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半夏泻心汤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条文综述】

1.证候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而肠鸣下利,苔多滑腻或白或黄。

2.分析

本证因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以致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故心下痞满。因非实邪阻结,故按之柔软不痛。其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肠鸣下利因于脾运失常,皆为脾胃不和,升降失职所致。

本证亦可由少阳证误下而来,若下后少阳证仍在,仍用小柴胡汤治疗,可冀战汗而解;如果下后见心下满而硬痛的属结胸证;若下后心下痞满不痛,呕而肠鸣的为痞证,可用半夏泻心汤。

3.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

【组成与用法】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解析】

本证以呕为主,故用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芩、连苦寒泄热,又用姜、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修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更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

【适应病证】

1.内科病

急性肠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弛缓症,胃下垂,十二指肠壅积症,上消化道出血,白塞氏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食管癌,消化道肿瘤,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胰腺炎,贲门痉挛,胰头肿瘤,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顽固性呃逆,复发性口疮,二重感染,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2.外科病

肠狭窄,肠梗阻,不全幽门梗阻。

3.妇产科病

妊娠恶阻,不孕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4.儿科病

幼儿腹泻,小儿肺炎,小儿消化不良。

5.皮肤科病

荨麻疹,面部异常痤疮。

6.其他疾病

过敏性鼻炎。

【辨证与辨病】

本方以心下痞硬,常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有停水感作为辨证要点。若伴有肠鸣下利(腹泻)时,下利量少,或排出泥状便,有时可有间歇性便秘,非大量水样便。具体辨证与辨病如下:

1.内科病

用于急性肠炎时,以心下痞硬、肠中雷鸣、下利作为投药指征。急性胃炎多因暴饮暴食或服阿司匹林等药物引起,常伴有轻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如下利轻者,投本方颇有效。笔者曾用半夏泻心汤的原方治愈7例急性胃肠炎,如呈大量水样便者,与五苓散合方应用。

半夏泻心汤亦是轻症慢性胃炎最常用的处方,以寒热错杂型,伴有心下痞、食欲不振作为投药指征。轻度的胃痛,伴有呕吐、恶心,但无心下痞硬、腹中肠鸣、下利者,也可使用本方。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时,以寒热错杂型,伴有心下痞作为投药指征。

本方的作用有:①溃疡病连服,可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溃疡愈合。②溃疡病,反复吐血,长期服用可防止再发。③溃疡病愈后,连服10~20剂可防止复发。笔者近年来治疗2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连服8剂,出血停止,又进23剂后胃脘疼痛消失,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溃疡面愈合。

用于胃弛缓症和胃下垂,以心下痞、胃有停水感作为投药指征,其中对前者疗效较好。对于十二指肠壅积症者,以胃脘部痞满、疼痛,且在进食后及受凉、郁怒时加重为主要投方指征。

王少龙等 治疗72例,根据临床表现与分型,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结果治愈53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

用于消化不良时,以患者素无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仅消化机能不好,有寒热夹杂证,投本方最宜。对于胆囊炎者,以右上腹部胀痛、食后症状加重、恶心、呕吐、纳差、B超检查诊为胆囊炎作为投药指征。刘岩 用本方治疗胆囊炎55例,结果治愈30例,显效17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对素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具有口臭、心下痞、恶心、呕吐者,亦宜投本方。李艳梅 报道用本方治复发性口腔溃疡36例,治愈33例,好转3例。本方治疗肾病、尿毒症及风心病(心衰)、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疗效亦较为满意。

2.外科病

用于因术后粘连所致肠狭窄和肠梗阻时,以心下痞、腹中雷鸣、下利作为投药指征;但此种下利以量少,或呈泥状便,或有间歇性便秘为特点。黄导同等 用本方治疗幽门梗阻50例,其中溃疡病并幽门梗阻19例,治愈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疗胃癌并幽门梗阻31例,好转29例,无效2例。

3.妇产科病

用于妊娠恶阻,以有烧心感、恶心、呕吐作为投药指征。笔者用本方治疗4例中度妊娠恶阻患者,投方4~6剂而愈。彭海燕 用本方治疗妊娠恶阻、不孕症,对功能性子宫出血亦有效。

