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加快推进工业化

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当中,最早崭露头角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显著发展的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都较小,所以并没有对世界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方针,中国工业化进程从此加快推进。

为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中国政府于1979年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为经济特区,之后又将上海、天津、广州、大连设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在这些地区吸引华侨和欧美企业的投资,加快推进工业化。

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还只是在政治层面提倡,还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发生真正的变化是在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候。

过去,所有的产业都由国家运营,改革后,能源、通信、重工业、金融等基础产业的大企业都在国有基础上,作为股份公司上市。其他企业也进行了民营化改革。

这一政策是成功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中国急速推进从农业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转变。

1995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达到1亿吨,几乎与日本同等水平,并在之后迅速增长,不久后就超过了日本。

中国、美国、日本的实体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见图2-1。

图2-1 中美日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变化

注:2018年以后数值为IMF的推测数值。

资料来源:IMF。

新的企业诞生了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的许多产业领域都诞生了新的企业,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在汽车制造领域,过去,中国的国有企业都是和俄罗斯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来生产汽车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有中国的汽车国有企业引进外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一的上海汽车就是与德国的大众汽车合作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与外资合作的中国汽车生产厂家已经达到100多家。中国的汽车产量也在2009年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此外,家用电器生产领域的海尔集团,个人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都是很有名的企业。在手机通信领域,华为技术集团近年来更是闻名世界。此外,在重工业领域,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也快速发展起来了。

在电子制造服务领域,一种名为电子制造服务(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的企业横空出世。这是一种做电子代工服务的企业。中国台湾地区的鸿海精密工业就属于EMS起家的企业,其子公司富士康在2000年以后因为给苹果公司做最终的零部件组合而闻名世界。

在互联网相关领域,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搜索引擎的百度等很多初创企业都纷纷涌出,并快速成长。

就这样,各种各样的领域都在诞生新的企业并快速发展,中国逐渐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虽然“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也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远没有90年代中期整个中国经济对日本的影响大。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从而能生产出更便宜的商品,这样一来中国就改变了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条件。在此前一直由日本支配的制造业市场上,日本占据的份额逐渐被取代,因此日本不得不后退。

此外,中国在美国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也显著上升。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之前,中国所占比重一直都比较小,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所占比重与日本相当。中国与日本在美国进口额中所占比重加起来是20%左右。到了2002年,中国所占比重超过了日本。

见证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1995年3月20日,日本东京地铁发生震惊世界的“沙林”毒气袭击事件。这一天我正好在北京。当时我在北京火车站看到的景象,至今难忘。在略显昏暗的车站里,几乎到处都是扎堆的人,很多人都在地板上铺一块布休息过夜,人多到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近代的建筑变成废墟一般,且很多地方都被人们占着,这一问题在二战后的东京也有。看到北京的这一番景象,让我想起小时候自己目睹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这些人是从农村来务工的人,叫作“农民工”。过去的中国,城市和农村间的人口流动很少。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政府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于是,从农村出来的大量人口都纷纷涌入城市。

那些滞留在北京站的人就是想在北京找工作的人们,但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工作,也没有住的地方,为了省钱就只能待在车站。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的景象。这之后,中国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路前进。

当时的北京还没有进入汽车时代,每天早晚的上班时间,道路上都是自行车。街上还留着一些叫作“胡同”的古老街道,这些胡同散落在很多高楼大厦中。如今基本上很难看到的景象当时就在我的眼前。

日本应该如何应对工业化趋势

那么,面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日本原本应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制造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也就是说,日本要从依赖出口的大批量生产型制造业中脱离出来,转换商业模式,转变为利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生产方式。日本的企业就只负责产品的创意开发和销售即可。也就是说,要转变为“不生产东西的制造业”。这就是在本章后面所讲的“水平分工生产方式”。

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迅猛发展,廉价的工业制品得以大批量生产。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变成了“不在国内生产”“不要工厂”的制造业,苹果公司就是在2000年后转变成这种生产方式的。日本的制造业当初也应该这样调整。

其次,由于亚洲各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因此只要利用好这一点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应该将以往在国内设立的工厂转移到海外。

最后,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点,那就是“脱工业化”,整体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发展下来的“制造经济”并不能像之前那样有效果了。日本政府应该承认这一点,并逐渐提高金融业等高度服务型产业的比重。

在以上这些应该采取的措施中,日本真正做出的改变就是生产据点往海外转移。20世纪80年代的海外转移主要是为了应对贸易摩擦,所以大多据点都设在发达国家。90年代,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当地法人的销售额与国内外销售总额之比)只有6.4%,之后由于日本在亚洲各国设立的工厂逐渐增多,其海外生产比率在2001年达到14.3%。

而对于转变为水平分工的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日本都没能付诸实践。事实上,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日元诱导性贬值,旧有的产业结构依然残留着。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经历了脱工业化的历程。那是一个伴随着痛苦的改革历程。但是,日本却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才会“不变则退”。 PvW9XEJZ5ql77t55Uz1cRSqQ1YIBioSdqkanFIxs+fK5MOWnSpflky7bDQAWew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