚损为本,气滞、湿浊、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虽然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尚属起步阶段,但已经为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进一步结合其他统计分析方法,渗透于骨质疏松症中医研究的多个领域,必将促进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向客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许志奇,郭素华,杨定焯,等.肾虚证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04):222.
[2]李泉玉,阎长安,赵树华,等.肾虚者骨矿含量测定的意义[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2(03):296-297.
[3]李茵,于高路,莫少强,等.应用灰关联分析及信息处理方法评价骨质疏松症复方中药治疗的用药规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5):7065-7068.
[4]黄剑美.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04):21-22.
[5]谢林,姚共和,郭振球.健脾养胃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初探[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04):8-10.
[6]卢心宇.辨证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4(01):25-26.
[7]倘艳锋,陈久毅,李玉雄,等.补肾健脾法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02):287-288.
[8]卢心宇.辨证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4(01):25-26.
[9]张玉辉,吕银娟,陈久毅.健脾四补方对老龄雄性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06):7-8.
[10]陈东煜,沈培芝,徐宇,等.补肾、健脾及脾肾双补对地塞米松诱发之骨质疏松大鼠PTH、CT、T、E_2及BGP值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02(02):105-107.
[11]李涯松,童培建,马红珍,等.健脾、补肾方药对老龄大鼠骨质疏松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02):73-76.
[12]孟晓东.补肾健脾养胃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4(11):29.
[13]许旺,陈玉辰,张景凤.益肾养肝合剂治疗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草药,2005(06):898-899.
[14]吴笛,陈日辉,方锦鎏.调补肝肾法为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1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2):126-127.
[15]袁静,章薇,金华,等.养血调肝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09):32-34.
[16]王鸿度,张丰正,游慧,等.“少阳主骨”理论考辨[J].中国针灸,2008(06):469-471.
[17]谢健.足少阳主骨所生病在针灸临床的应用[J].云南中医杂志,1994(06):25-30.
[18]刘永臣.由柴胡桂枝汤治“支节烦疼”体会“少阳主骨”[N].中国中医药报.
[19]郭剑华.《内经》足少阳主骨之理论与临床运用:二〇〇九年重庆市针灸学会学术年会[C],中国重庆,2009.
[20]王科闯,陈辉,石含秀.王鸿度教授运用“少阳主骨”论治骨质疏松症[J].中医临床研究,2015(06):3-4.
[21]周震.从“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的关系谈骨之体用[J].天津中医药,2014(01):20-22.
[22]胡志俊,王世伟,刘文波,等.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01):23-25.
[23]吴健雄.从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和治疗探究中西医结合的方法: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C],中国广东广州,2011.
[24]刘庆思,魏合伟.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则研究:第一届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中国北京,2001[C].
[25]卢国梁,张志峰,叶伟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6(10):65-66.
[26]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分期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中国针灸,2011(04):315-319.
[27]孙江波,刘绪银,廖怀章.骨质疏松症中医定位辨证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1):33-35.
[28]谢雁鸣,杨伟,田峰,等.基于隐树模型的40~65岁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7):731-734.
[29]施晓芬,邹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候分布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2(06):63-64.
[30]郑炜宏,张会良,伍中庆.广东省中山市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05):450-452.
[31]康然,谢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骨密度调查分析[J].中医研究,2009(10):19-20.
[32]支英杰,谢雁鸣,白文静.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与骨密度相关关系趋势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06):960-963.
[33]廖怀章,孙江波,刘绪银.湖南邵阳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J].中医正骨,2010(12):16-20.
[34]张俐,王占朝,张安桢.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实质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03):3-7.
[35]李中万,庄洪,李钊,等.ET、NO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初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01):7-9.
[36]叶日乔,刘道兵,贾经汉,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与肾虚证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5(02):3-5.
[37]黄宏兴,万雷,邓伟民,等.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变化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0):1960-1962.
[38]吴健雄,黄崇博,蔡桦,等.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性激素、骨钙素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06):1-3.
[39]李生强,谢冰颖,谢丽华,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证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6):1-3.
[40]张华,苏培基,陈敢峰,等.广东省中山地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02):19-21.
[41]谢林,郭振球,姚共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1999(03):35-39.
[42]黄宏兴,柴生颋,黄红,等.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3):180-183.
[43]谢雁鸣,朱芸茵,葛继荣,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02):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