4.儿科病

对于婴幼儿腹泻,张文仲 用本方合理中汤随症加减,直肠给药治疗83例,结果痊愈57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刘弼臣 认为有些小儿肺炎常因外受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引起气动痰升,出现咳逆喘急、发热不高、面色青白、喉间痰如拽锯、肠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这类肺气阻塞、清肃失司、痰堵胸膈、胃失和降的证候,可用半夏泻心汤合苏葶丸、莱菔子。

5.皮肤科病

用于荨麻疹,以身上皮疹痒随发随消,伴有胃脘部胀满、隐痛、干呕、时有呕吐等为投药指征。周擎 用本方加味治疗荨麻疹5例,2个月内5例患者均治愈。

6.其他疾病

日本人大西和子 研究了半夏泻心汤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认为鼻炎患者一方面有心下痞,热与水邪结于心下,表现出憋闷、闭塞感,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另一方面由于里寒或里虚引起下利或便秘。其中,心下痞为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病机,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以本方治疗过敏性鼻炎,里寒重时先用甘草干姜汤温其里,使阳气复后,再用本方;如服3~7天症状不见改善者,方中再加芍药。

【合方应用】

1.半夏泻心汤加米壳

慢性肠炎急性发作,腹中肠鸣、下利均重时,宜投本方2~3剂,续投半夏泻心汤合五苓散2~3剂,多有良效。

2.半夏泻心汤加大黄

本方对术后引起的肠粘连、肠狭窄所致的间歇性便秘,用之有效。此外,对口臭亦有较好疗效。

3.乳没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加玄胡、乳香、没药。以胃脘部疼痛剧烈,伴有寒热错杂证作为投药指征。常用于慢性胃炎,以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用之最佳。用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也有一定疗效。

【类方鉴别】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人参汤(理中汤)等均以心下痞满作为投药指征。其中半夏泻心汤证的重点在胃气上逆,因水饮不盛,故只有呕吐而无下利,或下利少许,方中以半夏为君;生姜泻心汤证的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而出现呕吐、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故方中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的重点在脾胃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出现下利频作、水谷不化,故方中重用甘草、干姜,以达温中健脾止利之功;人参汤的重点在于太阴虚寒,寒湿内盛,因此出现时腹自痛,下利。

半夏泻心汤证与小柴胡汤证虽均有心下痞,但小柴胡汤证的心下痞,是心下痞与胸胁苦满并存,与之区别。

半夏泻心汤证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均有心下痞,但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突出下利腹痛,半夏泻心汤证突出呕吐或有恶心,与之区别。

黄连汤,即是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故其主症与半夏泻心汤证非常相似,但黄连汤证腹痛明显,《伤寒论》第173条曰“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与之区别。

葛根汤证、五苓散证、半夏泻心汤证均有下利,但葛根汤证和五苓散证的下利均呈水样便,其中葛根汤证又兼有太阳伤寒证,五苓散证有微热、消渴,与之区别。

【病例举要】

1.急性胃肠炎

杨某,男,68岁。1982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因饮食不慎而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下利2天。检查:舌苔黄白相兼、稍厚腻,脉弦缓。投半夏泻心汤合四苓散,1剂其症大减,2剂愈。又投2剂以善其后。

2.胃脘痛

吴某,男,40岁。1976年5月15日初诊。上腹部饥饿性闷痛已多年。10天前因饮食不当,上腹部疼痛又复发,饥饿时尤甚,得食可缓解,疼痛喜按,伴吐酸、心下灼热感,上腹部深按之感到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证属寒热夹杂型胃脘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9克、干姜9克、黄芩7.5克、炙甘草4.5克、红枣9克、吴茱萸4.5克、煅牡蛎18克,3剂,水煎服。复诊:服药后,上腹痛缓解,嗳气吞酸消失。依前方去煅牡蛎,再服3剂,症状消失。

【现代研究进展】

半夏泻心汤能防治实验性胃溃疡,对胃黏膜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抑制消化道内前列腺素的产生,增强肠道吸收水分的功能而体现出止泻作用,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对胃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抑制胃肠蠕动亢进,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又可兴奋抑制条件下的胃肠蠕动,对修复肠道平滑肌蠕动与张力的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还能提高胃肠蠕动频率,加大蠕动的振幅,缩短胃的排空时间,可显著改善胃动力学。

此外,本方还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和抑制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这些为治疗慢性肝炎、支气管哮喘提供了药理依据。 5MoMf4ZB9hQ/9lRfgnUSwJnPyDR07fgXfZ8RnQPvqeBx1iFQxtQ9pe+Whm71fX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